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熙西巡西安,第二次召见前朝遗民李颙,见与不见,是双方的两难

 史家之韵 2022-04-05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冬十月,康熙皇帝西巡,一路经潼关、临潼,抵达长安,稍作休息后,就发出上谕,要召见一位已年逾七旬的“处士”李颙[yóng],李颙是谁?怎么值得大清皇帝大老远的从京城跑到关中,要召见这位“前朝遗民”呢?

要知道,这已经是康熙皇帝第二次召见李颙了。早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少年天子玄烨在擒完鳌拜,正式亲政,这一年正值削三藩的战事紧要关头,他想借“博学宏词科”的征辟运动,吸纳人才,就已经征召过李颙一次了。

那一年,李颙躺在门板上,从周至县抬到西安,让官府验明正身,自己确实因病重,无法应皇帝的恩典,而没有去京城觐见康熙帝。

这一年,康熙皇帝亲临西安,近在咫尺的距离,李颙难道还能故技重施,再来一次躺门板上去面见圣上吗?

先来介绍一下这位让康熙皇帝念念不忘的高人吧:

李颙(1627年——1705年),明末清初陕西周至人,与黄宗羲、孙奇逢并称为“海内三大鸿儒”,又与和眉县的李柏、富平的李因笃统称为“关中三李”。

李颙出身于晚明,等到他长大成人时,恰逢改朝换代,“闯王”李自成攻入京城,崇祯帝自尽,清兵入关,又一路南下,制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多起惨案,南明不成气候,最终明朝灭亡,爱新觉罗氏成为新的天下之主。

李颙幼年丧父,家贫不能自给,无力支付私塾费用,仅仅读了20来天的私塾,便辍学自读。

李颙在拾柴换粮及挖野菜的空闲,也手不释卷。县内藏书之家,渐知李颙家贫,便任其翻问。李颙随阅随还,数载之间,博览群书。后潜心于宋明理学,渐成大儒。据载,康熙年间,顾炎武曾两次访问李颙,探讨学术。

李颙曾在常州、无锡、江阴靖江和宜兴等地讲学,士绅名儒争相竟听,其所讲内容被记录下来,整理为《两庠汇语》《锡山语要》《靖江语要》等书籍,李颙终成一代大儒。

李颙在成长之际,始终与已经坐稳江山的清政府保持距离,他既不应清朝科举,又不为清朝官吏,也不与清朝合作,简单来说,李颙是属于那种既不抵制、也不反抗,既不合作,也不顺从的文人,他始终以“前朝遗民”的身份自居。

鉴于李颙不仅在关中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全国也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因此,他一直是康熙帝的一块心病。

难怪康熙帝到达西安的时候,在发出的上谕中称:“处士李颙,人好读书,深明理学,屡征不出,朕甚佳之。”

因康熙帝这一句“朕甚佳之”,让陕西官员们摸不着头脑,也不敢擅自把李颙强行抬到门板上,前来面圣。

实际上,康熙帝亲临西安,第二次召见李颙,不仅仅是给李颙出了一个难题,也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

皇帝亲临西安召见李颙,摆在李颙面前的只有两道选择题:一是公然抗旨,拒绝参拜;一是再次被抬往省城,叩头请安,三呼万岁。

但是,假如李颙选择了第一题,肯定是会激怒皇帝,从而惹火烧身,轻则掉了脑袋,重则被诛族;而假如李颙选择第二题,六十年来泾渭分明的他,突然跑去向清帝诚惶诚恐地磕头,那不是违背了他“前朝遗民”的本心了吗?还会是被人敬仰的一代宗师吗?

不光是李颙难以选择,其实就是康熙帝自己,心中大概也是七上八下吧,因为,此时的康熙帝及大清王朝,已经坐稳了江山。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康熙帝又于康熙三十六年(1698年)击败噶尔丹,漠北喀尔喀地区也终于安定,自此,大清王朝是真正的江山一统,天下太平。

康熙帝作为皇帝,第二次征召李颙,其实也给自己留下两个难题:

一是假如李颙继续不来,该怎么办?杀他?杀一个已经76岁的大儒?恐怕要失去天下人心,而不杀他,那不是自己又很没面子吗?

二是假如李颙这次乖乖地来了,人家给你面子了,你能赏他什么呢?人家甘做前朝遗民六十年,还会在乎你那点赏赐吗?还有,假如人家来了,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万一面对你说些什么逆耳的话呢?你该怎么办呢?杀还是不杀?这都很难选择啊!

天子对文人,有时还真是难以相处,执着的文人不怕掉脑袋,也不怕诛族,与其苟且偷生地活着,还不如辱骂暴君一番,还留的一身正气,被后人所敬仰。

比如明朝的建文帝旧臣铁铉,面对着刚刚取得“靖难之役”胜利的明成祖朱棣,宁肯被扔进油锅,也不肯委身于朱棣;建文帝另一位旧臣方孝孺,面对朱棣以诛九族的威胁,方孝孺喊出“诛我十族又何妨?”的刚烈话来!

李颙躲过了康熙十七年的征召,他哪能料到,25年后,康熙帝会亲临西安,再次点名要见他,难道你还能再次逃过?

得到康熙帝的上谕后,陕府的官员们急忙前往已经举家迁至富平的李颙家,那时正值冬天,官员们把圣上有请的消息告诉李颙府后,也是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在门外等候,因为他们也摸不透康熙帝的心思,不敢对李颙动粗。

终于,李家传出回话,先生因年事已高,不能赴省城面圣,不过,他遣子慎言诣行在陈情,以所著《四书反身录》《二曲集》奏进”。

李颙这个办法好,他肯定不能去见大清皇帝,要是去叩头呼万岁,那还是他吗?但是,不去的话,难免会有祸事上身,于是,老人家想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我已衰老,不便行路,就让我的儿子代表我去面圣吧。

李颙这个回答,也让左右官员面面相觑,不敢做主,好在富平离西安也不远,急忙又去请旨,最后,终于传来圣旨:“今上知先生抱恙,遂有'高年有疾,不必相强’温旨,随赐书'操志高洁’匾额及御制诗章,并索先生著作。”

康熙帝也聪明,一看李颙给自己这样一个答案,便也趁机顺坡下驴,你儿子我也不见了,我要见的是你老人家,我见你儿子干什么?既然你不来,那我就赐你个“操志高洁”的奖状,让你继续当你的大宗师,也显得我是一个天下明君。

康熙帝第二次召见李颙不成,但结局是双方皆大欢喜,这也是康熙帝此番西巡途中一段见诸于史册的小插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