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ABC’S(s)的心理急救团体干预 由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推荐的,特罗泽撰写的专著《咨询师与团体》中提出心理急救六步法(见图10-12)。特罗泽认为,如果团体是以危机干预为目的组织起来的,那么它的成员应该具有同质性,而且团体规模应该严格控制在10~20名成员,以确保所有成员能够最大限度地投入团体。 ![]() (一)实施前的准备工作 团体的规模从小型团体(4~12名成员)到班级规模的团体不等,在许多情况下,团体可以是本来就存在的,比如现实生活中的班级团体或工作团体。成员在投入参与这类团体的过程中,更容易体验到亲密的氛围。 (二)心理急救团体实施过程 1.步骤一:组织和启动团体 目标:形成团体的框架、形式和焦点。 (1)团体领导者自我介绍 如果团体领导者首次带领这个团体,要进行自我介绍以及背景信息和专业知识介绍。 (2)相识 如果团体是已经存在的,那么团体领导者可以直接跳过这个任务。如果是新团体,团体领导者可以组织一个简短的活动,帮助团体成员相识(诸如姓名、单位、职务等基本信息),为团体成员提供互相接触的机会,也为团体领导者提供了解成员的机会。 (3)陈述团体的目标 陈述团体的目标既可以明确团体的焦点,又可以设定分享内容的界限。它有助于团体成员集中精力,并且对团体过程产生安全感,因为每位成员都知道接下来会讨论什么,如“我们今天的目标就是谈一谈XXXX年X月X日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相关经历”。 (4)设定界限和期望 ① 鼓励每位成员都参与其中。 ② 每位成员的观点都应该被倾听和尊重。 ③ 声明本次团体的时间安排。 ④ 概述本次团体的活动顺序(六个步骤)。 关于团体的结构和界限,团体领导者需要遵循的一项基本前提就是:离事件越近,领导方式就越趋于指导性(例如,将特定的界限声明或告知团体成员);离事件越远,领导方式就越趋于辅助性(例如,不仅规定重要的界限,还征求成员的想法和建议)。 2.步骤二:从事实出发 目标:明确事实,粉碎谣言。 (1)提供准确信息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给成员提供灾难相关的准确信息,并尽可能多地提供事实细节,识破谣言并将其去除,同时纠正错误信息。这一步骤尤为关键,它会为之后的个人分享和讨论奠定基础。这样做会在事实基础上为成员创造出安全感与信任感,而不是基于传言和恐惧。 (2)不信谣言 团体领导者必须解决灾难相关的三个典型因素。每个因素都代表着一个可能干扰有效团体进程的障碍: ① 虚假信息:隐瞒信息,误导大众(提供最新的准确信息)。 ② 错误信息:成员可能具有的错误信息(纠正不准确的信息)。 ③ 虚构信息:成员为了填补信息缺失而散布或捏造的谣言和虚构的信息(粉碎谣言、道听途说和虚构的信息)。 建议将准确的新闻、网络信息或者所在组织的官方声明分发给成员阅读。 3.步骤三:分享故事 目标:每位成员分享个人在灾难中的经验。 团体领导者邀请团体成员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分享他们的灾难经历。每位成员都有分享的机会,可以选择分享到什么程度。大部分故事要遵循固定的格式:讲故事的人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他是如何存活下来的,以及在灾难中和灾难后都做了什么。 团体领导者需要强调,个体对灾难的反应没有对错,每位成员的经历都很重要。除了自己和他人可能出现的破坏性反应之外,其他反应都应该受到尊重,所有的反应都是正常的。同时,团体领导者需要控制分享时间,确保每位成员都有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 4.步骤四:分享反应 目标:讨论成员共同的主题和感受。 (1)共同的主题和感受包括: ① 情感A:关键问题 你当时有什么感受? 你现在感觉怎样? ② 行为B:关键问题 你当时做了什么? 你现在在做什么? 你打算做什么? ③ 认知C:关键问题 在事件发生之前你是怎么想的? 现在你是怎么想的? 当事件发生时你是怎么想的? (2)正确看待并肯定每位成员的感受和经历。 (3)运用ABC’S(s)模型引入时间维度。 (4)危机事件与团体讨论的时间间隔越长,时间维度就变得越关键。 在分享反应阶段,团体领导者应该把重点放在成员对灾难的情绪反应和感受上。团体领导者需要努力辨别成员的各种反应,并引导成员在危机事件的背景下正确看待这些反应。团体领导者应鼓励成员讨论成员共同的主题和感受,注意成员独特和异常的反应,正确看待并肯定每位成员的感受和经历。 5.步骤五:赋能 目标:发掘应对灾难的策略和方法。 赋能的重点在于团体领导者要确定成员能否运用灾难应对策略和资源,从创伤和灾难的影响中恢复过来。团体领导者的语气应是行动导向的(例如,你可以做什么),而且是明确具体的(例如,你可以从哪里得到帮助或给予帮助),团体领导者需要给成员介绍进一步处理危机的资源和机会,还需要为那些直接受到灾难影响的人提供援助或帮助的方法。团体成员可以针对如何帮助受害者或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进行头脑风暴,并制定一份“可以做的好事”清单。 团体领导者还要明确成员可利用的资源,比如家庭、朋友、事件的幸存者或目击者/旁观者同伴。同时,介绍成员可以运用的支持性团体与专业服务,并且准备好相关的转介信息。 6.步骤六:结束团体 目标:总结本次团体。 团体领导者应以一种积极的方式结束团体:强调希望的重要性,鼓励成员从事件中恢复。团体结束时,成员曾经分享和处理各自经历的共同体验都是他们应对危机,并从中收获成长的方式。团体给每位成员互相告别的机会,肯定他们的经历,帮助他们明确自己要做的事、要见的人、要完成的项目以及要遵循的计划。团体领导者同时应该征集团体成员的反馈,提供有帮助的资源,并跟进那些需要更多帮助的成员。 (三)后续:汇报总结 1.总结团体干预并关注团体领导者的心理健康 如果是多位团体领导者在同一环境下分别带领了危机团体干预,结束时应把他们聚在一起,让团体领导者分享和处理他们的经历,大家共同评估团体过程及其影响,并跟进那些需要帮助的团体领导者,如有需要,进行督导或转介。向所有团体领导者征集对“接下来该做什么”这一问题的建议与反馈。 对于进入学校和社区环境中带领危机团体干预的工作团队成员而言,汇报总结同样重要。团体领导者自身必须心理健康,这样有助于他们规划后续工作,并改善团体领导者提供的服务。团体领导者可以在汇报总结阶段克服自己在团体工作中可能经历的替代性创伤(Trippany, White, & Wilcoxen, 2004)。 2.确定需要额外帮助的团体成员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在团体过程中成员出现以下情况,团体领导者要及时进行评估,并进行持续干预、跟进或转介。在团体过程中,某位成员可能在心理上很脆弱,需要更加直接的个别照顾,或者某位成员对团体具有潜在的破坏性,为了团体进程,团体领导者需要对其进行干预。团体中需要持续干预、跟进或转介的成员包括以下几类。 (1)反应不足:成员在面对团体领导者邀请/支持自己表达和面对规定的分享环节时,表现出回避、隔离、情感匮乏和注意力不集中。 (2)过度反应:成员无法根据团体的规定、期望与界限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表现或暗含自杀或行凶的行为或威胁。 (3)转移话题或详细地谈论其他话题:尽管团体领导者多次要求,成员还是无法或不愿意停留在当前的话题和焦点上。 (4)需要特定的帮助:成员表示自己需要或想要得到更多帮助。 (5)表现出分裂、混乱或者使人不安(偏执、精神病等)的行为:成员在团体进行过程中表现得莫名其妙,说话没有条理或行为怪异。 二、危机团体干预应用实例 (一)危机现场工作流程 本章作者作为心理咨询专业教师,以及团体辅导与咨询的专家,尤其是有比较丰富的危机团体干预经验的团体领导者,曾经参与了非典、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天津港大爆炸、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鲁甸地震等危机干预实践。多年的经验发现,进入危机干预现场,要有清晰明确的工作流程,才能不忙乱、不慌张,按照专业的要求,一步一步规范地开展工作。图10-13就是从实战中总结的危机干预工作流程。 ![]() 在危机现场,首先要确定干预的人群,然后对他们采用面谈或量表等方法进行危机状况评估,看看哪些人最需要干预。针对危机性质,针对干预对象设计相应的干预方案,根据方案实施干预,主要有两种形式,一对一的危机个别干预,还有多人参加的危机团体干预。干预结束后要对危机干预工作者进行督导,协助干预者经由实战经验提升能力、处理困难、舒缓情绪。 (二)危机团体干预需要考虑的要素 由于危机团体干预应用普遍,适合各类危机事件,无论是影响广泛的集体性灾难(如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空难等),还是影响有限的个人性灾难(如车祸等意外死亡、病亡、自杀等),因此在应用危机团体干预时,需要考虑和设计团体干预方案。最容易记忆的6W 2H I E,可以为团体领导者提供参考。 1. 6W=Why、Who、What、Whom、When、Where (1)团体目标Why。为什么要组织这次团体干预?期望达成的目标是什么? (2)团体领导者Who。谁来带领这个团体?有怎样的训练背景?有无危机干预的培训?有无协同领导者? (3)团体进行方式What。团体以什么形式和介入技术进行?线下还是线上?语言模式还是艺术模式等。 (4)团体成员Whom。参加团体的成员是什么人?年龄?性别?受创程度?人数?同质还是异质? (5)干预时间When。什么时间干预?单次团体还是多次团体?如果是单次团体,时间是90分钟还是150分钟? (6)干预地点Where。危机团体干预在哪里进行?场地和环境条件如何?是否有助于为成员提供安全感、舒适感和投入专注?有无后备的场地? 2. 2H=How、How much (1)团体如何准备How。比如,用什么方法进行宣传?怎样招募成员? (2)团体进行所需要的资源How much。比如,人力、物力、财力等准备。 3. I=If 如果有变化和意外,有无应对的预案? 4. E= Evaluation 对团体效果和成员的改变如何评估?用什么方法进行评估? (三)云南鲁甸地震后的中学生班级危机团体干预实例 1.灾后危机干预的背景 2014年8月3日,在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余震1335次。截至2014年8月8日,地震共造成617人死亡,112人失踪,3143人受伤,22.97万人紧急转移安置。受灾范围108.84万人受灾,8.09万间房屋倒塌。 灾后,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在鲁甸重灾区龙头镇中学校园内搭建了帐篷,建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危机干预工作站”,派驻心理援助志愿者为灾区民众提供心理援助。 2014年8月下旬,樊富珉教授带领清华大学团队到工作站,深入灾区民众、救援部队、心理援助志愿者、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些群体开展灾后心理需求调研,在8月28日~9月2日五天时间内,设计并带领了五个危机团体干预,其中包括,针对危机干预工作站志愿者的“预防倦怠的志愿者充电团体”、针对救援部队战士的“舞动减压团体”、针对救援部队干部的“心理减压团体”、针对龙泉中学教师的“灾后教师自我照顾团体”、针对初中生的“情绪舒缓安心团体”。在很短的时间内,团队采用危机团体干预方法为200多人提供了心理干预。 灾区的龙泉中学受灾严重,校舍坍塌,地震发生的时间正值学校的暑假,有师生伤亡,但不多。武警部队承担了板房学校建设,9月1日开学时,学生将在板房学校学习和生活。危机干预专家建议学校安排好灾后第一课,协助学生处理灾后情绪,重新适应新环境。其中初二某班学生面临同学去世,班主任家庭出现变故以及大部分同学家中受灾的情况,樊富珉教授及其团队为这个班级设计了名为“灾后第一课:重新开始,从心出发”的危机团体干预辅导课。 2.初中生班级危机团体干预方案 (1)班级危机团体干预辅导目标 ① 协助学生处理地震后的创伤情绪。 ② 协助学生恢复自我功能。 ③ 强化班级同学之间的相互支持。 ④ 找到灾后重建的积极应对方法。 ⑤ 增强学生的积极的生命力量。 (2)团体辅导设置 团体形式为班级团体辅导,将全班同学70人分成7人小组,共10组,有10位志愿者分别进入每个小组。团体辅导在活动板房教室内进行,共1.5小时。 (3)团体辅导成员 鲁甸县某中学初中二年级某班共70名学生,大多数是农村的学生,少数民族为多,大多住在山上,靠采花椒为生,家境都比较困难。 (4)团体辅导领导者 清华大学樊富珉教授及其博士生团队,工作站的心理援助志愿者,共11人,其中志愿者和清华博士生进入小组,带领学生按照团体流程工作。 (5)灾后第一课团体辅导设计思路 ① 温暖班级氛围→消除紧张感、陌生感。 ② 缓解地震带来的心理压力→运用绘画练习“画说那一天”。 ③ 心理教育→反应正常化。 ④ 思考讨论积极应对策略→运用小组头脑风暴。 ⑤ 建立团体支持→手语操“相亲相爱”。 3.初中生班级危机团体干预实施过程 (1)热身练习:雨点变奏曲,温暖班级气氛,引发成员积极参与。(1分钟) (2)小组成员增强联结感:表达性连环自我介绍。目的是让小组成员通过重复名字建立联结,增加小组的凝聚力。(4分钟) (3)画说那一天。目的是了解成员地震时的状况。团体领导者让成员画出8月3日地震时的记忆,在哪里,做什么,当时的感受和反应,并请成员在小组内分享,将惊恐的心情说出来,也使团体领导者能够了解成员经历了什么。(创作8分钟,小组内分享20分钟) (4)请你选一选(见表10-4)。目的是帮助成员表达和处理情绪。使用地震灾后身心反应卡片,请成员用在表中打勾的方式找出自己的身心反应,让每位成员有机会抒发与合理化他们感受到的强烈情绪,也听听其他成员的感受,团体领导者进行反应正常化教育。(选择3分钟,分享15分钟) (5)与智慧老人对话。目的是发挥成员潜在的创造力、想象力和自愈力。先请成员用冥想的方式放松疲惫的身心,“请你闭上眼睛,放松全身,想象你的面前坐着一位智慧老人,他也许是一位你最信赖的人,你很想跟他说一些话,你可以把心中的话或者困惑告诉他,然后静静地倾听他的回答”。之后请成员分享。(冥想10分钟,分享10分钟) ![]() (6)脑力激荡。目的是让学生(团体成员)看到虽然经历了灾难,我们仍然可以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找回对学习和生活的掌控感。每个学生在小组内说出灾后自己最想做或最可以协助班级做的事情,请一位同学将组内所有人的表达记录在一张大海报纸上,写出后贴在教室的黑板上,各小组派代表进行全班分享。(集体讨论10分钟,分享10分钟) (7)相亲相爱。目的是用手语操的动作方式,使成员体验班级团体的支持,同心同德面对灾后重建,将这次灾难经验转化为具创造力的方向。 最后,请班主任老师讲话。与学生分享自己在地震时的生死经验,以及亲人离去的悲伤,鼓励学生走出阴影,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并建议全班同学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共渡难关。(团体领导者事前已经与班主任沟通,建议班主任勇敢地与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这将对班级产生正面的影响。) 4.本次危机干预后的总结 本次灾区初中生班级危机团体干预面对70个学生,花费了90分钟时间,在团体领导者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达成了危机团体干预的目的,有以下几点经验可以总结。 (1)专业准备:提前培训好参与干预的志愿者,让他们熟悉方案以及流程。 (2)了解情况:团体方案设计者、团体领导者提前了解学生情况,摸清干预对象的需要,使设计方案更有针对性。 (3)团队作战:团队合作,发挥专长,协助配合,每个7人小组配备一名志愿者,在小组内带领。 (4)接纳局限:在灾后困难时期团体的工作任务主要是提供安慰和支持,给予帮助和灌注希望。 (5)灵活应变:根据现场因地制宜,调整方法,适应需要,比如板房教室空间狭小,无法做全班大团体热身,需要提前一天将教师桌椅摆放成7人一组。 (6)遵守规律:始终牢记危机干预的三个要点:反应正常化、建立社会支持、找到积极应对方法。 (7)善用方法:使用多种语言和非语言的表达方法,成人和儿童注意区别使用不同方式。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