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昌龄:一顿酒结束了孟浩然的一生,一首诗要了自己的命

 快乐老年435 2022-04-04

一朵女子,风轻云淡,欢迎关注槐序~

这里有沉香千年的古诗词,亦有最精美的配图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摘自 王昌龄 《送柴侍御》

2020年2月,在海外援助中国抗疫的物资箱上,写着两句唐诗,正是王昌龄这首《送柴侍御》中的两句。

于是,已经作古千年的王昌龄“火出了圈”。

提起王昌龄,给人第一人印象就是朋友众多,天南海北、五湖四海,比如他的诗作《芙蓉楼送辛渐》、《送魏二》、《送窦七》、《答武陵太守》、《送狄宗亨》、《重别李评事》、《送郭司仓》、《巴陵送李十二》,《送张四》、《送高三之桂林》、《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送十五舅》、《送胡大》、《送谭八之桂林》等。

上面这些,仅仅是王昌龄写给朋友的送别诗中的十之二三。

王昌龄:一顿酒结束了孟浩然的一生,一首诗要了自己的命

朋友多了路好走,这话不假,王昌龄落难时,李白、王维、孟浩然、高适、王之涣等,都给他送过温暖。

最重要的是,王昌龄是个很重义气的人,张九龄受权臣李林甫排挤被废相后,王维闭口不言,只有王昌龄硬刚李林甫,最终被贬官岭南。

正是因为心有赤诚肝胆,所以王昌龄才能写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样的千古佳句。

唐玄宗开元八年,公元720年,风华正茂的王昌龄没有去考取功名,而是入山寻道,仙隐三年。

所以说,王昌龄从来都不是一个能用正常思维去衡量的人,包括后面他所做的事,都显得骨骼清奇,异于常人。

也或者可以说,有大才的人,行为都有些古怪。

出山后,王昌龄开始穷游,最后去长安逛了一圈,想寻求一官半职,发现没什么成效后,决定弃笔从戎,直接出塞,经兰州,穿河西走廊,一直徒步到玉门关。并且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很多名垂千古的诗句,也奠定了“七绝圣手”的美誉。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摘自 《出塞》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摘自 《从军行七首》

当时西北无战事,所以王昌龄在吹了几年大漠风沙后,听取了一个老兵的建议,又回长安参加科考了,这一次,他及第了。但是,王昌龄觉得官太小,次年又重考了一次,又再次登第。遗憾的是,还是没有升官,仅被授祀水尉。

5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因开罪李林甫,被贬官岭南,次年被赦免后,归来途中偶遇李白,心情大好,于是决定绕路襄阳,再去看望一下老朋友孟浩然。

这一看不要紧,直接把孟浩然给送走了。

老友相见甚是开心,于是把酒言欢,吟风弄月,没想到这一顿酒,害得孟浩然旧疾复发,直接去世了。

为此,王昌龄愧疚了很久。

天宝十六载,“安史之乱”起,早年有戍边经验的王昌龄早有警觉,屡屡上书,可都没有被重视。忧愤之际,王昌龄写下了《宿灞上寄侍御玙弟》,借诗来抨击朝廷无能。

诸将多失律,庙堂始追悔。安能召书生,愿得论要害。
戎夷非草木,侵逐使狼狈。虽有屠城功,亦有降虏辈。
兵粮如山积,恩泽如雨霈。羸卒不可兴,碛地无足爱。
若用匹夫策,坐令军围溃。不费黄金资,宁求白璧赉。
明主忧既远,边事亦可大。荷宠务推诚,离言深慷慨。

王昌龄以“七绝”著称,但是这首五言诗,他整整写了60句,可见他对当时的政局有多担忧,以及别人所不及的远见。

正是因为如此,王昌龄也为自己埋下了祸端,所谓“枪打出头鸟”,那些庸庸碌碌的人做事不行,偏偏就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比如:亳州刺史闾丘晓。

23岁就可以弃笔投戎的王昌龄,在安史之乱爆发后,满怀一腔热血北上,以图保家卫国,怎奈亳州刺史闾丘晓,将王昌龄杀之。

诗中王子王江宁,走过了风雨飘摇的60年。纵观王昌龄的诗词,久居边塞,豪放居多,所以很多人就忽略了他内心的柔软。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天宝七年,王昌龄被贬任龙标尉,无聊时去城外散步,偶遇酋长公主、蛮女阿朵,被其泛舟采莲的景象深深吸引,于是写下了这首《采莲曲》,彼时他已经50岁了。

所以有人说,王昌龄在诗词上的成就,一直都在被低估。

-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