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本质和产品。 前段时间,《青山资本:亲爱的消费创业者,请认清现实》一文在消费圈、美妆圈大热。 该文揭示了近些年来消费创业领域“血淋淋”的现实:产品突然卖不动了;志得意满的新品上线计划破灭;库存无处可销;资本观望甚至撤资;每个环节都扛住了,但链条断了;融了大钱但账上快没钱了;已经在求变了,却捉襟见肘,没有办法…… 直戳消费创业痛点,道尽消费创业辛酸。流量红利短期不会有,资本红利短期也不会再有了,整个大环境形势严峻,难以乐观,现实残酷,放弃幻想,接受现实吧。 这个警醒,同样适用于新锐美妆品牌。 当资本逐渐“逃离”,无法“雪中送炭”,无法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为你“输血”;当流量红利渐退,入局者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大,内卷越来越严重,流量成本越来越高,流量枯竭殆尽无法接续;当产品护城河尚未构建,品牌效应尚未显现,消费者心智尚未“攻占”,新锐美妆品牌或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当潮水褪去,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沧海横流,方显本色。 近几年来,新锐美妆品牌成为国货美妆崛起中的一道亮丽风景。 它们乘着流量红利的东风,在各路资本的加持下,在各大专业细分赛道用新思维、新营销,在新渠道、新媒体上重新跑了一遍,一路狂飙突进,创造了一个“美丽新世界”,为化妆品行业注入了新力量和新风气,成为中国化妆品突围的希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是大部分新锐美妆品牌成功的秘诀来源于营销的胜利,而在自身研发能力的打造上显得不足。 据根号C对目前18个头部新锐品牌的调研发现,有多达10个品牌的母公司没有任何一项已授权的发明专利;甚至还有4家既没有已授权发明专利,也没有提交任何一项发明专利的申请,可以说是完全空白。 虽然发明专利的数量并不能和研发能力划等号,但也属于最直观的体现。而这种普遍存在的“重营销,轻研发”现象,或将成为新锐美妆品牌从10到N发展的重大阻力。 从根号C的调研结果来看,新锐美妆品牌的产品护城河是很浅的,有的根本就没有护城河,它们只是在卖货。 因此,新锐美妆品牌想要走得更稳更远,当务之急是要构筑独特、坚实、稳固的产品护城河。 不过,申请发明专利是有难度的,具有高壁垒,申请的周期较长,成本也较高。 以瑷尔博士母公司为例,在其已获授权的12项发明专利中,有5个所耗费的时间在2年以上,最长的是名为“一种美白抗衰老的护肤组合物”的专利,耗时4年零8个月;只有5个专利的周期在一年以下,最短的也要半年时间。 另外申请专利的费用也不便宜。更重要的是,品牌方申请的发明专利主要以配方和成分为主,这需要进行大量的前期投入才能有成品,而且还不能直接带来销售。 相比于发明专利,新锐美妆品牌们更喜欢申请外观设计专利。 据根号C统计,截止到目前,这18个新锐品牌的母公司共申请了多达246个外观设计专利,数量是发明专利的几十倍。其中最多的是花西子和完美日记这两个彩妆品牌,它俩的母公司分别申请了70个和48个外观设计专利。
而新锐美妆品牌们更钟爱外观设计专利的原因,不止因为它申请的周期更短、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在电商渠道,产品的颜值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是否好卖,因此外观设计是直接和销售挂钩的。 在前期,消费者可能会被产品外表所吸引,并且在各种营销组合拳的加持下,品牌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高速增长。但等到品牌发展到一定规模,引流的边际成本会急速上升,这时想要继续获得快速增长,就得依靠高品质且差异化的产品,赢得消费者的口碑和回购。 对于新锐美妆品牌而言,流量和资本只是外在之术,根本之道还在于具有“天花板”式壁垒的差异化产品护城河与品牌价值,这才是新锐美妆品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流量。 因此,在新锐美妆品牌从10到N的发展阶段,自主的产品研发能力是极其关键的因素,而最能直观体现该能力的就是品牌发明专利的数量和质量。 近一两年,一些头部新锐美妆品牌开始意识到了产品研发的重要性,并在该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 从根号C所调研的这18家新锐品牌母公司申请发明专利(包括已授权专利)的时间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2019、2020、2021这三年,且出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其中在2021年有多达76个发明专利申请,同比增长了231%。 ▲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 具体到企业,花西子母公司在2020以及2021这两年间,共申请了39个发明专利。其中2021年它更是一口气申请了36个,还包括3个由其他企业转让的专利。而在此之前,它一个发明专利也没有。 另外在今年年初,花西子还引入了资深化妆品研发工程师李慧良,并规划在未来5年,将投入10亿元布局产品创新、基础研究等领域。 完美日记也开始在科研领域发力。据其母公司逸仙电商的财报显示,2021年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13.5%,超1. 42 亿元,占营收比为2.43%,已经达到了同行水平。 纵观那些国际化妆品巨头,不乏经典的专利成分或配方。比如欧莱雅的专利成分玻色因,已经成为其旗下高端品牌产品的扛把子成分,打造出诸如赫莲娜黑白绷带这样的超级经典产品。 但在中国本土品牌中,“重营销,轻研发”还是很多品牌的通病,不只是新锐美妆品牌。但接下来,本土品牌要想继续缩小与国际大品牌的差距,这种观念必须得变,产品的发明创造能力将成为未来品牌的一门“必修课”。 |
|
来自: 新用户9576lp0N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