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明甫:拒绝虚假的提问

 明甫其实 2022-04-05

拒绝虚假的提问

/范明甫

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经常会听到老师们提问时总爱用“是不是?”“对不对?”“懂不懂?”而学生回答也很干脆:“是!”“对!”“懂!”师生双方都很满意,一切都很完美。但是一测试,一切都暴露无遗。该会的还是会,该不会的还是不会。

老师也觉得很委屈,平时你们都说懂了的,怎么会这样?不懂就说嘛。为什么课堂上不问,其实好多学生都是被胁迫的,学习也是被几个爱回答问题的优生裹挟着走的。我们经常看到回答声音最大的、没有问题的总是那一些学习好的学生,而其他学生则保持沉默,我们以为全体都懂了。

看来,还是提问出了问题。因为我们那样的提问方式基本是无效的。如何设置高质量的问题是一个老师一生的修炼。

前段时间看了《优质提问教学法》,知道我们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高阶思维,才能真正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参与到学习中来。要让提问落到实处,保证学习效果,拒绝虚假的提问。

我在平时的课堂上对自己的提问也做出了改变,做了一些尝试。在教学中,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

1.学生上黑板讲题。

当学生讲完之后我会问学生听懂了没有?听懂的举手,然后根据举手的人随机抽取我认为可能没有听懂的学生再讲第二遍,一般是中等偏下的学生,因为如果这类学生能听懂,基本上就没有问题。如果会,则会顺利的讲出来,如果不会那就站着认真听其他同学的讲解,等讲完后他再讲一遍。也就是无退出原则,只要是提问到你,就必须保证要学会,不然就不能坐下完事儿。

这样做,会让那些真正听懂的人举手,而听不懂的也不敢贸然举手,老师就会很清楚有多少人不懂,多少人已经懂了,再进行现场决策。

2.自学课本例题。

我会随机设置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在学生预设的范围内,只有认真看才可能回答上来。这样就可以保证学生在看例题时在认真思考,不然提出的问题回答不上来,也挺尴尬的。

如90°-33°27′怎么做?请上黑板写出计算过程,我随机抽查。试想,在看课本例题时,谁会对这个步骤进行思考,都是一看而过,至于怎么算出来的,根本不管。虽然是毕业年级了,照样有人不会计算。这是我亲自检验过的,教的两个班都有不会的。

我请会的学生先讲解方法与原因,然后再问同学们听懂了没有?听懂的举手,这时,我会从举手的学生中再请出一位来,把这个题目给变了一下:90°-33°27′22″怎么计算,写出计算过程。如果学生会算,那才算真会了。通过这样的提问,学生基本上都知道是如何计算了。或者:这个例题还有什么方法也可以解出来?题目中作垂线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不这样提问,学生就会走马观花的看例题,只能达到看有无不认识的字的程度,效果不好。只有提出让他能思考的问题,才能真正的看进去,学进去,才有学习的效果。

而这些问题,书本上和教案上是没有的,需要随机产生,需要老师有一个理念,让学生进行高阶思维,真正的开动大脑参与进来。

3.学生上黑板板演。

我会让学生上黑板进行板演题目,来检查学生的书写规范程度,一般会有一个对比,那就是一个书写不好的,一个书写比较规范的。板书完,我会让学生来评价,找错误,说方法,而不是直接给出对与错的评价。

我会提问,请你认真查看他们的答案过程,对两个同学的书写进行评价。评价也需要勇气与表达,没有固定的答案最要命,这也是刺激学生思考的主要方法之一。

我会提问,这个答案中哪个地方有错误,说出你的修改方案。

我会提问,你还有什么比较简洁的方法?比这位同学的方法好在哪里?你是如何想到的?

一题多解是我始终提倡的,在不断的提问中让学生找到更多的方法,有利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总之,我的提问没有太简单的应付,而是需要动脑才能回答,所以必须参与进来,跟着节奏才有可能不被问题给卡住。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力,让学生产生高阶思维,问题的设计要有深度。

培养能在课堂外进行创新与创造能力的思考者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就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有创新的机会,有表达的欲望,有思考的品质。

明甫其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