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突破定势--思维方法|学会“突破定势”,我们才能全面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wangzh311 2022-04-04
本文为思维方法系列文章第16篇。

图片

在群体里容易按照他人的想法生活,在孤独中容易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但值得记住的只是那些在群体中保持独立的人。—爱默生


需要把“突破定势”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来对待吗?


是的!

因为,这种有意识地发现自己的定势,并刻意做调整,对于“把事情做成功”太重要了!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不是一个固执的人,我经常都会思考问题,我也爱好学习,我会有定势吗?

是的!

图片

看起来我们每个人都在认真思考问题,殊不知,在最初的信息输入阶段,我们就是在“定势”的指挥下,选择“想要看到的信息”而屏蔽掉“不想看的部分”,而这一切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这些“无意识的选择”不断在我们生活中重复使用……于是形成了例行公事的定势。

图片


盯着这个红色的正方形,一直盯着……一直盯着……然后将视线转到一面白墙上,你的眼前是否会出现一个绿的正方形?

是不是觉得有点神奇?其实,这就心理学上的感觉后效。而心理上出现的“定势”,其原理正是这样!

定势现象在注意、知觉、问题解决、运动等领域中得到广泛研究,被认为是一种与无意识有关的活动。

图片
定势现象

什么是思维定势?


心理定势指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它是由一定的心理活动所形成的准备状态,对以后的感知、记忆、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和行为活动起正向的或反向的推动作用。

思维定势(Thinking Set),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的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有趋向性、常规性、程序性。

趋向性:思维者具有力求将各种各样问题情境归结为熟悉的问题情境的趋向;


常规性:思维者直接省去许多摸索、试探的步骤,按常规方式处理问题;


程序性:思维者按规范化要求和步骤进行问题解决。


图片

“胖的人是胸无城府,瘦的人是工于心计;上海人华而不实,客家人是吝啬小气;中文系毕业的一定是温文尔雅,体育系毕业的一定是头脑简单……”


现实生活中,常见的“贴标签”现象是一种定势。这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和坏处呢?

首先,只要细想就知道,这样的标签一定是不适合这类人群的每一个人,这种“刻板印象”形成的偏见,常常不能让人客观地做出判断。

其实,从现实意义来看,“贴标签”并不是坏事。因为我们对环境的人和事所知有限,但在行为上又必须有所应对。因此,我们会希望把人事“简单化”—赋予某人或某事一个简单明确的标签,然后再以此为基础,取舍我们的行为。也就是,“贴标签”让我们在应对外界的人事时,有不同的心理准备,这就可以降低我们行为的成本!

现在,你明白:为什么我们禁不住会给人事“贴标签”了吧!“心理定势”可能同时或在不同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

在很多运动中,训练就是要形成这样的定势。如:乒乓球运动中,对于不同的线路的球就是要形成包括:挥拍角度、力度、脚步移动等方面“条件反射式”的定势。特别是在研究对手球路时,更是要发现对方的定势,来做出战术上的调整。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这也是因为“老姜”在这个行业中,形成了解决不同问题的定势思维。

思维定势在学习中,经常也会表现出积极的作用,如:经过大量的练习,学生拿到类似题目,能迅速按已有成功思路,解决问题。

当然,由此产生的“自动模式”也会让同学们莫名“丢分”!这就是因为情况发生了变化,还是按照旧有的思路“轻车熟路”地解决问题。


图片

比如,这样一道画图题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半圆,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估计一下会有多少同学会“毫不犹豫”地画一个整圆呢?因为现实生活中的圆的物体太多,学生画的圆也画得太多……


学生看到“圆”这个字,就开启了“思维定势”,脑袋中浮现出的“圆的轮廓”占据了整个大脑,于是,“丢分”就这样莫名地发生了!

所以,当新旧问题形似质异时,思维的定势往往会使人们步入误区。这时,就需要突破定势!

图片

如何突破思维定势?


突破定势要求突破事物原有的功能、属性或问题已有的解决办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新思路,以打破原来的思维定势,使思维变得灵活而富有创造性。


突破定势,在科学和现实生活中突破性解决问题的例子很多: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挣脱传统“燃素说”的束缚,创立了科学的燃烧学说。

英国土木工程师布斯将“除尘器”把尘埃“吹”入容器,改为“吸”入容器,于是吸尘器诞生了!

日本东芝电气公司将电风扇由黑色改成浅色(当时,电风扇统一一副黑色面孔),大量积压的电风扇,被抢购一空。


所以,我们看出来了:重要的不仅仅是要“爱思考”,还要能时常反思自己的思考,是否被“定势”所左右?

一个人思考问题的好坏取决于认知主体本身的知识结构,态度和习惯。那么,怎么在生活中发现自己的思维定势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思维定势一般有:传统定势、书本定势、经验定势、名言定势、从众定势和麻木定势。

从以上几个“分类”中去时时反思自己:是否陷入这样那样的定势?这就是保持对自己思维的清醒觉知!

图片

有这样一个著名的试验:

把六只蜜蜂和同样多的苍蝇装进一个玻璃瓶中,然后将瓶子平放,让瓶底朝着窗户。结果发生了什么情况?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们力竭倒毙或饿死;

而苍蝇则会在不到两分钟之内,穿过另一端的瓶颈逃逸一空。


蜜蜂的悲剧就源自其“经验定势”—出口就在光亮处的思维方式。而我们人类身上的定势思维,显然会更多!


比如,这样的问题,你能回答吗?

一位公安局长在路边同一位老人谈话,这时跑过来一位小孩,急促的对公安局长说:“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来了!”老人问:“这孩子是你什么人?”公安局长说:“是我儿子。”请你回答:这两个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长是什么关系?

已将任一硬币任意抛掷了9次,落下后都正面朝上。现在你再抛一次,假定不受任何外来因素的影响,那么硬币正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几分之几?

一个人左手拿一件东西,而右手却怎么也够不着,有这种可能吗?

有样东西属于你的,可别人反而比你更多地用到它,这是什么?

在海拔1000米的高度,一架直升飞机在盘旋。这时,机舱门打开了,一个人没带降落伞勇敢地跳下来。然后,居然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这是怎么回事?


其次,有意识地“反其道行之”:逆着自己习惯的思维方向去思考问题。如:

当看到我们一个事件或者一个观点的时候,往往不假思索地直接回往下思考,对这个事件下结论,这样的话,就很可能陷入思维定势。

这时,不妨采用“上推式思考”,问一问: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观点?我关注到的信息是否全面?我做出这样的判断有什么依据?
……


逐步往上推,追本溯源。这样根据当前事件的具体情况以及人类行为模式的当前表现来推敲自己的结论,有助于摆脱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式”,避免思维漏洞。

第三,变换角度,问一问:站在不同的立场,别人对此会有什么看法?这其中可能有什么没有考虑到的因素?是否有什么导致了我思维的“偏狭”?


然后,就是坚持!没有充分的练习不可能精通任何脑力活动。思维定势受着长期思维、行为习惯的影响,甚至还有人类“脑力趋向低成本”的机制,还有无意识的参与,所以,突破思维定势,我们在主动觉知后需要—学会刻意练习。

图片

学思维活动课程-思维方法与能力描述

《“学思维”活动课程》通过有趣的活动,在孩子不同阶段设计了相应的课程进行专门训练。

图片

深圳市龙岗区龙城街道中心幼儿园的孩子们学习活动—《帽子的用途》

比如,从某样事物的”功能定势”开始,你会发现:原来这些东西从它们的颜色、形状、造型、材料、细节等方面,都有更多的用途。

在幼儿园中班活动《帽子的新用途》中,老师带着孩子们和不同的帽子来一场约会,发现:帽子有保暖的、有遮阳的、有避雨的、有挡风的,还可以装饰、盛水、荡秋千……

当然,这也是身份的标识,所以,有了法官帽、厨师帽、警察帽……我也能用不同的材料、选不同的样式,设计我喜欢的帽子。

从此,我们在孩子小小的心灵,就播下了一颗觉知“思维定势”的种子!

图片

《连接A和B》学生作品

在小学四年级《连接A和B》的学习活动中,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将A点和B点连接起来。

一开始学生都是用最常规的连接方法,但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两个点就一定是这样的方向吗?这两个点就一定只能是两个“点”吗?这个连接就一定要看得见吗?


在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之后,学生呈现了各种各样的作品。于是,万事万物就这样连了起来!

图片

图片

 张蕾 


《“学思维”活动课程》副主编,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思维型教学基地教学总监、学优双创教育研究院STEAM+教学专家。2017年被授予全国第二届“课改优秀校长”。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中,有任何感悟和案例都可以向我们投稿,

若经录用,我们会给予适当的报酬与奖励。

我们期待思维的碰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