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清代的政治得失

 华民 2022-04-04
原文地址:清代的政治得失作者:李建学

                                        〔札记〕李建学

 清代的政治,完全是一种军事统治。

 首先,钱穆先生阐述了他的观点——制度与法术。钱穆说,制度出于公,是政策方面的体现;法术就是方法和权术,出于私,主要体现在事情或手段方面。西汉制度多,东汉则光武帝的私心多一些;唐代的制度建设比较好,宋代法术用得多;明代事多制少,清代在明代的制度里,加上许多的私心,其“部族政权”,几乎看不到制度了。

 “部族政权”就是拿一个部族来控制政府,掌握政权。钱穆说,这种私心的措施,不算制度;算是法术和手段,满蒙即如此。

 1、政府组织

 一是清代比明代更加独裁,虽然沿袭了内阁制,皇帝的权利有增无减。雍正开始,内阁之外添加了一个南书房——军机处,上直接对皇帝负责,下可以控制全国。军机处向六部尚书大臣和各省督抚直接下达政令,下达的就是皇帝的意旨。

 二是六部尚书相互牵制,行政效率低下。前朝的六部,基本上设尚书及侍郎各1名,一正一副,配合行使职责。清代的六部,设满族尚书1人侍郎2人、汉族尚书1人侍郎2人,每个人都有权给皇帝单独请示汇报。且地方的总督、巡抚、藩台(布政使)、臬台(按察使)都可以向皇帝“专折言事”,地位很高的翰林院却不得“专折言事”,地方低级官员和百姓没有发言权。

 三是清代的府学县学都有明伦堂,清廷在每个明伦堂都置有一块横躺着的石碑,叫卧碑。上刻禁令三条:生员不得言事,不得立盟结社,不得刊刻文字。这三条与西方社会言论、结社和出版三大自由正好相反,著名的金圣叹就是因为触犯卧碑禁令被杀了头。

 四是不仅军机处的命令不容异议,且直接到当事人,不经过中央和地方政府长官;皇帝给各部长官的指令,也是直接到人,一般都是“背靠背”,同僚相互不知情。皇帝把吏部的用人大权剥夺殆尽,不仅高级别的官员由皇帝把控,任何一个小官,都要向皇帝引见才能任用。也就是说,想做芝麻大的官,都得皇帝开恩。

 五是清代地方政府从知县、知府、道员、布政使开始,已经有4级;还把明代用来处理紧急事务的总督和巡抚变成第5级行政官员固定下来,虽然管理权限各有侧重,行政关系复杂。遇到军事时期,皇帝往往还要派经略大臣、参赞大臣等,总之是不许地方官员掌握一点实权。

 六是清代不许汉人进入权力中心,两百多年间做到大将军能率领满洲军队的只有岳钟琪一人。太平天国后期出现的曾、左、胡、李等中兴大臣,甲午战争后又被满人边缘化。清代还把关外、台湾、新疆,还有连接蒙古的察哈尔和绥远划为禁区,不许添户口,不许垦种,便于统治包括给满族人留有余地。清代所谓中国者,也就是当时的内部18省而已。

 2、考试制度

 清代的考试制度,实在是一种愚民政策。因为满清对中国的统治,主要是依靠满人,联合蒙古人;对于广大的汉族而言,一方面讨好百姓,另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压制知识分子。清代沿袭前朝的考试制度,即使考取,也无法在政治上有作为。各级政府都是满人当家并占多数,汉族知识分子也就是个点缀。

 3、统治政策

 钱穆没有专门讲清代的经济政策,而简要分析了其统治措施。清朝在军事重压下,沿袭了明代以来的做法,比如减轻百姓负担。这些做法本来是讨好下层人民以求稳定的,随着社会矛盾的加剧,百姓得不到实际好处,也就实效了。即使著名的摊丁入亩,也没有根本改变社会矛盾。

 这里看到钱穆对帝国主义的解释,有点意思。钱穆说,帝国主义就是在本土之外占有征服(殖民)地的国家;它们在本国是民主政治,在征服(殖民)地另有政策。钱穆说中国历史上很少有真正的帝国主义,因此要慎用某某帝国和某某大帝之类的词。先生60多年前看得清楚,现在动不动就是某某帝国和某某大帝,粗制滥造的宫廷剧更是如此。钱穆说,严格而言蒙古人建立的元和满人的清,因为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不同政策,才有一点点帝国主义的样子。

 4、反抗、变法与革命

 钱穆讲清代的政治得失,没有用如前面四个朝代一样固定模式。没有讲清代的兵役制度,用两个小结,简单介绍了清代民众的反抗,介绍了清末的变法与革命。

 一是民众特别是汉人对满清的反抗从未停息,特别是清朝中后期。钱穆岔开话题,论述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一没有思想,二没有制度,三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敌。钱穆说,太平天国成功了,便是全部中国历史失败了。

 二是变法与革命的不同,关键是看到了问题的不同侧面,没有看清楚中国历史文化特别是满清的政治本质。康梁的变法和章太炎的革命,都有局限。

 三是钱穆高度评价孙中山,因为他主张革命之后还得变法,变法的要点,就是废除皇家世袭制度。钱穆说:“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大政治家,他有书生的修养,对政治和社会也有深刻的观察,他认识中国,也认识西方,所以他的革命理论也不同。”

 总体而言,钱穆对清代的政治得失从统治方式上讲得透彻一些,对其它被统治或者从属于统治之下的经济文化包括军备之类,讲得不多。清代也确实没有太好的制度建设可以探究,至于给后世的经验,还在其“法术”方面。

 五讲做完,钱穆先生在后边的“总论”里简要归纳了中国传统政治四条不好的大趋势,也没有完全展开。有一句话值得深思,钱穆说:“中国政治,实在一向是偏重于法治的,即制度化的,而西方近代政治,则比较偏重在人治在事实化。”实际上呢,中国人却习惯于人治,西方倒是注重了法治。原因复杂,孙中山的一句话有助于理解。他说:“此四亿五千万人都是刘阿斗”。

 读《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对很多问题有了新的理解。

 

                             2019年10月15日晨于西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