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子来了

 喵小道 2022-04-04

大家好,我是小编那,好久没有写文了,确实最近也没什么好的国产电影,本期就为大家带来的是一部“老”电影吧,姜文导演作品---《鬼子来了》

提起姜文,大家自然忘不了他电影里充斥的野性荷尔蒙,凌厉的剪辑,犀利的对白让人直呼过瘾。选择《鬼子来了》,在小编看来这是姜文综合品质最好的一部电影,豆瓣9.1的高分足以让他在中国影坛一览众山小了,虽然这部伟大的作品已惨遭封禁。

《鬼子来了》是姜文的第二部导演作品。有《阳光灿烂的日子》珠玉在前,《鬼子来了》在未上映时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虽然这部电影也是从文学作品改编而来,不过按姜文的尿性,八成又会改的面目全非了。

影片取材自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但在主题表达上将原著中的“军民奋勇抵抗侵略”重新提炼出“农民愚昧”和“战争荒诞”的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

这种全新角度的思考与认知虽然受到国外的诸多认可,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夏威夷电影节等一系列大奖,但在国内还是因为利益取向和价值观念的问题而惨遭封禁,姜文也因此被罚五年不得拍片。

尽管这部作品历经磨难,但不可否认,就目前中国所有的抗战题材的电影里,《鬼子来了》是反映“战争与人”主题最具突破性的伟大作品,没有之一。

影片讲述了抗战末期在挂甲台的偏辟小山村里,两个突入其来的装着俘虏的麻袋被押送到了村民马大三(姜文饰)家中,原本平静如常的小山村被彻底打破,一场关于人性的人间大戏就此上演...

影片在风格上走的是黑色荒诞的路子,这种貌似与抗战题材八竿子打不着的画风却在姜文的电影里显得极为搭配。

姜文本人也对这种风格极度痴迷,以致他后期的导演作品《让子弹飞》、《邪不压正》等都有黑色幽默的气质。

同样,电影在色彩选择上也打破常规,放弃了彩色的多元化,而是采用黑白胶片进行拍摄,这不仅更有利于黑色荒诞风的氛围营造,更使得影片在整体气质和主题表达上更为贴合,充满写实感。

影片中以马大三为代表的挂甲台村民一开始都是无知麻木的,甚至被日本人占领在他们看来也只不过是“换了一个皇帝”而已。

这时一个自称“”的人给“这摊死水”扔来两个人,一个日本军人和一个翻译官。故事一开始马大三他们就陷入了“是生存还是毁灭”的抉择中。

在他们身上,没有作为被压迫者或是反抗者的先进战斗信念,此时此刻有的只是对利益的考量。

《鬼子来了》的高明之处正是能够对真实人性进行剖析,没有高大上的爱国情操,只有对当下利益的判断和取舍。

无论是村民还是被俘的日本势力,他们都在为最基本的生存而挣扎,反抗或是妥协,都是为了活命

一群无知村民和日本俘虏就这样“和谐”的度过了半年时间,这其中闹出的不少土味笑话至今也为人津津乐道。

而这种和谐关系并未一直维持下去,很快,因为“粮食问题”所有人的命运走向都发生了逆转。

影片中的日本人从起初的桀骜不驯到最后被村民“感化”,同意用自己给挂甲台的村民换取几大车粮食。这两股本不相容的敌对势力却因为几车粮食而握手言和。

在马大三这些村民的心中,他们对待这两人不薄,“我”在扔下俘虏后说不日来取,却始终不见身影,厚道的马大三对两个俘虏也算是厚待有加。这场买卖是值得的,挂甲台应当得到这些粮食,可他们却恰恰忽略了一个重点,那就是与他们交易的是日本人。

马大三兴高采烈的赶到日本宪兵队,将俘虏交给日方,然而日方并没有“以礼还礼”的教养。

在交易完毕,中日友好联欢晚会上,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屠杀席卷整个村子,愚昧的中国村民还来不及反抗便被杀害殆尽。

马大三因为外出避开了屠杀,可当他回到村子,看到的是血淋淋的人间地狱,盛怒之下他冲进战俘营,结果国民党长官安排被自己救下的日本军官亲手砍了自个儿的脑袋。当他的头颅滚动,鲜血喷溅,画面被染成了红色。

这时,电影出现了一个诡异的情节,砍掉头颅的马大三笑了一下,那是一种嘲讽的微笑,因为他终于明白,自己看不懂的并不是战争,而是被战争异化的人性。

小编在看完最后的情节时被彻底震撼到了,姜文的《鬼子来了》并不是为了扭曲历史,而是在思考被战争异化的人性,不仅是中国军民,同样也有日本人。

农民的愚昧,日本军队的残暴,在那个可怕的年代,我们所信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真的存在麽?姜文提出了疑问。

电影中的每个人物、镜头都颇具玩味。姜文那逆天的才华在这部电影里又一次得到了证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