![]() ![]() 在陕西,有一个学派叫“关学”,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作为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学派,关学由北宋张载创立并传衍于关中地区,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成为关学的精神内核,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秦人的思想。 明代著名学者王阳明曾说:关中自古多豪杰,其忠信沉毅之质,明达英伟之器,四方之士,吾见亦多矣,未有如关中之盛者也。在地域文化的长期渗透下,秦人形成了“尚气概,先勇力而忘死轻生”“忠信沉毅”的性格特征。秦商亦不例外,并由此派生出崇尚节俭、不欺不诈、感恩图报等特点。凭借这些特点,秦商与晋商、徽商并称于世,锻造了各自的商业帝国。 ![]() 商 英——齐爱云(饰) 慈 禧——侯红琴(饰) ![]() 秦腔新编历史剧《关中晓月》以陕西泾阳女秦商、安吴堡女主人周莹为原型,塑造了一位深受关学思想影响、有血有肉的秦商代表“商英”的人物形象。整部剧立足于清末庚子国难之际的时代背景,讲述了商英为救护近代关中大儒刘古愚铤而走险,面对重重困难,倾尽家产,最终保存了关学一脉的故事,在历史真实基础上,从一个小女子内心激发的义举,将她的情感变迁嵌入大历史背景下,通过对人性人情的幽微透视,深刻地展示了在新旧思想更迭之时,一个普通女性扶整文化命脉的心路历程。 ![]() ![]() 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结构第一”中说过:“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塑造秦商形象、张扬秦商文化、守护关学大儒、弘扬“关学精神”,就是《关中晓月》的“立言之本意”。这个创作主旨为主人公商业成功提供了思想文化支撑,以浪漫主义、理想主义的创作手法,既规劝商业人士不要唯利是图,也呼唤经济大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守护,契合挖掘、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时代主旋律,表达对以“关学”为代表的秦地文化的敬畏之心,礼赞秦人千百年留存的淳朴、厚道、饱含家国情怀的精神。 秦腔《关中晓月》借托历史,通过对商英及慈禧人情人性的深度透视,深刻地展示了家国动荡之际,一个女性秦商的大智大勇与心怀大义。她倾尽心力财力,甚至赌上性命来保护关学文脉的义举令人动容。该戏的整体呈现沉稳、扎实,一度创作对整部戏文化底蕴的传达、故事情节的把握、人物精神情感的提炼拿捏,到二度创作演员唱、念、做的表演和情绪的传递都十分到位。特别是“双寡夜谈”一场,两个女人抛下各自的身份与芥蒂,同以年轻丧夫的寡妇身份坦诚相对,互诉艰辛。一个是操持家业的商界女强人,一个是主持国事的威严太后,明月之下,只有两个女人的惺惺相惜。商英在这样的情境下,才能对慈禧以情相谏,晓以大义,最终达到了为己报恩,为国保贤的目的。该戏的不足之处是整部戏的前半部分,大段的唱腔频繁出现,但并没有出现应有的高低起伏的层次之感,稍显沉闷。 ——冯冬(安徽省艺术研究院) 《关中晓月》讲述了一个小女子倾尽家产,保护大儒,存续关学文化命脉的义举。该剧有人文,有人性,有人情,剧情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在表演艺术家的精湛演技下,人物鲜明有个性,他们各怀心事,言行间有实有虚,心灵角逐中,人品性格,精神境界,一览无遗。双寡夜谈,惺惺相惜,把戏推向高潮。唱腔铿锵有力又委婉深沉,随剧情跌宕起伏,唱出了人物激荡细腻的情感。献奶牛这场戏,色彩缤纷,生动活泼,充分运用了戏曲的程式。奶牛的归还,更可见哪怕陷入生活困境的荒野小民,在千年关学滋养下固有的操守。一个县级剧团能强强联合,呈现这样的力作,可喜可贺。有这样的功底与经验,将来定能为广大观众呈现更多更好的剧目。 ——吕尔端(泉州市高甲戏传承中心) 该剧巧妙地将“关学”延续者刘古愚暗伏其中,通过抓刘、保刘、觐见、救刘等情节,加之导演有效的舞台调度帮助演员的二度创作,在舞台上展现尖锐冲突,特别是把冲突背后的实质揭示出来,最终塑造出以商英为代表的秦商形象,张扬秦商文化、守护关学大儒、弘扬“关学精神”。 ——郭庆璋(河南越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大型秦腔历史剧《关中晓月》以秦商英救刘为主线,立意高远,随着故事的展开讲述商英在各种势力压迫下为保全“关学”精神文脉所展现出来的民族大义和人文情怀,展示出秦商秦人的义与情。极富地域性、以关中建筑风格为主的舞美设计、西北特色的服饰和铿锵有力的秦腔将观众带入一个极富地域特色的文化氛围之中。主演齐爱云表演细腻、唱做并举,“慈禧”扮演者侯红琴老师唱腔饱满、富于激情,以极高的艺术水准将整剧酣畅淋漓地展现在舞台上。 ——喻小珊(重庆市川剧院) 排 版:罗 帆 编 辑:李亚利 统 筹:何 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