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首诗,写满了勤劳、善良、自豪与牵挂;世界上的一切光荣与骄傲,都来自母亲。 母亲是儿女人生路上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她教会了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母亲是儿女生命里最坚强的靠山,她交给了我们在逆境中闯下去的勇气,母亲是儿女心目中最温暖的港湾,她赐予了我们在困惑中变得坚强的决心。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世界上没有一个亲人比母亲更亲,世界上也没有一种爱比母爱更伟大...... 可是,您有没有想过:同样都是母亲,为什么会有“妈”与“娘”两种不同叫法? 比如说山东、河南、河北至今仍然叫娘,而江浙一代基本都是呼妈。 “妈”与“娘”到底有何区别? 下面便来为您揭晓答案。 ![]() 首先是“妈”现在普遍有一种说法,认为“妈妈”这一称呼是外来语,是一种音译,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后才传入中国的,比如英语的妈妈就是MOM,读作“mɑm”,跟妈妈的读音很像。 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好像也就是那么回事,要不然作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的香港,怎么会称呼母亲为“妈咪”呢,不是音译又是什么? 一开始,我也这么认为,有两个原因:一,离我们最近的封建王朝清朝,那些满族人不都是称呼母亲为“额娘”,而不是“妈妈”么?二,我爸爸,爷爷称呼他们的母亲都为“娘”,而并不是“妈”。 后来,直到我翻阅了许多文献后才发现:原来“妈妈”最早在我国的唐朝就出现了,唐代《字书》曾记载:妈,母也。 据说,关于“妈妈”一词能够变为母亲的代称,还是有一段过程的...... ![]() 一,首先“妈”字的由来: 在古代普通百姓家的女子是很辛苦的,除了要操持所有的家务外,还要带小孩,很多时候为了不耽误干活,她们只能做个襁褓,而后牢牢的将孩子束扎在背后,实际上现如今在我国有不少数民族依然还保留着这样的习惯。 一边背着小孩,一边弯下腰来干活,辛劳的母亲就像是任劳任怨的牛马,这些深深的震撼住了唐朝的那些满腹诗词,又极赋同情心的文人骚客,于是他们有感而发,声情并茂的为这帮伟大的母亲重新发明了一个代称“妈”,即:甘愿像牛马一样为儿女付出的伟大女子。 字是发明了,应该发什么音呢? 总不能还叫“马”吧...... ![]() 二,再者“妈”字读音的由来 本着实事求是,精益求精的态度,经过长期的走访,“深入调查”研究之后,这帮发明“妈”字的文人骚客们就发现:人类的幼崽在尝试发音的初期,最好发的一个音就是“ma”,基本上是张嘴就来,根本不费劲。因此,孩子在短时间内不能够学会其它复杂的发音,便只能通过“ma”“ma”这个最简单的发音,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饿了需要吃奶,乏了需要抱抱,困了需要睡觉...... 久而久之,做母亲的也渐渐理解了孩子的特殊性发音:“ma”“ma”一出,不管是吃奶,抱抱还是睡觉,反正都是叫自己的....... 有了这些“惊人”的发现后,文人骚客们顿时豁然开朗: “有了,就叫'mama’吧!” 于是,“妈妈”便诞生了。 ![]() 如果说唐朝的“妈妈”还比较“隐晦”,没有普及,那么到了宋朝便就真正被“发扬光大”了: 维年月日,爹爹妈妈以清酌、时果、庶羞愧之奠...... 可以说,那时候,称呼母亲为“妈妈”已是一件稀疏平常,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只不过,后来到了明清时期,“自以为是”的明朝人,又将妈妈赋予了新含义:老女人;比如《水浒传》中有这么一段: “'相烦请出妈妈来,小闲自有话说。’梅香入去不多时,转出李妈妈来。” 人们觉得“不雅”,于是就不再称呼母亲为“妈妈”了。 至于近现代为何又将妈妈给“转回”来了,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一,相对于“娘”,妈妈更容易上口,孩子学起来更快。 二,为了更好地与世界对接:毕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对“mama”比较认同。 ![]() 小结: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妈”字释义为:一个牵马的女子,仅此而已,根本就没有母亲的意思...... 对于这一种说法,我只能报之以“呵呵”......请问:若是在“女”旁边加一个牛,应该怎么解释,是不是一个牵牛的姑娘? 再者看“娘”一,首先是“娘”字的由来 首先看看“娘”字的甲骨文写法,如图: ![]() 左边是一座房子,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家,右边是一个跪伏在地的女子。 整个象形字所要展现的“画面”就是:一个跪伏的女子深情地望着家的方向,显得非常思念家乡;大家可以想一想什么样的女子才特别恋家? 答案自然是年轻的女子。 女人,特别是女孩,一般来说都是比较恋家的,她们特别依赖自己的父母,甚至有时候要去外地上学了,走到半路还会哭着跑回来,其实这就是女孩的特性,相对于男孩,势单力薄的她们更需要保护,更需要家的依靠。 因此,这个“娘”字一开始被创造出来,指的就是年轻女孩,一种恋家爱家的美好象征。这也就是少女也被叫做姑娘的原因:十口(姑字的右半边)相传,恋家爱家的年轻好女孩。 ![]() 二,“娘”字的演变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娘”也逐渐开启了它的四种演变路线: 1,泛指 其实这也不奇怪,毕竟谁家姑娘不想成为恋家爱家的好姑娘啊,于是,渐渐地原本特指好女孩的“娘”字,便就变成了泛指,天下所有的女孩都被叫成了姑娘。 2,衍生 既然“娘”很美好,那就让它“发扬光大”,于是,红娘,媚娘,度娘......还有伪娘便诞生了。 3,代称 “娘”怎么就变成母亲的代称了? 发挥一下想象:古代女子结婚很早,十七八岁有小孩的很正常,放在现在其实还只能算是少女,于是这些很早就有了小孩的女子便有意见了:凭什么只能是没结婚,没有小孩的才能够称“娘”,我们也很年轻,我们也是爱家恋家的好女人啊...... 最终,经过这么一“折腾”,娘就变成母亲的代称了。 4,尊称 自从“娘”变成母亲后,一些上了岁数的女人便也坐不住了:凭什么只有年轻人才能叫娘,我们年纪大的便只能称为“老女人”呢? 于是,许大娘......便诞生了。 ![]() 小结:还有一种说法,“娘”即是“孃”演变来的,原本读“nang”,生息土壤的意思,后来衍生为母爱的象征,最后变成了“娘”。 对于这一种说法,我还是比较认同的,毕竟“良”代表的只是美好,而“襄”似乎更能代表母亲,大地母亲......您说是不是? 最后总评:如果说世界上哪一种爱最无私,必然是母爱;如果说世界上哪一种爱可以让我们泪流满面,还是母爱,如果说世界上哪一种爱可以让我们放弃一切,依然是母爱。 其实无论是“妈”,还是“娘”,都是母亲,都能给我们母爱!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 最后,让我们为天下所有的母亲点赞,为伟大的母爱点赞! ![]() 谢谢观赏! 关注我,每天都会给您带来不一样的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