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学到很多。 ![]() 老师,你为什么那么能讲? 教学反思 老师,你为什么那么能讲?这是我上完课所想到的。回到办公室,习惯了反思自己上的课,看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以便在以后上课时有所改进。今天也不例外,但通过反思发现,今天我讲的时间有点长,好像是在发挥自己的“特长”,真是一种罪过。 想到平时的听课情况,能讲的老师真是太多,一节课不停的讲,就连学生在埋头练习时也在喋喋不休,提醒注意这儿,留意那儿,要认真等等,在思考时最烦有人在旁边唠叨,我想学生也是这样想的,神圣的课堂是安静的,老师有时在做出力不讨好的事情。 联想到平时工作中,让老师们谈自己的教育故事,班级管理经验,读书分享,开会发言时,却象教室里课堂上的学生一样不愿意表达,可能原因有多种,要么没准备好,要么不想说,要么不习惯,总觉得发言讲话是领导应该做的,不是我们一线老师的事情,只适应面对学生讲课,不适应对待课堂教学以外多工作发表现点。但是,如果真的要讲,也都是侃侃而谈,总有说不完的好想法好做法。看来老师们都是深藏不露的,真的必须要做的时候,也都做得很好。 一、课堂上老师占据课堂的原因分析 能讲本来就是老师们的强项,不然怎么能做一名合格的教师呢,但是应该在需要讲的时候讲,不需要讲的时候不讲,这样才能做到灵活自如。课堂本来就是老师的主阵地,是价值体现的所在,自然如鱼得水。我觉得,老师在课堂上讲得多是有原因的。 韩愈的《师说》中说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想把自己的所学都传授给学生,总是怕学生学不会,想让所有的学生都学会,这就形成一种潜意识,那就是一定要讲得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白才好,这时就是定势思维,谁说一定要老师讲才能让学生学会?说不定学生有更好的方法,我就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同样是一道题,学生的思考角度可能会比老师的经验主义解法更有价值。 这还是经验主义,当然,老师都是经过几轮教学的老教师,可谓是经验很丰富,解决问题也有自己的一套,但是这些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学生却没有这种经验,因为这种经验是需要实践才能获得的,所以学生要经过长期的训练或思考才能得到,需要一个过程,我们总是迫不及待的想教给学生这些方法,以为教给他们就能让学生记住,以后就会用了,但是,经验只有自己习得才能记得牢,轻易得来的反而印象不深。 一般情况下,老师都是经过认真备课后才上课的,在课堂上,会有足的内容储备的,稍微一发挥就是一节课,总有讲不完的内容,如果老师没有让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那么讲起来自然不会轻易停止的。当然,这不是说让老师们不认真备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保障,有备无患,要备好课才能讲好课。 有很多时候,我一节课讲得多是为了解决一段时间的问题,想尽快完成这些内容,解决心头里的负担,所以就觉得越快解决越心净,有时就是这这种思想在作祟,导致一节课猛讲,不顾学生的感受,只为自己图清静。 这只是我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想到的,并不代表所有的老师都这样,我只想说,这样一来,满堂灌一般情况下是没有好的效果的,所以,我们在讲课的时候,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改变这种现状。 二、改变老师占据课堂情况对策思考 既然我们了解了是什么原因占据了课堂,成了一言堂,那么就会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让我们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很多时候,作为教育一线的老师,要在教学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新课程标准,用课标引领自己的教学。新课标中的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有得到不同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的课堂,只有理念得到了更新,才能适应学生的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要根据学情进行课堂教学,该讲的时候讲,该练的时候练,进行适当的精讲精练,以达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其实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要做大量的工作,教学设计也比一刀切要复杂得多。比如分层布置作业,分组练习,分层教学,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这些事情要想做好,是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后才能做到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的大脑得到充分的锻炼,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提升,要相信学生,相信他们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把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思考,借助小组的力量,解决相关问题,让这些问题的解法得到展示,学生会展现出别样的风采,实现教学相长,老师只是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拉学生一把。 课堂是学生的,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就要更新思想观念,研读新课标,用新课标指导我们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愉快,让老师教得轻松!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做名副其实的教育。 ![]() ![]() ![]() 明甫其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