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成汤基业为何说完就完 “成汤合灭,周室当兴,武王伐纣,天下太平。”这是大多数人对于《封神演义》的总体印象。 朝歌,今河南淇县 其中,周与商之间的王朝更替,是书的主要历史线索。但作为小说,这部书还构筑了另一条隐藏线索。 在说线索之前,我们首先考虑一个问题:殷商为什么会灭亡?按当时的情况这个是不可能发生的。 小说开头谈到殷纣王时是这样描写的: “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中宫元配皇后姜氏,西宫妃黄氏,馨庆宫妃杨氏;三宫后妃,皆德性贞静,柔和贤淑。纣王坐享太平,万民乐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四夷拱手,八方宾服,八百镇诸侯尽朝于商。” 这是个完美开局,根本看不出殷商颓象。 是因为纣王“提艳诗”事件,惹得女娲去尽殷商气数的吗?也不是。 当女娲前往朝歌报复商纣时,原文是这样描述的: “正行礼间,顶上两道红光冲天。娘娘正行时,被此气挡住云路;因望下一看,知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不可造次,暂回行宫,心中不悦。” 从此可以看出,殷商气数要尽并不是女娲说的算的,也和当前整个国家环境没有半毛钱关系。 不过令人细思极恐的是,殷商气数将尽,甚至气数何时要尽,都提前被安排得明明白白。那么,殷商要灭亡的预兆,是谁安排的呢? (二)冥冥中必然的命运操纵 纵观《封神演义》,这是一部以道教为主要宗教背景的小说。 道教也像其他宗教一样,都有神的存在。不过,不同的是其他较为严谨的宗教都是“一神论”,一般只提供精神上的需求;而道教则有一套庞大的神仙体系。山河湖海、风雨雷电,都有神灵。 另外道教有着独特的成仙体系,就是 “肉身成圣”。所谓“白日飞升”,一个人修炼到一定地步,就能飞升成仙。 河南栾川老君山 道教有“一气化三清”的说法,就是说道教有着三位宗祖,分别是: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太上老君。也就是太上老君、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其中元始天尊和通天教主,就是《封神演义》中阐教和截教的教主。 此时的殷商,截教不少人都在商朝当官,有地位的比如太师闻仲、镇国武成王黄飞虎等。对于殷商在人间的统治,截教给予了大力支持。 其中闻仲作为金灵圣母的亲传弟子,在截教中极有人脉。对于这样一个既有背景哪个,又有人脉,自身能力也超强的BUG级人物,其地位也直逼纣王。 就拿闻太师在大殿当众与纣王讨论所陈“十策”时,是这样描述的: “闻太师立于龙书案傍,磨墨润毫,将笔递与纣王:“请陛下批准施行。”……纣王没奈何,立语曰:“太师所奏,朕准七件;此三件候议妥再行。”闻太师曰:“陛下莫谓三事小节而不足为,此三事关系治乱之源,陛下不可不察,毋得草草放过。” 综上可知,纣王满朝文武都不放在眼中,唯独惧怕闻仲,主要还是惧怕闻仲背后强大的截教势力。 另外,截教号称“万仙”。而其他教派势力就相形见绌了。阐教门人不过数十人,主体力量仅为十二弟子。因此实力立见高下。 所以,一个古老又崭新的命题再一次产生了:棒打出头鸟;露脸与现眼就差一步;出来混,你迟早要还的。 (三)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由于殷商和背后截教势力的强大,往往对于其他教派和势力有一种天然的骄傲。从纣王亵渎女娲中就可见一斑,纣王提艳诗虽遭丞相商容劝阻,但也是自恃有截教撑腰而有恃无恐。因此,在与殷商政权的相互支持下,截教一家独大,其他各家联手针对截教也就不可避免了。 对于阐教急要权力,女娲急要面子,同为神界的昊天上帝也急要扩充实力。因此昊天上帝计划筛选各位神仙到天庭做事,说白了就是公务员要扩编。一声令下,三教并谈,共签一份名单,谁在上面谁就来打卡上班。这个公务员名单,就叫“封神榜”。 秦岭主峰太白山的最高顶——拔仙台 那么,封神筛选的方式,就是通过战争。 战争当然需要理由。理由就是改朝换代,正好在削弱截教势力的同时,也消除其相互支持的殷商,另扶植新的势力充当代理人。 因此,女娲娘娘不是想要找回面子吗?“招妖幡”一立,三位妖精即刻付命去吧,乱世开始了。 同时,大家心照不宣地统一了口径:殷商气数已尽,天命如此。 传着传着,这句话也就拥有了作为书中任何行事的最终解释权。 (四)阐教的反应 作为截教教主的通天也不傻,当然明白着其中蕴含的道道: 封神榜刚出来时上面可没有拟定好的名单,要通过战争的方式筛选,那么封神榜上记录的应该都是被打死的人。到时候上面哪个教派的人多,哪个少,不言自喻。 另外,当时的公务员选拔可不像现在这么火爆。道教崇尚“肉身成圣”,这是修仙的最高境界,如被打死,千百年的修为将毁于一旦,这可是道教中人的噩梦。 江西省玉山县三清山众仙封神景点冬季雪景自然风光 因此,通天教主经过反复权衡利弊,决定先保全截教,牺牲殷商。一再告诫教众“谨闭洞门,静诵黄庭叁两卷;身投西土,封神榜上有名人。” 就是说大家都好好呆在家里,千万别去参与殷商与西周的权力斗争。你们自己玩,本教不参与。 但真能置身事外吗? (五)截教与阐教的斗争 其实两个教派的斗争根本不可避免,截教很多人都在殷商朝中做官。所谓据臣之道,就是王命一下,不打也得打。 另一方面,申公豹叛变阐教助纣为虐,四处游说截教中人下山,导致截教不断有人被杀,然后冤冤相报,越死越多。最后就连通天教主本尊也经不住挑唆而出手了。 人家苦心设的局,你不自己往里面钻,这还了得?实在是应了那句话:消灭你,与你何干? 扶周灭商 其实截教一开始是不愿意下杀手的,即使是在两军对垒之时。从三霄娘娘捉了阐教十二仙还不知怎么处理这件事,就能得知截教中人根本没想痛下杀手,充其量教训一下就是了。 而阐教一开始就明确了要对截教下杀手,从最早的太乙真人杀石矶就可以看出端倪,人家石矶娘娘的童子好好在山上采药,一箭就被太乙的徒弟哪吒射死,原因仅仅是哪吒想要试试手上的乾坤弓。石矶娘娘找来讨要说法,还没等说话就遭哪吒袭击,又被打死了一名童子。哪吒见打不过石矶,就跑到太乙处避难,太乙护短,就杀了石矶。 理由不用问,问就是“天数已定,命当如此”,这找哪说理去? 同时,对于假借扶周灭商而行削弱截教的阐教而言,其作战部署也十分完备: 以姜子牙率领的第三代阐教弟子冲锋陷阵,元始天尊门下的十二弟子火力支援,元始幕后策划,必要时出面解决高手。 相比之下,截教在准备不足、预估不够,同时教主明言规避乱世的情况下,受挑唆一波一波地去送,又没高人支援,又没有统一部署。焉能不败? 随着三霄、闻仲等接连阵亡,殷商顶梁柱就倒了,西周与殷商的势力对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战罢,号称“万仙”的截教,只剩下了数百散仙,等于说是全军覆没了。通天教主最后还落得不守清净,自背盟言的恶名。 因此,《封神演义》名写是一部改朝换代,暗指了阐截教两教的权力斗争。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世间莫过如此; 古往今来,王侯将相,功过是非,权当博君一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