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的东海之滨,居于我国大陆海岸线中枢,拥有天然河口港,具有发展内河航运和海上运输的优越条件(此外,公路、铁路等陆路交通线密集,航空运输业发达,水陆空立体交通便利),以长江三角洲为依托,地理位置优越。上海总面积约6340.5平方千米,“七人普”的常住人口为2487.09万。
上海的东部地区大多由泥沙堆积而成,形成时间晚,地势低平,大部分海拔不足5米。当地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15—16℃(最热月27—28℃,最冷月3℃),年均降水量约1000毫米。其中,春夏之交(6月左右)有梅雨,夏秋之际有台风(雨),雨量充沛,常有洪涝之患。 受地形、气候以及人工(开挖渠道)等影响,上海市河网密布,北有长江,南有钱塘江(杭州湾),市区内部更是河湖众多(经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有所减少)。其中,水系以吴淞江(源自苏州,故上海市境内称苏州河)和黄埔江(原为吴淞江支流,后由于吴淞江淤塞,人工引导成为吴淞江汇入的干流)为典型代表。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重要工业基地和世界著名港口城市(四大直辖市之一),简称沪(或申)。历史上受海进影响,上海真的还在海上。上海大部分土地成陆时间不超过3000年,是一座年轻的城市(严格意义上,上海城市历史不过只有100多年)。
唐以前,上海不过是小渔村,大部分陆地(特别是外滩、浦东等地)皆未成形。唐天宝十年((751))设松亭县(今松江区)。南宋咸淳三年(1267),在上海浦西岸置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上海镇从华亭县划出,单独设立上海县(标志着上海建城之始)。 清初,上海手工业和商业初具规模。康熙二十四年(1685),在上海设立江海关。但是,上海的真正“腾飞”源于近现代历史。1840年,英国发动对华鸦片战争,中国(清)失败签署《南京条约》,规定中国沿海五个城市开埠通商(广州——广东、厦门及福州——福建、宁波——浙江、上海)。
上海南京路、淮海路及外滩等地,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区,而豫园、城隍庙附近的风俗文化浓郁,风味小吃尤为著名。上海的名特产有:高桥松饼、梨膏糖、上海雕刻(木雕、牙雕及玉雕)、上海绒绣、城隍庙五香豆、七宝方糕等。 上海豫园(老城厢东北部),是江南古典园林,始建于明代,占地三十余亩(一亩≈667平方米)。豫园的“豫”有“平安”或“安泰”之意,即有“愉(豫)悦老亲”的意思。园内除亭台楼阁、太湖假石(玉玲珑。石灰岩遭侵蚀而成)外,大假山幽谷叠嶂,雄冠江南,由2000余吨武康石(浙江德清武康地方所产建材,系火山喷出岩中的融结凝灰岩)砌就。
附录——上海作为我国经济中心的表现(注: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是上海的经济增长点): 1、国际金融中心: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外资金融机构超过全国的一半,是中国外资金融机构和种类最多的城市(金融服务业)。
2、高科技中心:张江高科技园区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技创新基地(高科技产业)。 3、工业中心:工业是上海经济的重要支柱,上海形成了一个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工业基地。进入新世纪后,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宝钢集团是中国最大、最现代化的钢铁联合企业。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是我国重要的轿车工业基地之一,是世界第八大汽车群集团(制造业——第二产业)。
4、国际航运中心:上海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世界第二已经成为中国大集装箱航线最多、覆盖面最广的港口(航运业——洋山港——深水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