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对于“拜下”“拜上”的解释,我表示理解不了。前面关于礼帽材质的问题,似乎是日常生活礼仪;紧接着怎么就成了“政务礼仪”了呢?我觉得后面的“拜”(据查,其本义是指“恭敬的礼节”),也应该是日常生活礼仪吧,应该相当于我们现在的见面礼,打招呼或者握手礼等。
刚开始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拜下”、“拜上”是指跪拜礼和拱手礼,以为孔子是主张继续推行“拜下”,即跪拜礼。
后来一想,又推翻了这个想法,因为在很多图片、雕像中(虽然这些图片、雕像都是后人制作的),孔子行的都是拱手礼。
再一想,我似乎明白了:所谓的“下”“上”,应该是行礼的时候,头、手乃至整个上半身,应该是向下还是往上。可能在当时,已经有很多人在见面打招呼、行拱手礼的时候,就像我们现在常看到的那样,两手(甚至一只手)一抬、随便摇晃两下就算礼成,孔子是不赞成这种看上去有些傲慢的礼拜方式的,他仍然主张像现代标准的鞠躬礼那样,将两手摆放在合适的位置,随上半身深深地伏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