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开慧的三个儿子的保姆,与毛泽东一家共患难的宁乡妇女陈玉英

 老大姐嗨 2022-04-05

陈玉英老人是湖南宁乡人,家住宁乡坝塘公社。解放前家里很穷,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祖父、父亲做过短工,讨过米。

她生于1897年12月,刚会走路,就被卖给一家姓孙的做童养媳。

由于婆家太穷,她12岁时走出家门给地主做苦工,四处奔波受尽压迫,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她前三十年的生活,恰是中国最底层劳动妇女辛酸血泪人生的缩影。

文章图片1

1926年12月,在长沙做工的陈玉英经人介绍来到毛泽东住所。

那时,毛泽东和杨开慧住在长沙会馆宁乡驻省中学:望麓园一号。

当时,开慧即将生第三个小孩,大儿子岸英只有4岁,二儿子岸青还只有三岁,家中需要人照料。

那天,陈玉英敲开了他们家的大门。一进门,就看到毛泽东在房里看书,杨开慧同志在整理文件。

他俩一见到陈玉英,都含笑起身,表示欢迎。

文章图片2

毛泽东家里整洁而简朴,褪了色的黑漆书桌上,摆着笔墨纸砚笔和厚厚的书籍;木架子床上垫着蓝色印花布床单;洗得干净整洁的被子,折叠得方方正正。

毛泽东简单问过陈玉英家里的情况,笑着说:欢迎你来给我们家帮忙。

杨开慧冲了一杯茶递给她,说:“你跟我们帮忙,彼此不分上下,大家一样做事,我们是一家人。”

文章图片3

陈玉英做了十多年女工,佣人就是佣人,在主人眼里就是下人。今天是她第一次感受到人间真情。

从这以后,陈玉英和毛泽东一家过了四年不平凡的岁月。

由长沙望麓园一号到武汉都府堤41号;从武汉到板仓杨家;在杨家随杨开慧被捕入狱;出狱后回到板仓再回老家宁乡。

短短的四年,历经了多少暴风险雨,甚至生死别离。

文章图片4

在长沙望麓园期间,毛泽东身穿灰布长衫,一把雨伞,一双雨鞋,风尘仆仆,到乡下考察农民运动。

事实上,毛泽东同杨开慧结婚以来,他总是远离爱妻,不停地奔走于长沙、武汉、上海之间。

因为革命事业的艰辛和繁忙,很少能安安稳稳待在家中。

文章图片5

毛泽东从乡下回来时,提着一个网袋子,里面除了一双雨鞋,就是好几个本子。

毛泽东一进门,杨开慧就把热饭热菜端到他面前……

夜晚,毛泽东坐在卧室兼书房的桌边,在一盏清油灯下精心地进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写作。

时值严冬,又没有生火,周围木质门窗有一条条一两分宽的缝隙,北风从中钻进来,寒气袭人。毛泽东对此全然不顾,街头更夫敲过三响,房里仍亮着灯。

文章图片6

1927年2月,大地冰封。毛泽东带着一箱书和简单的行李,登车北上,前往武昌。主持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工作。

10天以后,杨开慧去赞襄毛泽东工作。杨开慧的母亲向振熙老太太、岸英、岸青和陈玉英一道坐火车也到了武昌。

毛泽东还到车站来接大家。虽然离别只有十来天,一见面,毛泽东就关切地向大家问寒问暖。

他们来到了靠长江边不远的武昌都府堤41号,住在靠左边的房子里,与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毗邻。

文章图片7

毛泽东那时白天在农讲所讲课,晚上经常会有很多革命同志到家里,围在一起讨论开会、写文章,一天到晚忙不赢。

毛泽民、毛泽覃、彭湃、蔡和森、夏明翰等同志都是常客。

陈玉英悄悄地伴在他们旁边,一边听,一边给小孩缝补衣服。

夜深了,毛主席和开慧总是催促她早些去睡,关切地对她说:“孙嫂(婆家姓孙),你先去睡吧,明天还要做事,身体不是铁打的,要爱护呵!”

陈玉英说:毛先生,你们也要保养身体呵!他笑着说:就睡,就睡。

文章图片8

毛泽东工作很辛苦,生活也很艰苦朴素。

一天早晨要去上课,毛泽东对杨开慧说:“我今天没衬衣穿了。”杨开慧马上说:“你的衬衣脏了,孙嫂给你洗了,我去给你借一件来。”

陈玉英当时很不安,挺自责的,毛泽东说:“不用借,还是穿长袍子算了。”大夏天的他就穿了一件长袍去上课,丝毫不在意。

杨开慧一样生活朴素,衣着简单,夏天穿一件白布褂子,春秋着一件灰色的中间间点红色格子的旗袍。

杨开慧白天上班,晚上有点空隙就给小孩喂饭、洗澡,尽可能帮陈玉英操劳一些家务,没有一点女主人的架子。

文章图片9

毛泽东夫妇对劳动人民怀有深切的同情和同理心。

一天晚上,他正在和一群同志谈论工作,听到不远处的街头传来一阵阵凄楚的哭声。

毛泽东叫杨开慧出门去打听,正好碰上陈玉英从外面回来。她对杨开慧说:“一个老太婆没了儿子,因家里穷,无法安葬,很伤心,坐在街头哭。”

杨开慧立即把这事回复给了毛泽东,革命同志们听了都十分同情。你拿几角,他拿一元,七凑八凑,凑了将近二十块钱,叫陈玉英送给那个老婆婆。

当陈玉英把钱送到老婆婆手中时,她那老泪纵横的脸上,由惊疑转为感激,口里不停地叨念着:这真是一家好人啊!

文章图片10

1927年4月4日,杨开慧的小儿子毛岸龙出生。第四天,毛泽东赶来医院探望。他亲切地对妻子说:“开慧,这么多天了,我都没有来看望你,真对不起。”

杨开慧说:“这不要紧的,你在工作。我生小孩,你在这里我要生,你不在这里我也要生。你工作要紧,孙嫂在这里,对我照顾很好,你放心好了。”

陈玉英抱着岸龙给毛泽东看,他接过小儿子,很喜欢很疼爱地看着。

风趣地说:“没有哪个把我的毛伢子换去吧。”陈玉英和杨开慧都笑了起来。

文章图片11

他们在武昌住了4个多月,7月15日,汪精卫叛变革命。

毛主席为了挽救革命,决定离开武昌,奔赴湘赣农村,组织发动武装斗争。

临行前,杨开慧将他的衣服一件件地叠好,放进一个旧提箱中。毛泽东给长沙东乡板仓杨秀生同志写了一封信。第二天清早,毛泽东走了。

不久,杨秀生来到武昌,接了毛岸青和陈玉英及11件行李,先回板仓。

10天后,杨开慧同志,母亲向振熙老太太、岸英、岸龙也回板仓了。

文章图片12

9月,毛泽东在平浏一带领导和发动秋收起义。消息传来,杨开慧既为他担心又无比高兴。

革命工作一时一刻都不能耽搁,毛泽东率领秋收暴动的队伍上了井冈山。

杨开慧留在板仓,坚持党的地下工作。她走亲访友,深入农民家里。

她有时提着竹篮装一些菜,到附近农民家里串门;有时候和陈玉英带着三个小孩去走访;有时会邀集三、五个乡亲来家里谈话。

当地人亲切地称杨开慧为“霞姑”。

文章图片13

毛泽东上井冈山后,开始还可以和家中通信。

陈玉英常到附近的罗家铺子去取回毛泽东的信件,同时托交杨开慧写给毛泽东的信。

杨开慧每次接到他的来信都很高兴,总是看了又看。

陈玉英问:“毛先生好吗?”杨开慧对她说:“润之说他工作很忙,为了对付凶恶狡猾的反动派,他们正在准备打仗。”

杨开慧有时很兴奋地说:“孙嫂,要是打仗胜利了,打垮了反动派,那老百姓就都好了,就能过上好日子了。”

文章图片14

杨开慧曾经向党组织要求去苏区和毛泽东一同战斗。

反动派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重重封锁,党组织为了她自身安全无法批准她的要求。

杨开慧对井冈山的向往,对毛泽东的思恋,只能长长地埋在心头。

她在日记中写道:“他终于有信来了,我接着喜欢得眼泪滚滚下来了,然而他那生活终归是要使我忧念的,我总是要带着痛苦度日……。”

“又是一夜没睡,我不能忍了,我要跑到他那里去。”

“我的心挑着一个重担,一头是他,一头是小孩,谁都拿不开……。”

文章图片15

毛主席自从上了井冈山,再也没能见到妻子杨开慧,以后连音讯也全无了。

毛泽东与杨家通讯不上时无钱寄回,陈玉英便不要工资了。

她仍尽心尽力,当时她只有30多岁,年轻力壮,打赤脚,踩洗蚊帐、被褥、衣服,挑水种菜,什么粗活都干,毫无怨言。

文章图片16

陈玉英以杨开慧的家为家,杨开慧娘家也从未把她当作外人。

陈玉英对小孩管教有方,岸英三兄弟也都很听她的话。

有时小孩调皮,故意在天井里淋雨,杨开慧就对他们说:“快看,孙嫂来了,孙嫂来了!”三兄弟便争先恐后跑进屋里,不去淋雨了。

陈玉英和杨开慧一起生活4年,朝夕相处,亲如姐妹。

陈玉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说:“那时的感觉就好像是解放了一样,不再被别人使唤,生活很自由。”所以在这4年中她没有回过一次家。

文章图片17

1930年,毛主席领导红军打了许多胜仗。

8月,红军撤出长沙后,湖南省清乡司令部司令何键卷土重来。

反动派出动大批军队围剿毛泽东领导的工农武装,还将魔爪伸向了他的亲人。

一场劫难就要来临,杨开慧和岸英、岸青、岸龙3个孩子,还有保姆陈玉英,这一家人就要承受那血与火的洗礼……

军阀何键的下手“湖南国术训练班”教官范瑾溪是板仓附近的人。他常来打听消息。

有两次,由于当地群众及时送信,杨开慧躲到外婆家平江石洞砖屋才幸免于难。

10月14日清晨,何键指使范觐溪带着60多个枪兵,突然包围了板仓屋场。

杨开慧连忙起来在小房子里烧掉了所有的机密材料。

范觐溪带领一帮人冲进来,狡猾地对杨开慧说:“霞姑,这怪不得我,你还是要跟我们去一趟才行。”

杨开慧气愤地质问:“有什么事要捉我们?”范说:“冒么(湖南话,意即“没有什么”)子大事,只要你到长沙去,对证几句话。”

杨开慧横眉冷对冲进来的匪兵说:“要走就走。”

文章图片18

这时附近的农民群众纷纷赶来。他们抗议说:“女人家,拖儿带崽的,走不得远路,你们不要拖着她们走,她们没有罪,你们要有点良心啊!”

当时几个农民,顶着白色恐怖,主动用两部土车子送她们。

淡淡的晨雾中,乡亲们手推两辆独轮土车在乡村的小路上走着。车上垫着草和棉絮,杨开慧抱着孩子坐在前一辆车,陈玉英坐在后一辆车上。

40多个手拿武器的敌人跟在两辆独轮土车前后。

文章图片19

敌人押送她们在白水车站上火车。当天到了长沙,被关到了伪警备司令部监狱。

敌人问:毛泽东在哪里?你们的地下党在哪里?你在东乡一带煽动农民都干了些什么?

无论怎么问,杨开慧的回答只有3个字:不知道。

皮鞭、竹鞭一齐向杨开慧身上疯狂地抽打。

杨开慧的回答还是3个字:不知道。

文章图片20

陈玉英在一旁痛苦地喊着:要打打我,她身子弱,不禁打。

反动派说:你禁打是吧,那就打你。

陈玉英学着杨开慧的样子,无论怎样审讯,她也回答3个字:不知道。

陈玉英身体比较强壮的,敌人打她的时候,她咬紧牙,不哼不叫,敌人就说她有打。所谓“有打”,即练过武功。

反对派说:你有武功,那我们就更要狠狠地整你。看你的武功顶得住顶不住。

其实,她哪里练过什么武功。她只是要强。她看见杨开慧那么坚强,所以也挺直腰板学杨开慧的模样。

陈玉英回到监狱,再也忍不住伤口的剧痛,伤心地哭起来。

杨开慧说:孙嫂,真的对不住,让你为我受这么大的苦,想哭你就哭吧。陈玉英擦去眼泪说:不要这样说,我为你受苦,那你在为谁受苦呢?

文章图片21

十天后,她们三人被关到清乡司令部,杨开慧在清乡司令部的5次提审中,经受了皮鞭抽、木棍打、竹签扎、杠子压等酷刑。

此时,杨开慧七舅向定前派“同济布庄”店员杨振湘护送杨向振熙老太太等人去南京,呼吁章士钊等社会贤达营救开慧。

住在长沙下学宫街18号的杨开慧六舅向明卿的夫人严嘉,不顾个人安危带着幼女探监送物,传递讯息。

每次探监时,严嘉站在牢窗外,只能见到杨开慧的头部和半截胸部,杨开慧表情乐观,总是亲切地叫一声“六舅妈”。

文章图片22

陈玉英讲,六舅妈每次送来菜饭,杨开慧都会分给同牢房的难友吃。难友有病,她还把送来的零花钱分给她们治病。

杨开慧很机智,她利用六舅妈探监送物的机会,将纸条粘在退回来的菜碗底上。

据严嘉回忆,纸条上写过:“拷问润之情况和组织名单。”

严嘉也给杨开慧传过讯息,她写了张小纸条:“汝母已去南京找章行严营救。

文章图片23

杨开慧从来不喜爱打扮,在一次严嘉六舅妈去探监时,她忽然说要买一个小镜子和一点化妆品。

当时严嘉就觉得有点反常,她意识到开慧在作牺牲前的准备。严嘉将东西递给开慧时,心里很难过,流下了眼泪。

杨开慧安慰她说:“六舅妈,莫难过。杀死我一个人没关系,革命总有一天会胜利。”她还叮嘱舅妈:“告诉妈妈也不要难过,好好教育几个孩子。”

文章图片24

杨开慧母亲向振熙

一九三零年十一月十四清晨七点钟,敌人要对杨开慧下毒手了。只听几个看守议论:“这个人一去就不得回来了。”

在这生离死别的时刻,陈玉英大声喊道:“她没有罪, 你们不要杀她,要杀就杀我,留着开慧回去带小孩。”

杨开慧脸不变色,回转头来说:“孙嫂,你带岸英打转,等他长大以后,你们就会好的。”

文章图片25

8岁的岸英看见妈妈被带走,哭着扑上去。那些军警居然朝着这个孩子一阵拳打脚踢。

19年后,已经长大成为革命战士的毛岸英在给外婆的信中写道:“我当时人还小,见母亲被押赴刑场时,就不顾一切狂奔过去,想扑到妈妈的怀里。可恨被几个守卫的狗强盗抓住。我不依,拼命挣扎,他们就打我,把我打昏了过去。等我醒来,就再也见不到妈妈了……。”

文章图片26

噩耗传来,亲友们悲痛欲绝。严嘉舅妈强强忍悲痛,忙请堂兄向澍霖和侄媳郑家娟从“生生盐号”拿钱置办棺木。并收验杨开慧遗体,然后亲友们和板仓来的人将灵柩运回板仓安葬。

杨开慧同志牺牲的消息传到江西苏区,毛泽东痛心疾首,写下:“开慧之死,百身莫赎。”

文章图片27

多年后,在拆除杨开慧在长沙板仓旧居时发现了她藏在夹墙中的诗文。

发黄的纸页上是她那隽秀的字迹,字字句句倾诉着对毛泽东的挚诚情爱,倾诉着她对三个孩子的拳拳眷恋。

“我好像已经看到了死神——唉!它那冷酷的面孔!说到死,本来我不惧怕,而且可以说是我喜欢的事。只有我的爱人我的母亲和我的小孩啊,真是舍不得他们……”

字字珠玑、情真意切,看到的人泪如雨下。

文章图片28

杨开慧牺牲后,陈玉英和岸英又关了十八天,通过革命同志和杨开慧的亲戚多方奔走,才将他们从监狱中营救出来。

毛岸英的舅舅杨开智对陈玉英说:“这个孩子没有娘了,父亲也不知道哪里去了,将这孩子放到我这里抚养吧。”

陈玉英听了,泪眼双流。想起杨开慧赴刑前的嘱咐,她对杨开智说:“开慧临刑前嘱咐我要带好孩子,抚育他长大成人,我不能丢下孩子不管。”

她将岸英带回了外婆家,和向振熙妈妈,带着岸英、岸青、岸龙3个孩子,一起支撑起了这个家。

1931年2月下旬的一天,杨开慧的族戚杨秀生跑来对向老太太和陈玉英说:反动派又开始抓人了,三个孩子也不安全,应该尽快送走。

在周密的安排下,向老太太和儿媳李崇德打扮成走亲戚的样子,领着三兄弟坐火车前往武汉再乘轮船到达上海毛泽民处。

回来后,向振熙含着泪对陈玉英说:“开慧已经不在了,你就是我的女儿。可你也有自己的婆家啊!现在孩子都离开了,你自己还没有一儿半女。你也该回去照看自己的家庭了,不要让我老太婆拖累你了。

就这样,陈玉英含泪离开了板仓,离开了向妈妈。

文章图片30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等通电起义,长沙和平解放。

她的丈夫奔走相告:我的孙八娘回来了!我的孙八娘没有死啊!

老家的人不禁问起孙嫂:这4年里你在哪里,和谁在一起?孙嫂摇摇头,什么也不说。

从这以后,1931年至1949年,陈玉英辗转于宁乡——长沙讨米、做工。

在这十几年里,陈玉英一共生了7个小孩,就活下来一个女儿孙燕。陈玉英的丈夫也在1948年过世,她就带着女儿艰难过活。

文章图片31

1949年夏,解放大军来到湖南。5月的某一天,在宁乡县塘乡的一个山村里打零工的陈玉英听人们纷纷传开了:“毛泽东、朱德的队伍来了。”

陈玉英忙结束了活计,急匆匆地赶到家里。其时,她无田无地,只有一个破茅屋。

还有两个夫家哥哥在,一个做漆匠,一个做木匠。

她把女儿托付给大哥,第二天上午,她赶往了长沙,来到周南女校附近做女工。期待着能见到毛润之先生。

文章图片32

1949年8月4日,程潜、陈明仁等通电起义,长沙和平解放。

几十万市民涌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自己翻身做主人。

街上到处都有解放军,陈玉英四处在打听毛泽东家人的消息。

有一天,街上几个女学生正在那里很兴奋地议论着什么事,陈玉英好奇地走近她们,只听到“我们去找杨开英”一句。

文章图片33

陈玉英走近那一群人说:“如果杨开英来了,麻烦你们几位告诉她,就说孙嫂住在文运街的8号。”

还真有人将陈玉英的话转告了杨开英。杨开英立即来到了文运街8号,见到了陈玉英,双方好不感慨。

杨开英领着她一起朝杨开智的家走去。杨开智、李崇德夫妇还有向振熙杨老太太都住在希圣园1号。

陈玉英见到向妈妈,看到老人家身体还是那么硬朗,顿时感到欣慰了许多。

文章图片34

杨开英

1950年5月下旬,岸英来到长沙。在杨开智家坐了不到几分钟便问道:“孙嫂住在哪里?”

“孙嫂”受到毛泽东父子的这样重视,杨家人都感到有些诧异。

陈玉英敲响了圣希园1号的门,李崇德笑着说:“你得到消息还蛮快嘛!”

毛岸英从里屋走了出来,两人一见,恍如隔世,愣了一阵,不由得抱头大哭

文章图片35

毛岸英怎会忘记有孙妈妈陪伴照顾的那段岁月!是她以其慈爱和常人不具备的坚毅和勇气,呵护失去母亲的孩子们的身心。

见20年前的岸英,现已长得高高大大,挺英俊的。陈玉英又想起他母亲就义时“等他长大以后,你们就会好的”遗言,心中悲喜交集。

岸英也非常难过,说:“妈妈很坚强,我都记得,您也受了很多苦啊?”

文章图片36

毛岸英说:“我这次回湖南给外婆过寿,其一就是要找到您,这是父亲反复交待了的,您生活上有什么困难吗?”

陈玉英忍不住眼泪双流,毛主席日夜操劳,还记得这个几十年前的保姆!

她说:“我没有什么困难,只有一个8岁的女儿,她父亲过世了,现在放在乡下她伯伯处,我放心不下。”

毛岸英当即给了10元钱让她作为盘缠,去乡下接女儿来长沙。

孙燕来到长沙先住省交际处,后进入省第三育幼院上学。

陈玉英继续在长沙做工,陪伴女儿。1954年起,她在长沙市民主东街作妇女主任工作。

文章图片37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毛主席日理万机。只能将许多同亲朋故旧会面的事向后推延了。

1957年6月,毛主席第一次接见了陈玉英,这是她永生难忘的幸福的时刻啊!

这天上午,机要秘书高智把60岁的陈老太太引进中南海毛主席的办公室。

毛主席一见陈玉英笑着站起身来,亲切地和她握手。他的第一句话就说:隔了三十年了,你还是这个样子,还好健康啊!

陈玉英望着毛主席高大的身材,看着他满面红光,慈祥的微笑,心里无比幸福。

文章图片38

毛主席要陈玉英同他一道坐在沙发上,看上去真是会见一位久别重逢的亲人呢。

毛主席显得很激动,他们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

主席说:你那时候在我家做事,不拿工资,真难得。陈玉英问道:我没拿来工资,那是后来的事,您怎么知道?

毛主席说:“开慧写信告诉我,你对她很好。”

他又说:“你同开慧同甘共苦,我今天看见你,就像看见了开慧一样。”

陈玉英很激动,她流着泪说:“开慧忠贞不屈呀,她对你很好,很好呀……

陈玉英怕讲多了,引起毛主席难过,敌人对待杨开慧的一些残酷的情节都没有说出来。

毛主席也落泪了,他说:“开慧是个好人哩!岸英是个好呀子哩!你也是个好人哩!”

文章图片39

毛主席留陈玉英吃了午饭,还让李敏李讷作陪。

陈玉英以为领袖吃饭一定会有丰盛的菜,但是却只有四个碟子,另外蒸了一个鱼头。

毛主席客气地给她夹菜,叫她吃牛肉。陈玉英说自己不吃牛肉。他就把鱼头推到陈玉英面前,说:“你不吃牛肉就吃鱼。”

过了四天,毛主席在百忙之中又第二次抽时间接见了陈玉英,并留她吃饭。

临别时,毛主席说:“你以后可以每年到北京来一次,看看这里的建设变化情况。带着女儿来,你们就是我们家里人一样。”

这个在旧社会讨米做工的普通劳动妇女,能得到毛主席这样的关怀爱护,真是感动极了。

这次她在北京一共住了二十多天。

文章图片40

1958年2月,陈玉英的女儿孙燕来到了北京。毛主席怕她生活不习惯,特地嘱咐秘书把她安排住到一位湖南籍的领导同志家里。

2月3日,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当她走进毛主席的书房时,主席慈祥的脸上露着笑容,拉着她的手向旁边的同志介绍说:“这就是上次来的孙嫂的女儿,她是个很苦的孩子。”

毛主席详细询问孙燕在学校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从学校的规模,课程问到上课的纪律。

孙燕看到毛主席书房侧边有一间小住室,就信步走去,见室内陈设非常简单。床不宽,床上的毯子已经很旧了。

她关切地问主席,睡这里冷不冷?毛主席却转过话题,问她家里住的房子有多大?冷不冷?

又问家中一天吃多少油,吃的什么米。毛主席又对她说:你妈妈待人很好,很忠实,是个有感情的人。”并嘱咐孙燕好好照顾母亲。

文章图片41

毛主席见孙燕衣服单薄,就叫秘书拿钱给她买套衣服,嘱咐说:衣服要买呢料,买长些、厚实些,并叫衣服买好后穿去给他老人家看看,是否合身?是否暖和?

过了一个星期,2月11日上午,当孙燕穿着新买的绿色呢子衣服第二次去见他老人家时,毛主席很高兴地说:“你穿着这身衣服回去就不会冷了。”

一个在解放前跟妈妈一起讨米受苦,连破衣烂衫都找不到穿的穷孩子,今天能穿上伟大领袖毛主席送给的呢料衣服,再冷的天也不会冷了。

文章图片42

回到长沙后,孙燕听毛主席的话,好好在家温习功课。8月初,考入设在武昌的中南音乐专科学校。

1958年11月,毛泽东在武昌召开中央会议。正在武昌上学的孙燕意外地碰到主席的秘书高智。

由高智引见,12月9日,星期天,在武昌洪山宾馆,孙燕又幸福地见到了毛主席。

主席知道她在中南音专读书时,高兴地说:“达到你的学习目的了,很好。”

接着又询问了陈玉英的近况。孙燕说,妈妈做些群众工作。

毛主席说,她不要做工作了,六十多岁了,苦了一辈子,要好好休息一下,有困难写信告诉我。

文章图片43

孙燕由中南音专毕业后,回到长沙,先后在市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工作,几十年来,她牢记毛泽东的亲切教导,认真工作,无私奉献。

陈玉英和女儿、女婿、两个孙女住在一起,一家五口的生活过得很幸福。

陈玉英认为自己对革命贡献很小,但是党和毛主席对她的恩情真是河深海深。

文章图片44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八亿神州,深切哀悼,麓山垂首,湘水悲咽。

举国哀悼的日子里,陈玉英全家肃立在毛主席于一九五七年亲笔签名的那张照片面前。仰望着他老人家慈祥的面容,禁不住热泪横流,痛彻肺腑。

陈玉英想起毛主席对她们母女俩的关怀,看到毛主席给她们留下的珍贵信件、照片时,她的泪眼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1977年,孙嫂以81岁高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8年9月,作为特邀代表参加了全国第四次妇女代表大会。

1981年11月13日,陈玉英走完人生道路,终年84岁。

文章图片45
文章图片46

毛泽东、杨开慧只是按照他们的人生准则,像对待所有普通劳动者一样,平等地对待陈玉英。却换来了孙嫂对他们的绝对感情。

陈玉英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女性;她又是幸运的女性。毛主席对她的感念之情,源渊于陈玉英与杨开慧的特殊关系。折射出毛主席对杨开慧烈士的似海深情,深深的怀念和挚爱。

陈玉英与毛泽东和杨开慧一家人的深情厚谊,读来无不令人唏嘘感喟!一代伟人以及革命前辈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令后人景仰!

文章图片47

感谢您看完文章。能静下心来阅读的人,值得赞扬!

文本由作者主观思想+历史客观事实梳理撰写。

读历史生智慧,读历史长学问,读历史明事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