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秋泄泻治宜消导(理论探讨)

 学中医书馆 2022-04-04
     夏秋之季,各种蔬菜瓜果争先上市,令人大饱口福;而夏秋之气候,烈日炎炎与阴雨连绵更替交错,使居处闷热潮湿,极易滋生病菌,污染进口食物。

    人若贪食生冷、或误食不洁之物,则损伤脾胃,而致泄泻。临床表现为腹痛肠鸣,泻下臭粪,泻后痛减,脘腹痞满,不思饮食,舌苔厚脉滑;或可兼见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肛门灼热,粪色黄黑而臭,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本证之病因在历代医书中均有记载,如《内经·阴阳应象大论》说:“湿胜则濡泄。”明代《景岳全书·泄泻》说:“泄泻,……或为饮食为伤,或为时邪所犯,……因食生冷寒滞者。”饮食不节,宿食内停,阻滞肠胃,故腹痛肠鸣,脘腹痞满;宿食下注,则泻下臭粪;泻后腐浊外泄,故腹痛减轻;宿食滞脾,水湿不运,见舌苔厚脉滑。若兼见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肛门灼热,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者,是水湿内停、日久化热的表现,或夏令暑湿伤及肠胃所致。由此可见,脾胃受损、运化失职,致使宿食水湿停滞中焦是本证发生的主要原因。治宜健脾化湿、消食导滞,方用自拟三仙八君汤:焦三仙各25克,木香12克,槟榔、陈皮、茯苓、白术各15克,党参20克,半夏、甘草各6克。兼见肠胃湿热者,加葛根20克,黄芩15克,黄连6克。日一剂,水煎分二次空腹服。

    方中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白术、甘草为宋代名方六君子汤,有健脾益气、化湿和中之功效;焦三仙,临床常用于消食化积、导滞助纳;木香、槟榔伍用,具有行气消积、缓泻止痛的双重作用。加葛根、黄芩、黄连,取《伤寒论》葛根芩连汤之意,清热燥湿、升清止泻。此方紧扣食滞肠胃之病机,消食导滞为主,兼以健脾化湿,治疗夏秋食伤湿滞腹泻效如桴鼓。(何亚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