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辉光日新1484】(“麻冕礼也”与“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是个“老顽固”吗?

 新文艺 2022-04-05


“V” 习惯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知行合一。
每天读(听)书不少于30分钟
遇到烦心事及时转念
       对自己微笑3秒钟
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生活一辈子

物无美恶  过则为祸




原文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论语.子罕篇》

注释

麻冕:麻织的帽子。将纤维麻弄成织布原料需要将麻纤维一根根的剥离出来,比较费工。

纯:本义指蚕丝。

俭:节省、不浪费。

泰:骄纵、傲慢(骄泰)。

虽:即使、纵然。

翻译

孔子说:“用麻线来做礼帽,这是合乎礼法的;如今用丝来制作,这样更节省,我赞成大家的做法。臣见君,先在堂下磕头,然后升堂磕头,这是合乎礼节的;现在大家都只是升堂磕头,这是倨傲的表现。虽然违反了大家的做法,我还是主张要先在堂下磕头。”

延伸解读

参考资料对于“拜下”“拜上”的解释,我表示理解不了。前面关于礼帽材质的问题,似乎是日常生活礼仪;紧接着怎么就成了“政务礼仪”了呢?我觉得后面的“拜”(据查,其本义是指“恭敬的礼节”),也应该是日常生活礼仪吧,应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见面礼,打招呼或者握手礼等。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拜下”、“拜上”是指跪拜礼和拱手礼,以为孔子是主张继续推行“拜下”,即跪拜礼。

后来一想,又推翻了这个想法,因为在很多图片、雕像中(虽然这些图片、雕像都是后人制作的),孔子行的都是拱手礼。

再一想,我似乎明白了:所谓的“下”“上”,应该是行礼的时候,头、手乃至整个上半身,应该是向下还是往上。可能在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见面打招呼、行拱手礼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常看到的那样,两手(甚至一只手)一抬、随便摇晃两下就算礼成,孔子是不赞成这种看上去有些傲慢的礼拜方式的,他仍然主张像现代标准的鞠躬礼那样,将两手摆放在合适的位置,随上半身深深地伏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