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荔枝霜疫病症状、发生规律及科学防控技术

 青城浪子图书馆 2022-04-04

春风拂荔烟雨浓,暖湿齐备病始萌;

霜疫破土初侵染,孢子逆水跃树间;

花果殒损难估量,循环为害时更长;

专家数载殚思虑,终悉规律解病兆;

精制一年谱短片,科技助农产业兴。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荔枝霜疫病,曾称荔枝霜疫霉病或荔枝霜霉病,由荔枝霜疫霉菌(Peronophythora litchii)引起,为害荔枝幼嫩梢叶、花穗和果实,损失率达30-80%,造成荔枝产量的极大损失,是荔枝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了解其发生规律、症状、病害循环过程及发病因素,是开展精准防控、有效控制荔枝霜疫病的发生为害、保障荔枝安全生产的基础。

为此,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的专家学者们经过十数年的田间调研和深入研究,进一步明晰了荔枝霜疫病的为害症状、病害循环及发病因素。2021年,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团队--成花生理与生态岗位团队与病害防控岗位团队联合研究探讨、雕琢描绘,历经一整年,精心制作了《荔枝霜疫病症状及病害循环》科普短片,并第一时间通过多种平台,向产区果农推广和开放览阅,旨在普及荔枝霜疫病为害症状、发病规律等知识,指导荔农科学防控,助力荔枝产业不断振兴发展。

·霜疫病

图片
图片

荔枝霜疫病症状及病害循环

图片

《荔枝霜疫病症状及病害循环》短片

,时长04:29
图片

荔枝霜疫病为害症状

1

 为害叶片 

图片
图片

 嫩叶发病始于叶尖或叶缘,叶片主脉或侧脉出现小黑点,小黑点不断蔓延,受侵染部位呈水墨状,后变褐,湿度大时叶背面生有白色霜状霉层,为害严重时幼嫩叶片脱落。较老熟叶片受害通常会在中脉处陆续变黑,沿中脉小褐斑;完全老熟的叶片一般不会受害。

2

 为害花穗  

图片
图片

 花穗感病,造成小花变褐而脱落,严重时整个花穗枯萎脱落;果枝和果柄感病形成了褐色病斑;病害部位和健康部位的界线模糊不清;为进一步确定是否为霜疫病,可将染病花穗摘下,置于高湿环境下,如第二天有白色霜状霉层产生,即确定为霜疫病。

2

  为害果实  

图片
图片

 病害会在果实的任何部位发生,但多数会从果蒂处开始,初时症状为果皮表面出现褐色或黑色不规则、没有明显边缘的病斑,病斑迅速蔓延,导致全果发病,变褐腐烂,流出酸臭汁液;如连续阴雨或空气湿度大时,病果表面出现白色霜状霉层。

荔枝霜疫病发生及流行因素

图片

 高湿 

 高湿是荔枝霜疫病爆发流行的首要条件,因此每年3-7月的多雨季节,是荔枝园该病的高发期。已感病果园,只要遇连续数天的雨水天气,此病将严重爆发。如天气转晴、低湿,则感病果实可暂时不表现症状。

图片

 温度 

 荔枝霜疫病最适发病温度为25℃,这个温度下,其病菌潜伏期为20小时,形成可传播的孢子囊也最多。

图片

 栽培条件 

 果园地势低洼荫蔽、排水不良,土壤湿润肥沃、土质粘重、冬春多施氮肥、树旺密植、枝叶繁茂、果多的大树老树发病常常较重;树冠下部和荫蔽处的果实发病最早且最严重。

图片

 品种 

 主栽品种间抗病差异不明显,抗病品种缺乏

图片

荔枝霜疫病监测及防控措施

图片
图片

当前我国荔枝主产区,除海南外,广东、广西以及福建等产区荔枝中晚熟品种由南往北已进入或陆续进入谢花坐果期或盛花期。连续的阴雨寡照、逐渐升高的气温,为荔枝霜疫病的发生流行创造了极佳的条件,导致大量小花或幼果感病脱落;根据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位团队近期对各主产区荔枝霜疫病发生情况的观察结果,部分荔枝园表层土壤带菌率超过95%,病原菌基数明显处于高位,霜疫病的监测和防控,是当前果园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荔枝霜疫病监测措施

图片

用放大镜直接观察树冠下层花穗上已变褐的小花,若见有白色霉状物,即发生了荔枝霜疫病

若未见白色霉状物,可用塑料袋套于花穗,摇振收集脱落小花置于密闭容器保湿,隔日再观察

荔枝霜疫病防控措施

原则上以栽培措施为基础,辅以药剂防治;重防精治。

1

 农业措施 

● 树冠阴蔽且花量过大时,需合理疏花,剪去阴枝和部分营养枝,保证通风透光,以营造不利病菌滋生环境。

● 剪除/锯除近地面的枝条,保证叶、花离地面80厘米以上,以减少地面越冬病菌传到近地枝叶并引发病害的机会。

● 雨后或露水过大时,及时进行人工摇振花枝,以抖落花穗上水珠及残败小花,以降低树冠湿度并减少病菌生长基物。

2

 化学防治措施  

图片

● 病原初侵染源基数大或已发生病害的果园,若遇连续阴雨,荔枝霜疫病极易发生流行,炭疽病在高温时也可复合发生,故应依据对果园监测和调查情况,及时对发病中心实施喷药以控制扩散蔓延;已经谢花且蜜蜂离场的,可立即组织全园喷药杀菌;可选择同时兼治两种病害的杀菌剂,如吡唑醚菌酯(凯润)、唑酯·代森联(百泰)、烯酰·吡唑酯(凯特)、精甲霜·锰锌(金雷多米尔)、霜脲锰锌等。
图片

视频制作 

制作人:张荣  习平根  冯淑杰  孔广辉

指导: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  姜子德教授;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陈厚彬研究员

出品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植物保护学院

制作单位:广州影画帮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内容与数据提供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病害防控岗位科学家团队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团队

图文撰写与编辑排版 

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深圳综合试验站 张树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