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外交无能,四面树敌

 瑞德阁楼 2022-04-05

图片

(一)

1868年(同治七年),清政府组成中国使团,正式出访欧、美。但,为首的竟然是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而且连左、右协理,也分别由英籍和法籍人员充任。

蒲安臣率团先到美国,未经清政府授权,就擅自同美国政府签订了条约,许给美国招聘华工、扩大在华传教等权益。随后,使团到达欧洲,又应允保护各国侵华利益。

蒲安臣是绝无仅有的,既担任过美国驻华公使,又担任过中国使节的一位美国人。清朝作为当时世界上的一个大国,出访使团居然以外国人为首,这充分说明了“弱国无外交”。但,这种弱势的尴尬外交局面,究竟是谁造成的呢?

洋鬼子来了,列强侵略进来了,这固然有他们国家强大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则应该怪自己,正是自己不懂得搞好外交,既没有外交人才也没有外交理念,才到了世界开放的时代,不得不把外交工作委托给外国人来办。清朝当时就是处在了这样的状况。

(二)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签订了赔款、割地的条约,然后又邀请列强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这种“人情”怎能不还?比如,同治元年(1862),两广总督劳崇光因案降调,英法公使竟接连照会清朝,提出质问。又比如,清政府颁布一切涉及外事问题的法律法令,均须事先征得外国使团同意,否则无效。外国使节俨然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而清政府凡事都听从其摆布,俨然成了列强的傀儡。

到同治年代,还不会办外交,搞不好外交,追根溯源这其实全都是乾隆时代造成的,终于在今天成了大问题。在乾隆时代,他好大喜功,夜郎自大,不重视外交,也不考虑怎么给子孙留下一个好的外交工作基础。

乾隆五十八年(1793),一支英国船队在马嘎尔尼勋爵的率领下,停泊在了澳门港外万山群岛的珠克珠岛,等候朝见中国的乾隆皇帝。乾隆得到消息后,派钦差大臣接英国使团来北京,然后直奔承德避暑山庄,参加他的82岁寿辰庆典。

马嘎尔尼是和其他进贡的中国属国一起被接见的,而且被排在光着脚、戴着鼻环的缅甸使臣后面。英国人带来了许多礼品,包括天体运行仪、地球仪、钟表、战舰模型、织布机、蒸汽机、毛瑟枪、步枪等,代表了当时英国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可乾隆看了这些礼品之后,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些可以给小孩子当玩具。”

马嘎尔尼递上英王乔治三世的国书,但英王的国书翻译成中文后,乾隆知道原来英国是要求派人常驻北京,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立刻予以拒绝。随即,他以皇帝向天下臣民颁发谕旨的形式给英王回了一封信,交给马嘎尔尼带回。

图片

(三)

乾隆万万想不到,正是由于自己的无知、愚昧和自大,给子孙们留下了落后挨打的命运。晚清的历史,就是一部挨打史,挨打的原因是国家落后,但落后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乾隆六下江南,沉浸在丰功伟绩之中沾沾自喜的时候,西方国家工业革命进行地热火朝天、如火如荼。而清朝领导者却把科技发明看成是奇技淫巧,既不鼓励科技发明,也不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不仅清朝皇帝,就是整个官僚集团甚至黎民百姓,都觉得大清是天下第一,中国伟大、繁荣、富强。这种愚昧的自信,直到清朝末年,最高领导人慈禧和各权力机关的大臣仍还都以天朝上国自居,继续把西方国家叫“蛮夷”。

清朝的官员们到底狂妄自大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可以从一位清朝比较正直的官员的一篇日记上看出。那位湖广官员的日记中这样写道:“窃自各国使臣呈国书请觐以来,诸臣会议,初则争议见与不见,继又争以跪拜与不跪拜,相持不决,近半年矣。”从这篇日记可以看出,当时的清廷官员是多么的狂妄自大,外国使节正常交流,而大清官员还在为芝麻大小的礼仪争论不休。

(四)

不难看出,英国人当时那样做,不仅是想取悦乾隆皇帝,还是在告诉清朝人,你们已经有点落后了哦,赶紧奋起直追吧。

可是出乎英国人的意料,清朝的官员们看到这些凝聚着他们心血的文明成果,好像看到妖孽一样排斥。即使大清乾隆皇帝,对英国进献的这些礼物也没有正眼瞧一下,他觉得大清天朝上国,什么都是最好的,外国人到底是蛮夷小国,只会一些雕虫小技,可笑可怜。假如乾隆认真看看这些东西,从中受到启发,也许会激发自己的斗志,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开放,此后清朝的屈辱也许就不会出现了。

清朝的领导者的无知、愚昧和傲慢,甚至连外交部这样的机构都不想设立。辛酉政变(1861),慈禧掌权后,虽然成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但这依然是不想平等地搞好外交的姿态。清朝真正成立外交部,是到光绪年间,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被八国联军打败,光绪二十七年(1901)签订了《辛丑条约》之后,才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称了“外交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