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四大名将都功高震主,为何王翦比白起、廉颇、李牧的结局好?

 梦想童年594 2022-04-03

谈秦说汉(465)

文章图片1

战国四大名将分别是赵国的信平君廉颇、武安君李牧,秦国的武安君白起、武成侯王翦。请注意,廉颇、李牧、白起的称号是“君”,而王翦的爵号是“侯”。按春秋时期的礼制,有封地者皆称君,但君王之下,爵位最高的就是“公侯”。按战国时期秦国的军功爵位制,在战场上达到一定的杀敌数量,才可以按军功封侯,但秦国名将白起,江湖人称“一代杀神”,被其斩杀之首级不下百万,军功却不足以封侯,可见按军功封侯的难度有多高了。

战国四大名将不仅在江湖上声誉极高,而且都有点功高盖主,对各自的领导形成了潜在的威胁。因此一代杀神白起虽然战功累累,最后却被秦昭襄王赐死于发配边疆的半路上杜邮;与蔺相如珠联璧合而名动天下的廉颇虽曾立下不世之功,但后来也在赵悼襄王的猜忌下被迫远逃魏国,最终在楚国郁郁而终;而令匈奴闻风丧胆的边陲大将、复兴重臣李牧,最终也被赵悼襄王的宠臣郭开谗言害死;反倒秦国名将王翦却在猜忌心极重的秦王嬴政麾下有惊无险地一路高升且福泽子孙,不仅父子俩均被封侯,后来其孙辈王离也被秦朝委以重任,掌管秦朝之精锐主力。

战国四大名将之中武安君白起的影响力最大,身经百战,从无败绩,一战拔鄢郢二都,再战烧夷陵,三战辱楚之先人,从军事角度上毫不夸张地说,要是秦昭襄王听从白起的作战计划,长平之战后一鼓作气拿下赵国全境也不是什么难事,极有可能让秦国统一中原的时间再提前几十年。当然,历史没有假如。赵将廉颇却因躲过长平之败,成功地跻身战国四大名将,实属侥幸。而赵将李牧则的确是赵国的力挽狂澜之将,曾让后人发出李牧不死、赵国不灭之哀叹。中原六个诸侯国被秦将王翦王贲父子灭了五个。可以说,四大名将各有成名的实力,一将功成万骨枯,也同样树大招风,让领导者猜忌,但是除王翦之外,白起、廉颇、李牧之结局似乎都不太美好,是什么原因让王翦混得如此风生水起呢,下面我们具体来分析一下。

文章图片2
  • 白起:一战拔鄢郢二都,再战烧夷陵,三战辱楚之先人,杀敌破百万,江湖人称“杀神”

战国四大名将之首、武安君白起的名字无疑是最响亮的了,身经百战从无败绩,指挥集团军作战累计杀敌数量突破一百万,在本身人口数量增长缓慢的战国时期,“杀神”之号也是受之无愧了。当然,可能是他一生中杀人的数量太多,下场也也是最悲惨的一个,最终被曾经赏识与信任自己的秦昭襄王给赐死了,连他自己都觉得这就是因果报应。

白起是陕西眉县人,自幼熟知兵法,是个军事天才。公元前294年被秦昭襄王封为左庶长领兵攻打离关中最近的韩国,次年在伊阙之战中杀敌二十四万人,还俘虏了韩魏联军之统帅公孙喜,占领了韩国五座城邑,从此声名鹊起,被封为国尉,也开启了秦国大规模对外攻城略地的扩张运动。可以说,秦国在军事上真正开始硬气起来,是从白起领军时代开始的。

公元前291年,白起再次以军功升职为大良造,率兵渡过黄河打进魏国,又占领了六十一座城邑,次年又与客卿司马错率兵占领了魏国的垣城,自此三晋之韩国与魏国的士卒在白起指挥的大秦锐士的戈矛下瑟瑟发抖。公元289年,白起指挥军队向三晋之战斗力最强的赵国出击,虽然赵国的轻骑兵战斗力强悍,但还是被白起轻易地夺取了光狼城。三晋之韩国、魏国、赵国在大秦锐士的痛揍之下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割地求和。

文章图片3

公元前287年,尝到了武力掠夺甜头的秦昭襄王命令白起兵出武关,大秦锐士踏入秦楚世代联姻的楚国境内,占领了楚国的鄢、邓等五座城邑。次年,白起又率兵顺汉水入长江,占领了楚国的王都郢城,一把火烧了楚国历代的先王陵墓,一直打到了楚国东部的竟陵。楚国只得将都城迁往陈地,称之为郢陈,白起趁势出兵又占领了鄢郢以西的巫郡、黔中郡。秦昭襄王将所占楚国之地设为南郡,而白起也因此被封为武安君。也就是说,白起带兵占领了大量韩国、魏国、赵国、楚国的土地之后,方有资格获取封地,并以封地为君号。

公元前273年,白起率军再次伐魏,打败韩魏联军,占领了华阳,斩敌十三万,又打败了前来增援韩魏联军的赵军,将两万赵卒沉入黄河。其战绩何其彪悍,又何其悲壮,但这还不是白起在军事上最牛逼的时期。公元前264年,白起挥兵直扑韩国的陉城,又占领了五个城邑,次年占领了韩国南阳的太行道,第三年出兵占领了野王城,使韩国的上党郡成为了悬浮于黄河以北的一个飞地。眼看上党郡成了嘴边肥肉,不知秦昭襄王是想提拔新人还是担心白起军功太高,居然召回了白起,改派左庶长王龁率兵进攻韩国的上党郡。

大军压境,孤立无援之上党郡郡守冯亭干脆率全郡军民向邻近的赵国投降,而赵国派大将廉颇陈兵长平以阻秦军。没有名将白起的秦军竟无法攻克赵将廉颇修建的营垒,廉颇坚守不出,秦军无可奈何。长时间的军事胶着对于远途征伐的秦国来讲是兵家大忌。于是,秦昭襄王用范雎计,派人离间赵王与廉颇,赵王果然派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了廉颇,秦昭襄王同时又暗地里启用了从打仗从无败绩的杀神白起。没有了廉颇指挥的赵军与有了白起指挥的秦军作战,长平之战的结果毫无悬念,赵军一战被斩杀四十五万,邯郸城内精壮之士尽失,赵国从此元气大伤。

文章图片4

长平之战后,秦军兵分三路,一路由王龁率领占领了皮牢,一路由司马梗率领拿下了太原,两路大军对赵国的王都邯郸形成了夹击之势,而白起亲率大军扫清了上党郡内所有的残敌,三路大军准备对邯郸城发起雷霆一击。但这时,一败再败的韩国与赵国派人向秦昭襄王的宠臣应侯范雎重金行贿,许诺割地求和。由于在长平之战也同样让秦军伤筋痛骨,秦昭襄王在范雎的怂恿下,果然下令白起班师回朝。眼瞅着赵国都城邯郸唾手可得,接到命令的白起与众将士心中难免愤愤不平,但王命不可违,只得引兵回撤,却也自此与范雎结下梁子,埋下了杀身之祸的种子。

却说秦军回撤,解开了赵国的邯郸之围后,赵王觉得自己吃亏太多,就一直拖着不兑现原来承诺给秦国割地求和的协议,这自然让生性好强的秦昭襄王大为不满,秦昭襄王不爽的直接后果就是出兵打架。公元前258年,秦昭襄王派王陵率兵伐赵。面对仍然强大的赵国,秦昭襄王居然只派一个五大夫级别的将领,的确是有点过度的自信。当然,按史书记载,当时白起正在生病,不能出征,但当时的名将还有王龁、司马梗等人都闲置未用,只能说,这时的秦昭襄王有点飘,轻敌的思维导致了两次临阵换将,长时间的劳民伤财却不能取得邯郸之围的胜利。

邯郸的战事持续对抗了三年,这对秦国来讲不是件好事。秦昭襄王不得不下令启用白起领兵,但是攻克邯郸的最佳时机已经失去,从无败绩的白起面对一场毫无胜算的战斗没有表现出半点的激情,多次拒绝了秦昭襄王的调令不愿上前线领兵。前线战事吃紧,天天都有吃败仗的战报传到咸阳,而军事天才白起仍然拒不奉诏,让秦昭襄王心里十分不爽,加上谋士范雎在耳边煽阴风点鬼火,秦昭襄王一气之下将白起贬职发配房陵。可当白起离开咸阳城刚刚到达杜邮时,秦昭襄王又听信了满嘴鬼话的范雎之挑拔离间,派人将其赐死。

文章图片5

骇世杀神手持利剑刺进自己的胸口,一代名将陨落,再高的功绩终是抵消不了无情君王的猜疑,白起的下场是有点悲催。白起之死,表面上看起来是不奉王命,但根本的原因是秦昭襄王担心军事天才白起会被敌对诸侯收买用来对付秦国,与其说秦昭襄王生性多疑,还不如说是秦昭襄王十分的不自信更恰当一点。可怜的白起,一生为秦国开疆拓土,征战无数,仍逃不出被赐死的下场。如果当初白起不把胜负看得太重而奉诏出征,就算吃个小败仗也不至于会被人陷害,说到底还是白起的情商不够。

白起在军事上的成就,一方面是自幼熟知兵书;另一方面是杀伐果断;更重要的是得到了秦昭襄王的重用,提供了一个可以发挥的平台,领导着强大的大秦锐士,可谓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但白起悲壮的下场,一方面是个性孤傲,不奉诏令;另一方面是小人挑拔离间,中了圈套引来杀身之祸;偏偏又遇上了一个生性多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领导者秦昭襄王。而秦昭襄王对待人才的思维也注定了在他在位的时期难以成统一中原的伟大事业。

文章图片6
  • 廉颇,得到赵孝成王的信用,也幸运地躲开了长平之败,但个性太强,最终客死异乡

廉颇名列战国四大名将相比白起、李牧、王翦三大名将来说,能拿得出手的成绩相对少了一些。相对秦将白起来讲,廉颇的上级领导是友好了很多,但廉颇不懂得珍惜,心胸相对来说狭隘了些。廉颇最幸运的是被动地躲开了“长平之战”,“长平之战”中赵括替他背了个黑锅,反倒凸显出廉颇的能耐。试想,假如廉颇与白起在“长平之战”中一决雌雄,廉颇是否真的有胜算,真的很不好说。当然,历史没有假如。

公元前283年,赵惠文王任命廉颇为将率军伐齐,大败齐军夺取阳晋,不仅廉颇本人一战成名,还被封为上卿,也让三晋之赵国名震诸侯。在江湖上最广为流传的是廉颇与蔺相如的配合,在“还璧归赵”的事情上,将相和让赵国不仅保留了象征国家尊严的“和氏璧”,也让赵惠文王在诸侯间扬眉吐气,让不可一世的秦昭襄王在秦赵会盟时吃了个不小的闷亏,廉颇也因此升职为上大夫。不过赵国如此硬碰最终还是付出了代价,后来不仅被秦国夺走了石城,还被斩杀了二万士卒。

廉颇再一次在世人面前大展神威是在“渑池之会”上。当时秦昭襄王已经是诸侯中的老大了,他邀请赵惠文王去渑池会盟,赵惠文王不敢去,但又怕秦军讨伐,只得带着蔺相如硬着头皮赴会。当时廉颇亲率大军送到边境,并陈兵严阵以待防守秦军。虽然当时蔺相如在渑池会盟时大出风头,让秦昭襄王恼羞成怒,却也因为廉颇做足了军事部署,让秦军短时间内不敢轻举妄动,让两国的局部冲突化险为夷,这里廉颇率领的军队,起到了震慑的作用,功不可没。

文章图片7

但由于廉颇在“渑池之会”上没有正面出现,划分功劳的时候显得对他不够重视。蔺相如被赐封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让廉颇很是郁闷,因此跟蔺相如之间有意无意地闹点矛盾,后来在傍人的点拔之下,廉颇玩了一把“负荆请罪”的把戏,居然使两人关系完好如初,廉颇的“谦卑有礼”也因此让他在在江湖上的光辉形象更加高大。

再后来,廉颇率军伐齐,一路斩获无数,还占领了齐国的几邑,攻克了魏国的防陵、安阳,在这过程中,廉颇的领军艺术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几乎与赵国的名将赵奢齐名。公元前259年,因韩国的上党之争引发了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长平之战初期,吃了败仗的廉颇采用防御的策略消耗秦军的锐气。当时的秦军在诸侯间几乎是战无不胜的形象存在,廉颇采用防御的策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却让秦军难以前进半步。

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继位不久,沉不住气却急于一战,居然任命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了廉颇领军,被免职的廉颇扔下这个烫手的芋头躲到大后方邯郸都城养老去了。来到长平走马上任的赵括立即指挥军队主动出击,很轻易地中了白起的圈套,几战下来,赵括胸中利箭以身殉国,45万赵卒在长平被屠。长平之战后不久,由于赵国未履行秦赵之间割地献城的协议,又引发了邯郸之围,幸得平原君赵胜请来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率军来援,才将秦军赶跑。这时的廉颇,仍然是门庭冷落,难见君王一面。

文章图片8

但没过多久,东北方向的燕国趁赵国多年战乱元气大伤之际,率军来犯。这时名将赵奢已经死了,边关守将李牧尚且年轻,赵孝成王不得不只得请廉颇重掌军权,控制局面。廉颇重出江湖大显身手,在鄗城大败燕国,一路凯歌前进并包围了燕国都城,逼着燕王不得不割地求和,这时廉颇的威望,如日中天,赵孝成王十分高兴,不仅将尉文赠封给他,封号为信平君,同时还让廉颇代理了相国职务。由赵孝成王的信用与重用,让重新得势的廉颇感觉有点飘,似乎忘了曾经被冷落的时期,开始对君王以下的人鼻子不是鼻了、脸不是脸了,人际关系急剧直下。

赵孝成王一命呜呼后,其子赵悼襄王继位,但新的君王并不想重用廉颇,还派大将乐乘去接替廉颇的兵权,沉湎于权力不能自拔的廉颇闻讯与前来办理交接工作的乐羊大打出手。廉颇赶跑了乐羊后,也自知后果严重便逃到了魏国大梁。但投奔魏国的廉颇并没有得到魏王的重用,后来廉颇又想重回赵国,却由于之前在赵国得罪的人太多,特别是赵王身边的宠臣郭开,他跟赵王说:“廉将军虽然已老了,而且饭量很不错的,可是陪我坐着时,只一会儿就拉了三次屎。”于是,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打算将其召回重用了。最终廉颇经人介绍到楚国任职,当了一个普通的将军,但由于楚王对其授权有限,廉颇在楚国久未建功,渐渐被边缘化,最后在寿春郁郁而终。

文章图片9

纵观廉颇的履历,他虽然也算是战功累累,但在同时期的将领当中,也不算是十分突出,他虽然取得了伐齐之战的胜利,但在长平之战的初期也是吃了败仗的,幸好及时被调回,没有背负长平之败的骂名,后来在燕赵之战中找回了面子。可以说,廉颇在赵孝成王时期大放异彩,除了自身的能力,也有幸运的成份。但廉颇能上不能下,不能及时摆正自己的位置,虽说早期跟蔺相如之间弄了一出“负荆请罪”的剧情成为美谈,但里面最重要的因素是蔺相如的一再谦让。长平之战时被免职之后,如果不是赵孝成王大度再次起用他,没有燕赵之间的那场胜仗,廉颇成为名将的可能性都没有,更别说与白起并列的四大名将了。

廉颇能成为四大名将之一,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得到了赵孝成王的信用。没有伯乐,千里马的作用也与普通马匹无异呀。可不,赵孝成王死了,赵悼襄王不重用他,魏王也不相信他,楚王也只是把他当作一普通将领看待,到最后,啥也不是,郁郁而终。但他比白起幸运,赵悼襄王没把他往死里整,还落了个善终。所以说,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廉颇只不过是一位个性太强的人,离开了赵国这个平台后,啥也不是。如果当初他服从安排,乖乖地将权力移交给乐羊,失去了兵权,回到邯郸起码还有一个相国的职务保留,何至于后来客死他乡呢?

文章图片10
  • 李牧,一个可以阻止秦国统一中原的名将,但有时侯正直并不能拯救腐朽

李牧原本是赵国镇守北方边境的将领,作战能力很突出,多次打败匈奴,特别是灭了 襜褴,打败东胡,收降林胡后,在江湖上名声大震。相比白起与廉颇,李牧的出场比较晚,假如秦国不使用反间计除掉李牧,单纯地从军事上讲,赵将李牧与秦将王翦的巅峰对决,王翦率领的秦军能不能及时开进赵国境内,真的很难说。当然,如前所述,历史没有假如。

公元前244年,赵国第一名将廉颇由于不受赵悼襄王信用,逃到魏国之后,李牧开始进入赵国的权力核心,率军进攻燕国,攻克了武遂、方城。后来,在秦赵之战中,李牧又率军在宜安大败秦军,让秦将桓齮落荒而逃,这可是秦王嬴政指挥秦军东出之后少有的败绩呀,此战也让李牧大放异彩,被封为武安君,凭实力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相比于廉颇,李牧的战绩可圈可点,更胜一筹。

文章图片11

公元前234年,秦军再次东出,兵犯赵境番吾,再次被李牧率军击败。一时间,秦将王翦亦拿赵将李牧无可奈何,秦王嬴政只得用范雎之离间计,派人贿赂赵悼襄王的宠臣郭开(搞残廉颇的这位能人),郭开便在赵王跟前造谣,说李牧、司马尚要投敌谋反,而赵悼襄王又偏听偏信,派赵葱与齐将颜聚去接替李牧领军。当时大战在即,临阵换将乃兵家大忌,李牧不接受命令,赵悼襄王更加相信李牧真的是要拥兵造反,便自毁长城,派杀手将其暗杀了,并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

三个月后,秦将王翦趁机进攻赵国,没有李牧指挥的赵军不堪一击,赵王迁成了秦国的俘虏,赵国灭亡。李牧在整个职业生涯上,并没有犯大的错误,他的失败在于赵国的腐败,得罪了小人郭开,遭遇横祸。国难当头,每个人不可能置身事外,如果李牧在遭到陷害时,及时交出兵权置身事外可能会幸免于难。但一个国家已经走向了没落,单靠几个人的努力支撑是很难改变颓势的,李牧领兵在外不奉王诏,也不知是对还是不对。

文章图片12
  • 王翦,中原六个诸侯被王翦、王贲父子领兵灭了五个,王翦不仅有实力,也很会“混”

王翦是战国四大名将里最幸运的,也是最会混的名将。当然王翦本身的能力也是十分突出的,嬴政曾经不想重用他,但又不得不重用他,中原六个诸侯国,王翦与王贲父子俩领军灭了五个,巅峰时期王翦曾领军六十万,超过秦国总兵力的一半。可见,生性多疑的嬴政对王翦可不是一般的信任呀,最终给王翦的回报也不错,不仅赐金银田宅无数,还赠其父子为侯爵,让王翦成为唯一获侯爵称号的战国四大名将,可谓是名利双收。

公元前236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一连拿下了九座城邑,从此一战成名。公元前229年,赵将李牧被秦国施用反间计除掉之后,王翦率军平定了赵国全境,接着又拿下了燕国蓟都,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平定了魏国。王翦会打仗,这点不容质疑,这也是他能名列四大名将的基础,但是王翦更突出的能力是会揣摩领导的心思,会审时度势,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会“混”,这也是王翦在战国四大名将里唯一得以善终,并福泽子孙的原因。

文章图片13

秦王嬴政在灭了三晋之韩、赵、魏,又打残了燕国之后,兵锋指向仍然很强大的楚国,在出兵之前,嬴政与各军队领导开会讨论,想以最低的成本拿下楚国,资深老将王翦提出以60万大军跟楚国打消耗战,这是一种稳胜的方式,但年轻气盛的李信拍着胸脯说只需20万大军就可以拿下楚国,这也许是一个险胜的方式,结果李信的提案得到采纳,被任命为大将率20万秦军击楚,而王翦也识趣地提交了辞呈,希望回到老家平阳养老,得到了嬴政的批准。

如果李信率军顺利地拿下了楚国,王翦也可能跟战国四大名将擦肩而过了,但是偏偏李信在楚国吃了败仗,带去的20万大军所剩无几,让秦王嬴政心痛加愤怒。但是,秦王嬴政是个有肚量的人,也是一个知错能改的领导者,马上亲自前往平阳请王翦重新出山。王翦仍然坚持领60万大军出征,得到批准。但同时王翦又提出要钱要官,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反倒让原本对王翦还不是十分放心的嬴政心情舒畅,能办事的下属只是贪点财,没什么大不了的。

试想60万大秦锐士是秦国过半的兵力,古代士兵都是认将不认君王的,而且历来又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传统,嬴政几乎是把整个秦国的命运都系在王翦手里,能放心得下么?王翦的老奸巨滑之处在于,领兵出征时给嬴政营造了一种贪图财富的感觉。君王最不看重的是钱财而是权力,而兵权又大于一切,王翦只是想要荣华富贵,有什么对他不放心的呢。因此,王翦伐楚成功之后,嬴政不仅兑现了给其大量钱财与田宅外,还赐封王翦为“武通侯”,王翦可谓是名利双收。

文章图片14
  • 结语

白起一生功勋卓巨却最终被赐死,是其在军事上的痴迷,对胜负看得太重,同时他的领导为人过于猜忌;廉颇由于没有机会正面与白起对阵,因此无法判定廉颇与白起在军事上的优劣,但可以肯定的是,廉颇的上级领导比白起的上级领导要宽容一些,是廉颇自身度量太小,最终出走他国,郁郁不得志;李牧本身能力与人品没有问题,但在国家危难关头遇到了草包领导而身遭横祸;可以说,白起、廉颇、李牧之下场不太好,有领导的问题,也有自身的问题,而王翦能功成名就,除了自身能力突出与领导宽容外,更重的是王翦了心思活络,能揣摩猜透领导心思,为自己趋利避害。

试想,如果秦国不施行反间计搞定李牧,王翦能轻易拿下赵国,秦国能如此快速统一中原?如果王翦也象白起一样,在李信兵败楚国时也拒不奉诏出征,秦王嬴政能让他苟活于世?

2021/12/10

我是秦砖汉瓦里的拾荒人谈秦说汉,感谢阅读,人走留香,点个赞呗,不胜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