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名世界考古界的马家浜遗址,位于南湖区马家浜村,距市区7.5公里,距盛泽31公里,没有可以直达的公交车,部分是村道和田埂,遗址在一片农田里,步行少说要走5公里,去探访比较辛苦。
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年,代表了环太湖流域的史前文化,与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组成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从而否定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以黄河为中心,向四周辐射的论断,它的发现改写了中华文明史,因而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名气很大、历史价值很高,可是去过的人却并不多。
马家浜遗址发现于1959年,当地农民积肥时发现,经挖掘确认距今六千至七千年前,不同于黄河流域文化特征,引起国内外考古界重视,1977年学术界正式以马家浜文化命名。
遗址为上下两层,分别挖掘出兽骨、石锛、石斧、砺石、骨镞、骨锥、骨针、骨凿和各种陶器陶片,两层中间还出土了30具人体骨架,并有部分随葬品。现都收藏于嘉兴博物馆。
如今的遗址现场,还能看见一个大的土墩,墩前铺展大量长条石,周围已还田,田埂上留有烧香的痕迹,估计仍然有人在此祭拜天地,祈求先人保佑。
有关部门在当年挖掘点上,竖立了八根高高的木质图腾柱作为象征,还矗立了一块巨大的石碑,正面刻有“江南文化之源”的碑文,碑文由金庸先生题写。
石碑上方是石刻的神人兽面像,这个神人兽面像就出土于此,现已作为马家浜文化的LOGO(标志)。
嘉兴在春秋时名长水,又称槜李。战国时曾被划入楚境,到秦朝时设置由拳县。 春秋时期,吴国建立的军事设施叫辟塞,后逐渐形成村落,再发展成市廛。相传“嘉禾墩”就在辟塞附近。
三国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 (元《至元嘉禾志》记载),是说那年在辟塞的荒土墩上突然长出成片的野生稻谷,吴帝孙权闻讯大喜,认为这是“瑞祥之兆”,是上天给予吴国的馈赠,于是在次年将年号改为嘉禾元年,改“由拳”为“禾兴”,并开始修筑子城。
吴赤乌五年(242),孙权立孙和为太子,为避太子名讳,再改“禾兴”为“嘉兴”,嘉兴之名由此而来。“嘉禾”则成为嘉兴的别称。
嘉禾墩就是传说中的野稻自生之处,古时位于落帆亭后、长水塘与穆河溪交汇处,后人将嘉禾墩遗址定于落帆亭园内,并在此设立了一块石碑、建造了一座亭子,作为标志和纪念之地。
“禾墩秋稼”为嘉禾十景之一,此石刻现位于南湖湖心岛
如果说马家浜遗址是太湖流域农耕文化的发祥地,那么嘉禾墩则是嘉兴得名之始,均与农耕稻作有着密切关系。从古至今,“民以食为天”,粮食始终是立国安邦之本。 嘉禾墩这一块看似普通的石碑,对嘉兴这座城市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
古代嘉兴被称作“吴根越角”,是春秋时期吴越两国交战的古战场,至今在嘉兴还有一座“国界桥”和一座“越界桥”为此佐证。
秀洲区洪合镇九里港是古代吴越两国的界河,国界桥就位于九里港上,桥北是吴国,桥南是越国。国界河虽是一条小港河,却是从历史深处蜿蜒而来的长河。桥的南北两岸原为连绵无际的草荡,面积各有数千亩,相传为吴越古战场遗址。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496—473年,吴越争霸曾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最有名的一场大战,史称“槜(读zuì,音同最)李之战”,就发生在这一带(槜李为嘉兴古时地名)。1959年在此考古发掘时出土了大量马骨、箭头和古代兵器。
现桥为三孔石梁桥,桥额有“嘉庆辛未”、“里人重建”字样,最初建于明代,清嘉庆十六年(1811)重修。两端桥孔内镶嵌各一尊小石像,北端为吴王夫差,南端为越王勾践,造型古拙,据专家考证,两座石像为明代以前作品。
现在为了安全,桥中央已被封堵,不能通行。桥北正在新建一座仿古城楼,象征春秋时期的吴越交界,以及亭子、祭坛等,估计也要搞成旅游景点了。
战争是残酷的,百姓深受其害。但是战后促使了两地的社会交流,吴越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才具有独特的地位,不仅流传很多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也孕育了之后的吴文化和越文化,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我们今天将此统称为江南文化,是文化包容的典型。
辅成小学围墙内有一块2000平米的高土墩,这就是严助墓。土墩周围用水泥砖石砌筑,高2米。土墩之上绿树成荫,有两座方形亭子,作为墓茔的标志。立有市级文保碑。
严助(?-前122年),本姓庄,西汉中期会稽人,东汉辞赋家严忌之子。 严助是汉武帝的宠臣,曾向朝廷推荐朱买臣,协助汉武帝在制度变革、安定边疆、巩固统一等方面都起了重要辅助作用,深得汉武帝信任,被授予中大夫。严助也是一位文学家,写过不少“歌功颂德”的诗文。
有一次汉武帝问及严的家乡嘉兴,严回答说:因家贫,经常被家境富裕的连襟羞辱。于是,汉武帝授予他会稽太守。那时的会稽郡治在姑苏,离嘉兴相距百余里。严助衣锦还乡,在欺贫爱富的人面前着实出了一口恶气。
据史料记载,严助祖居在月河历史街区坛弄的严家弄。其父严忌是东汉著名辞赋家,与司马相如等交好,死后葬于吴江铜罗镇,故铜罗旧时又称严墓。
传说元朝张士诚竖旗反元,有一名姓方的部将,在避居铜罗时以酿酒为生。在酿酒取土封坛时,发现一个地下墓穴,有石碑,碑文上墓葬者原是东汉辞赋家严忌,为纪念严忌,便将铜罗改名为严墓,现在又恢复原名铜罗。
分水墩是古代水利设施,作用是减缓水流流速、分流河道,降低行船风险,有利于保护城池。
分水墩往往构筑在水流湍急和船只必经的河道中间,或者是河道的岔口,不仅易于构筑而且非常实用,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
嘉兴芦席汇的分水墩属于隋朝古运河遗迹,与杉青闸遗址一起列为国家级保护文物,位于城东运河与环城河交汇处,与望吴门遥遥相对。在这里,分水墩将运河河道分流为苏州塘和三店塘。
这座分水墩的面积不清楚,我估计约有6-7个篮球场大小,从芦席汇经过上墩桥可以上墩,墩上有天水庵和分水亭各一座。天水庵建于唐神龙二年(706),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古时供往来漕运船工祈求平安;分水亭提供给纤工停留歇脚。
据说这座小小的分水墩明清时是果品交易场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办过铁器厂、工艺制品厂和粉丝厂,环境很差,直到九十年代工厂全部迁出,才加以修复。
在我们家乡,盛泽镇以前东白漾、西白漾中也都有分水墩,据说东白漾的墩上还有一座文起阁,可惜都已不存。盛泽人只能靠回忆了,再往下一代人可能连回忆都没有了。
相传汉武帝时期,嘉兴有个读书人朱买臣,家境贫苦,无以为生,每天砍柴度日,而他却始终勤奋读书,砍柴时还摇头晃脑大声背诵诗文,乡民嘲笑其又酸腐又无能,其妻崔氏再也无法忍受,逼朱买臣写下休书,改嫁衫青闸吏而去。
后来朱买臣时来运转当了官,被汉武帝授予太守之职,骑着高头大马衣锦还乡,前妻崔氏跪于马前,恳求与朱复婚,朱将水泼于地上,说若崔氏能将地上之水收回盆内即可回到朱府重归于好,(成语“覆水难收”典出于此),崔氏见此状羞愧难当,随即投河自尽,死后被葬于杉青闸附近,故称“羞墓”。后人在落帆亭内立下此碑,并作碑记。
此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后被编成戏曲传唱。版本很多,元代时就有杂剧《渔樵记》,清代有传奇昆剧《烂柯山》,近代有京剧《马前泼水》、《痴梦》等,至今仍不时上演。
朱买臣,西汉会稽人(苏州吴县人),自小家境贫困,40岁时仍为一介寒酸书生,后经同乡严助推荐入仕,朝中有人提携,加之几十年寒窗苦读知识积淀,终被汉武帝赏识而步步高升,官至中大夫和会稽太守,位列九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