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明甫:为什么我们常常向懒惰或者脆弱低头

 明甫其实 2022-04-05

为什么我们常常向懒惰或者脆弱低头

/范明甫

读书感悟

最近看了《越简单,越美好》这本书。感触良多。

其中让我感觉很不好意思的,就下面这句话:很多人自喻“懒癌患者"、“拖延症患者”,其实本质就是在内心很难建立起强大的生活信念感和责任感。

的确是这样,很多人的成功真的无非是对选定的目标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

以前自己也感觉坚持过很多事情,并且做的不错,像原来的运动,写随笔,弹吉他等等这些,都是自己引以为傲的东西,也在坚持当中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获得了一定的成就感。现在斗转星移,时过境迁,好多好习惯已经不再这么坚持了,现在坚持做的是什么,是养育儿女。因为这也是特定时期的伟大事业,女儿现在还小,我要做女儿最好的玩具,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所以我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陪伴孩子身上。每天早上睁开眼,先把早饭做好,等女儿醒来,当女儿从床上下来,这个世界就沸腾了,新的一天开始了。直到下午她午睡的时候,才有一段时间的闲适。晚上10:30以前没有睡过觉,等把女儿安顿好以后,我们两个都已经精疲力尽,11:30以后睡觉是常见的事情,第二天依然要满血复活。女儿的成长,让我们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儿子高三,暑假在家学习,每天早上、中午、晚上,按时按点吃饭,非常规律,为了保证他的学习,我们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开,保证按时吃饭,还要考虑营养搭配,毕竟孩子在家的时间不太长,每顿饭尽可能做的好吃,这也是为人父母需要做的一点。

正是这种责任感,让我每天不管睡多晚都能准时起来做饭。这就是强大的生活信念!

我以前也曾略带自豪的称自己是个拖延症患者,这其实是为自己有些事情不作为,找到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吧。

这本书里说,北欧人很少有人略带自豪的称自己是“懒癌患者”或者“拖延症患者”,哪怕只是开玩笑。

因为北欧人对既定计划的执行,几乎有着强迫症般的偏执,这就是北欧人对待生活的认真态度,和只要决定了就很少轻易放弃的坚持,这跟拉德威尔在《异类》中提出的一万小时定律有异曲同工之妙。

细想自己的生活。也算清静,甚至单纯,很少进行应酬,几乎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有时还是不能完全静下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一心多用,现在知道这个情况,也在尝试着进行调整。比如在带孩子的时候,偶尔还会想起今天的随笔写些什么呢?是记录女儿一些让人欢喜的言行,还是写一些自己的思考。直到女儿睡着,将近11:30,写随笔的念头,也就没有了,反而生出一些小小的遗憾。所以这种状态,并不理想,带孩子,就应该全心全意,而不是想这想那,这样就会孩子也没带好,事情也没有做。

倒是妻子有两天要准备东西,我带着女儿去公园去玩,因为没有别的指望,所以是全心全意的去带孩子玩,心里反而很轻松。

我给自己简单的规定了一下,每天规律的生活,认真做饭,全心全意带孩子,有空就看点书,写点文字。

让人累的不是有计划的生活,而是没有计划的生活!

尼采曾经说过一句话,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那些看似严谨的约束计划里,实则藏着你想要的梦想和自由,只有当你有能力掌控你的生活之后,你的生活才是你的。

明甫其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