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青岁月:做了傣族家的上门女婿,他享受到了皇帝般的待遇

 公司总裁 2022-04-05

刘锦江是六八届初中毕业生,他是1969年初到云南省滇西边境插队落户的四川知青。到了1979年,一起去云南的四川知青基本都回城了,刘锦江却没回来,他留在了云南,做了傣族家的上门女婿,成了为数不多的留守知青。

据刘锦江回忆,那是1969年的1月上旬,天气很冷,他和数百名知青在成都坐上了开往云南的火车,因为当时成昆(成都到昆明)铁路还没全线贯通,他们坐火车先到达禄丰,又换乘了汽车(敞篷卡车),一路向西再向西,历经五六天的长途跋涉,于1969年的1月18日,到达了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盈江县,当晚住在了县城的一所学校里。

在盈江住了一晚,第二天刚吃过早饭(早饭到了快中午的时候才吃),各村寨来接知青的马车都聚集在了学校门外,按照知青办负责人宣读的分配名单,刘锦江他们八名男知青和七名女知青被分派到太平区的弄崭合作社插队落户(当时还没成立人民公社,到了5月份九大以后,人民公社才成立,当时叫永红公社,后来叫太平公社)。

文章图片1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弄崭是一个傣族村寨,距离县城十几里路,那里的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真的如世外桃源一般美丽。两辆马车拉着十五名四川知青,很快就来到了弄崭村寨,马车停在了用竹竿篱笆围挡的一所院落前,前面那辆马车的车把式用不流利的汉族话说道:到了到了,这里就是你们的家。”顺着车把式手指的方向,一栋简易破旧的竹楼就在眼前。

乡亲们帮着大家把行李搬上竹楼,男知青住左边的房间,女知青住右边的房间,楼下是做饭和存放杂物的地方。接待大家的是一位波桃(老大爷),他是农崭合作社的副社长,汉语说得不算流利,但大家基本能听懂,只是有时候他会把主语和谓语弄颠倒了。

等乡亲们帮忙安顿好了行李,在楼下忙活的碧法(大嫂)和少多哩(漂亮姑娘)们已经为知青们做好了饭菜。

饭菜很丰盛,竹子编成的饭桌上有酸笋煮鸡,有拌凉菜,有酸辣猪肉,还有香茅草烤鱼,十碗菜摆满了桌子,热气腾腾的米饭飘溢着诱人的香味,十几个知青坐在用竹子编的小凳子上,围着饭桌共进晚餐(那顿饭是下午三点吃的)。

一锅米饭见了底,桌子上的菜却很少有人动筷,大家都吃不惯那种怪怪的味道。站在旁边的碧法(嫂子)一个劲劝大家:“多吸(吃),吸(吃)饱饱了,不要脸嘛……”听了傣族大嫂的话,知青们都不好意思了,特别是女知青,心里很别扭,吃顿饭咋还不要脸了?

后来副社长解释了半天,大家才消除了误会,原来那位傣族大嫂的意思是说:多吃点,要吃饱了,不要害羞嘛。那位傣族大嫂不太懂汉语的意思,她把吃说成了吸,把不要害羞说成了不要脸。

知青们刚吃完饭,突然来了一位中年男子,副社长介绍说他姓李,是区里(乡里)的干部,兼弄崭合作社的社长,汉族人,是从昆明来的支边干部,大家都叫他李社长。李社长普通话说的不算标准,但他会说傣语,有李社长做翻译,大家交流起来就方便多了。

李社长上楼看了看知青们居住的地方,笑着对大家说:“弄崭是个好地方,傣族老乡都很善良,大家要和乡亲们搞好团结,认真学习傣语,好好接受教育,谁有什么困难,我尽量帮助大家解决。社里暂时为大家安排两个人做饭,大家要利用这段农闲时间尽快学会做饭,春节过后就要春耕春种了,农忙时节农活很重,大家要做好吃苦的准备。”

第一个晚上,躺在漏风透气的竹楼里,大家都没睡好。虽然说滇西的气候四季如春,没有冬季,可腊月的滇西也有些湿冷,特别是到了夜间,要盖上被子保暖。天亮后,女生们才发现,她们居住的房间和男生居住的房间只隔着一道竹篱笆,那道竹篱笆墙是透亮的,女生们能看到男生房间里的一切,怪不得男生们说话的声音她们都听得清清楚楚。

第二天吃早饭的时候,一名叫王玉娥的女知青说出了竹篱笆无法遮挡隐私的事情,一位男知青却反驳说:“有啥子隐私啊?你们有啥子好看的?谁还偷窥你们不成?”看两个人要发生争吵,刘锦江笑着说:“吵啥子嘛?争吵也不能解决问题,有事咱们找李社长。”

两天后,刘锦江把那位女生的意见反映给了李社长。李社长说这个好办,用牛粪拌稀泥抹在竹篱笆墙上,干了以后再抹上一层薄薄的白泥巴,透光问题就解决了。

因为春节前是一年最清闲的日子,知青们休息了两天,大家就结伴出去游玩了,他们想趁着农闲时节游览一下滇西边境的大好河山,看看中缅边境,再到邻县看看,就像以前的大串联一样。因为外出旅游要花钱,刘锦江家的条件不好,他没有多余的钱出去游玩,就自告奋勇留下来看家。趁着大家外出游玩的机会,刘锦江和副社长还有一位社员就动手在竹篱笆墙两面都抹了牛粪稀泥,等大家游玩回来了,那道竹篱笆墙上的泥巴已经干透了,女知青们担心的隐私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春节前那段时间,知青们不但不干农活,吃得也好,玩得也开心。可好景不长,春节过后不久,副社长就召集知青们开了一次会,给知青们分派了任务,让他们跟着老社员、女社员和小孩子们先去菜地除草,等男社员耕好了水田,再让知青们跟着女社员去田里插秧。在副社长眼里,刘锦江他们这些知青,就是一帮没长大的孩子,只能把他们和老社员、女社员和小孩子们归类在一起劳动。

第一次去菜地除草,就验证了副社长分工的正确性,老社员和女社员们锄完了一垄菜地的杂草,知青们才干了三分之一,他们连几个十三四岁的孩子都比不上。一天下来,知青们还都喊着腰疼胳膊酸,个个都累得无精打采的。第二天又去菜地除草,一位咪涛(老大娘)看刘锦江总拄着锄头站着休息,她就笑着对刘锦江说:“小陈欧,怕站不怕慢,你总站着不干活不好了,你白白是个小仆猫(小伙子),害羞多多,工分不给。”听了老大娘的话,刘锦江脸红了,看看在菜地除草的男女老少,哪个人都比他们知青干得又快又好。

过了几天,开始插秧了,水田里插秧的除了碧法(大嫂)就是咪涛(大娘),再有就是仆少(小姑娘),就他们几名知青是男性(那里很少有男人下水田插秧)。第一天插秧,刘锦江累得腰酸背痛,腰都直不起来,紧赶慢赶,他还是被落下了很远。挨着刘锦江插秧的是一位仆少多哩(小姑娘),她看刘锦江被落下了很远,就回头去接应刘锦江,还鼓励刘锦江:“慢慢学会,慢慢熟练,慢慢干。”看着善良又温柔的小姑娘帮助自己插秧还鼓励自己,刘锦江很是感动。通过交谈,刘锦江知道了这个小姑娘的名字,她叫玉燕,十三岁。

中午收工的时候,刘锦江刚走到田埂上,他感觉腿肚子又疼又胀,低头一看,一只大蚂蝗(水蛭)叮进了他的腿肚子里,外面还露着半截。刘锦江用手抓住露在外面的那半截水蛭使劲往下拽,根本拽不下来,刘锦江吓坏了,他跑到玉燕跟前向她求救。玉燕赶忙叫来一位碧法(大嫂),那位大嫂看了一眼刘锦江腿上的水蛭,一口血红的唾沫吐在水蛭叮咬的地方。很快,那只蚂蝗(水蛭)就掉落在了地上。原来水蛭怕槟榔的味道,这下刘锦江算是明白了,碧法(大嫂)喜欢咀嚼的槟榔,还有这个用途。

从那以后,刘锦江和玉燕渐渐熟悉起来,玉燕看到刘锦江,就会很亲切地喊他比宰(哥哥)小刘。刘锦江也会回应一声玉燕妹妹,算是打招呼。每次中午在田间地头吃饭,玉燕都会把自己用芭蕉叶包着的饭菜让刘锦江尝一尝,有时她还会带两份午饭,给刘锦江带一份。刘锦江原本不想吃玉燕送给他的芭蕉叶包饭,可玉燕是诚心的,他也不好意思拒绝。

文章图片2

当地一人多高的水稻(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秋后评工分,男知青每天六分工,女知青每天五分工,他们知青的工分虽然还不如咪涛(老大娘)和碧法(大嫂)的工分高,但知青们都无话可说,因为他们确实不如人家干的活多。

当年年终分红,刘锦江领到了三十六块五毛钱的红利,他是十几名知青中分红最多的一个。第二年年末,上级为知青们下拨了安家费,社里为知青们新修建了住房,成立了知青点,知青们从破旧的竹楼里搬了出来,住进了宽敞的新房子里。知青点离玉燕家的竹楼不远,玉燕时常到知青点来玩,给知青们送鸡蛋和木瓜(玉燕家院子里有好几棵木瓜树),有时还帮着知青们煮饭。知青们都看出来了,玉燕明显对刘锦江最热情。

1973年中秋节的头一天晚上,刘锦江和男同学一起打扑克,三局两胜定输赢,最后他输了,大家都说过中秋节要改善伙食,就让刘锦江想办法去弄两只鸡。鬼使神差,刘锦江竟然跑到一家老乡的院子里,在鸡窝里抓出两只鸡。没想到鸡窝里的鸡受到了惊吓,都咕咕叫着飞出了鸡窝。结果,刘锦江被抓了现行,那位咪涛(老大娘)借着灯亮认出了刘锦江,就数落他说:“小陈欧,这样做不好人了,害羞害羞……”数落完了,那位老乡并没有难为刘锦江,让他抱着两只鸡回到了知青点。

第二天知青们刚吃完早饭,玉燕抱着一只鸡来到了知青点,她把刘锦江叫到一边说:“比宰小杨(小杨哥哥),以后想吃鸡就跟我说,害羞的事情不做,做了不好人了。”尽管玉燕的表达不够清晰,刘锦江完全明白玉燕的意思,他羞愧难当,脸都红到了脖子根。从那以后,刘锦江再也没做过类似的事情。

那年秋后,玉燕的比应(姐姐)出嫁,知青们都去贺喜,刘锦江还送给了玉燕姐姐两块香皂。那天,玉燕把一把竹笛给了刘锦江,可惜刘锦江不会吹笛子,也没明白玉燕的意思,回到知青点,刘锦江就把那个笛子放到了提包了。

1975年秋天,刘锦江得了一种患病,忽冷忽热大汗淋漓,那天他没出工劳动。玉燕没看到刘锦江,就问一名男知青:“小刘哥哥咋没出工?”“他感冒了,发烧,早饭都没吃。”那位男知青说。

玉燕一听刘锦江病了,她抬转身就往寨子里跑去,径直去了知青点。来到知青点,只见刘锦江躺在竹床上(用竹子编制的床),身上盖着棉被,抖作一团。看刘锦江的症状,玉燕怀疑刘锦江得了疟疾,她跑着叫来村医(赤脚医生)和副社长,村医也说刘锦江得了疟疾,副社长赶紧去队部套了马车,第一时间把刘锦江送到了盈江县医院。到了医院,刘锦江已经出现了昏迷和抽搐,医生紧急救治,刘锦江才转危为安。在医院住院一星期,玉燕在医院陪护了一星期,白天忙前忙后照顾刘锦江,晚上和他挤在一张病床上。那次在盈江县医院,刘锦江亲眼目睹了一名疟疾患者病逝的情景,原因是那位患者没及时送到医院救治,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间。

那年年末,刘锦江回四川探亲,他把在云南得病的情况和傣族姑娘玉燕及时叫人送他去县医院的经过都一五一十告诉了他父母,他父亲说:“人家那姑娘可是你的救命恩人,你一辈子都不能忘了人家。”“爸 妈,我想和玉燕结婚,你们同意吗?”刘锦江红着脸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沉默了一会子,刘锦江的父亲说:“你哥哥的婚事还没着落,你弟弟在家待业,你妈没有工作,咱家这情况,你要是能在云南成家,也算给咱家减轻了负担,我和你妈有啥子不同意的。”

回到云南后,刘锦江把他父母的态度如实告诉了玉燕,玉燕很高兴,她第一时间就把刘锦江家的情况告诉了她波咪(父母),玉燕的父母说只要小刘同意做上门女婿,他们就出钱修建住房,为他俩操办婚事。1976年秋天,刘锦江做了傣家的上门女婿,他和玉燕结婚了,李社长和副社长做了他们的证婚人。

结婚后,刘锦江真正过上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玉燕不允许刘锦江干任何家务活,只让他下地干农活,好吃的东西都省给刘锦江吃,刘锦江说他万万没想到,傣族媳妇对丈夫这么关心,这么疼爱,他真的享受到了皇帝般的待遇。他说一辈子能娶到一位这么漂亮又贤惠的傣族媳妇,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气。

婚后的第二年秋天,玉燕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儿,长得也和玉燕一样漂亮。他们的女儿一岁半时,玉燕又生了一个白胖的儿子,儿女双全,他很知足。

到了1979年秋天,在弄崭大队插队落户的四川知青都先后回城了,整个太平公社就剩下三名四川知青了,其中就包括刘锦江。当时刘锦江心里也很失落,可有贤惠的妻子照顾,有一双可爱的儿女陪伴着,刘锦江的心情很快就好了起来。到了1982年春天,刘锦江被招工到县粮库工作,做了一名库管员。1984年秋后,玉燕也被招工到县里工作,她在县招待所做后勤工作。玉燕逢人就说,自己借了丈夫的光,也吃上了国库粮。

文章图片3

漂亮的傣族姑娘(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刘锦江和玉燕还在盈江生活,他九十三岁的母亲也和他们一起生活。刘锦江的母亲是2011年冬季(那年刘锦江的父亲去世了)来到盈江的,现在他母亲的身体还很硬朗,她说自己养了三个儿子,就就借了二儿子和二儿媳妇的光,玉燕很孝顺,她生活得很舒心很快乐。

刘锦江师傅讲述完了他插队落户的亲身经历和在云南的幸福生活故事,他说自己是一个有福的人,娶了一位傣族老婆,做了一辈子皇帝。他说永远也不会忘记他插队落户的那个村寨,那里可是他婚姻爱情的摇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