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理环境决定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契约论、阶级论、人性论等,从胡焕庸人口线看地理环境决定论

 inserted 2022-04-05

一、地理环境决定论

认为地理环境直接决定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的理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错误在于,把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主观地夸大为决定作用,从而否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最终的决定作用。

二、人口决定论

主张人口是决定社会状况和社会变更的根本因素的理论。

三、马尔萨斯人口论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集中反映在《人口原理》(1798)一书中。他从两个前提出发来论述人口问题:“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而且几乎会保持现状”。提出人口按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长,后者永远赶不上前者。马尔萨斯及其门徒把这一理论称之为与社会制度无关的“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人口自然规律”,强调生殖太多是社会下层阶级贫困的原因,社会制度没有责任;失业、饥饿、贫困、瘟疫、战争等是抑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手段。这一理论虽然提出了人口增长和生活资料增长的关系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但不懂得人口包含着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将人口规律归结为纯粹的生物学规律,把人口增长和一般动物繁殖相等同。马尔萨斯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相对人口过剩现象,说成是永恒不变的自然规律,把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失业说成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这是为资本主义剥削开脱罪责。

四、社会达尔文主义

用生物界的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规律来解释社会现象的理论。流行于19世纪末,主要代表为英国的斯宾塞和德国F.A.朗格等。它将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糅合在一起,认为社会也服从于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的规律,社会的不平等和阶级的划分是由于个人天赋的不同。剥削者是“强者”、“适应能力最高者”,被剥削者是“弱者”、“劣者”,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甚至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朗格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者的出路不是向资产者作斗争,而是限制生育。现代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条件下,虽然自然选择的作用减弱了,使那些“不及格的人”也能生存下来。但是,那些“不及格的人”的“繁殖太多是造成社会灾难的根源”。

人类社会有着不同于生物界的特殊的、高级的运动规律,把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直接搬用到人类社会,混淆了高级运动和低级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

五、社会有机论

亦称“国家有机体说”。把人类社会和国家等同于生物机体的社会理论:流行于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各国,理论先驱是法国孔德,英国斯宾塞正式提出了这一理论。认为社会在本质上如同生物机体一样,必须保持各种器官机能的互相配合和均衡。生物机体有营养系统(消化器官)、分配系统(血液循环)、调节系统(大脑神经),彼此互相配合,保持均衡。社会机体也要有担任“营养机能”的工人、农民,他们为社会生产财富;有担任“分配机能”的商人,为社会交换商品;有担任调节生产机能的资本家和代表大脑神经系统的政府。这些机能彼此“配合”、“协作”,保持均衡,是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如同破坏生物机体的神经系统一样,必将导致社会机体的毁灭。他还把生物学中的自然选择、生存竞争的概念直接搬用于社会学,宣传社会达尔文主义。社会有机论抹煞社会和生物机体的本质区别,用生物学的一般概念来解释社会现象,从而歪曲了社会问题的实质。

六、社会契约论

亦译“民约论”。认为国家与法的形成起源于人们自愿转让自然权利而缔结契约的理论。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已提出社会契约思想。吕科弗隆认为法律只是一种互相保证正义的约定。

伊壁鸠鲁认为国家与法源于人们为防止相互之间可能产生的危害而缔结的社会契约。近代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社会契约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一种思想武器。不同的社会契约说所主张的国家政体也各不相同。17世纪荷兰的格劳秀斯首先提出国家是人们缔结契约的产物,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而建立的完善的联盟;人民是主权的体现者,由于人们自愿把主权证让渡于他们所选定的人,所以国王才成为主权的体现者。

霍布斯认为,人类为结束“人对人像狼一样”的自然状态,自愿放弃自然权利缔结契约建立国家,国家的统治者不属于订契约任何一方,故具有绝对的权力,人民对统治者要绝对服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反抗的表示。

洛克认为,在自然状态中人人平等自由,但没有充分的保证。人们为求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自愿缔结契约建立国家。国家的统治者是缔结契约的一方,受契约的制约,没有绝对的权力。如果统治者损害人民的利益,人民便不需要再服从他,可以诉诸战争,建立新的国家。

斯宾诺莎认为,人们为避免自然状态中相互残杀,便制订契约建立国家,把原先维护个人生存的自然权利交给公认的统治者。国家的权威不能属于个人,只能属于整个国家。法律的制定要经过全民的同意。认为最好的国家制度是民主政治,它既能保证公民的自由,又能保证社会的稳定。

卢梭认为,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中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的阻力,必须联合起来,以形成足以克服阻力的合力,于是人们放弃天赋的权利,制订契约,以共同力量来捍卫和保护每一个参加者的人身自由和私有财产。这种联合的行为所产生的道义上的集合体就是国家。强调主权属于人民,如果国家篡夺主权,破坏契约,人民便有权推翻它。

狄德罗认为,国家起源于社会契约,人民具有充分的政治权利,君主从他的臣民取得权威,故君主不能运用这种权威破坏使他获得权威的契约。期望建立能够保障民主原则的开明君主制。

康德认为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通过契约,每一个人都放弃他们外在的自由而成为共和国成员,共和国是人民联合而组成的国家。认为人民是完全的主权者,但又认为由社会契约而建立的共和国不是历史上的事实,而是一种理想。

社会契约论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中起过积极作用,但它对国家与法的起源作了唯心主义的解释;把政治法律关系看作是社会生活中决定一切的关系,忽视了决定国家与法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原因和阶级性质。

七、庸俗社会理论

对社会意识形态(尤其是哲学和艺术)持简单化、庸俗化观点的理论。认为社会意识形态仅仅是一定阶级的利益的表现,是技术和经济发生变化的直接结果,否认社会意识形态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八、形而上学社会理论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考察社会发展的各种学说的总称。有的根本否认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将资本主义制度永恒化;有的用社会外部的地理、气候等条件去说明社会变化的原因,否认社会革命;有的将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经济与政治、自觉性与自发性、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人为地加以割裂。

九、阶级论

广义泛指一切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狭义专指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认为,阶级是私有制经济关系的产物,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的集中表现,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时亦作为与抽象人性论相对应的概念使用。

十、人性论

通常指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抽象地去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观点或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因为它夸大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作用,用自然规律代替社会规律,把外部自然条件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实质上,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它只是一种外部因素,它对于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决不能取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发展的方向。

1. 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2. “地理环境决定论”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它把自然界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完全归因于自然条件的决定性作用,把社会发展及人的活动单纯地看作是对自然界的适应,把社会发展的动力归因于社会之外的自然界,认为人的体质、心理状态、人口和民族分布、智力的高低、经济的盛衰、国家的强弱、社会的发展,乃至社会问题的多寡和种类、宗教信仰、婚姻家庭形态都受地理环境的控制和支配。这就有失偏颇,没有找到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真正原因,至于脱胎于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豪斯霍弗地缘政治学,进一步鼓吹“优等民族”有权占有“生存空间”和建立“新秩序”,将地理环境决定论发展推到了极致扭曲的高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作用也在逐渐变小。

人地关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永恒命题,也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作为人地关系思想中最受关注的思想之一,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了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本文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现代地理学解读,认为地理环境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础,也是区域差异的原因,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制约或促进作用。对2005年中国省区级人口密度、单位面积上人均GDP和生产性土地资源率进行分析,并与胡焕庸人口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胡焕庸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人均GDP空间分布与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人口分布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进一步分析表明,胡焕庸线不仅展示了中国人口分布差异情况,更在于其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胡焕庸线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待不同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并制定相应发展政策。

生活在这个广袤丰富的地球上,人类无法摆脱与其所处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也从未停止过对二者关系的探索与思考。人地关系问题,是关乎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和哲学思潮的话题,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范畴和核心问题。而在人地关系的讨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即是曾经引起思想家和科学家广泛关注、几经兴衰沉浮的地理环境决定论。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就是人地矛盾不断斗争过程的反映。

远古时期,由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人类基本上处于认识自身所处环境的状态。对于能够亲自感知到的高山、流水、森林、海洋等自然世界,不知道从何而来、如何发展,由此决定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心理。这时人对自然界是一种依附或顺应的关系。科学技术的发展基本上还限于直观、表面地观察和记述自然现象,对自然规律尚无正确认识。天命论就是这种生产力条件下出现的用以解释当时丰富的自然现象的人地关系理论。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有所进步,人类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改造自然。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类通过栽培植物、驯养家畜等主导性的产业活动及青铜器、铁、犁等工具制造及其技术手段的提高,进入大规模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人地关系状态。这时的人地关系思想开始出现了人地之间的互动,甚至是以人改造地为主。或然论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主要的,并且强调了“人之与地,地之与人,是相互影响的;地面上的自然现象和人生现象并非各自孤立,是相互联系的。”

进入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发达的生产力和工业技术,让人们认为几乎没有什么自然条件可以阻挡人们为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需要而去向大自然索取。于是,征服论的人地观盛极一时,认为人类可以征服自然。

不幸的是,工业发展中大规模的资源环境开发产生了明显的极化效应:即在加速人类社会财富积累的同时,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造成日益严重的破坏。人类工业文明不得不面对生物圈的日益恶化和非可再生资源面临耗竭的危机。征服论的观点无法解释这些问题,于是人地关系思想进入到协调论的高度,自然环境的作用开始重新获得重视。可持续发展思想就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集中体现。

地理环境决定论及其地理学内涵

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 determinism)原称地理环境决定论,简称决定论,它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其思想和论述的出现在国内和国外都是比较早的,古希腊历史学之父希罗多德(Herodotus)和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管仲都曾有过相关的论断。但到文艺复兴时期,这一思想才被大肆宣扬,后来人们公认孟德斯鸠(Montesquieu)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自然条件与人的三种关系,其中尤其强调了气候的决定性作用。后来,其他思想家将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思想家从未将自己视为“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的持有者,而是后人对他们的观点加以总结而将他们归于这一行列。若将地理环境决定论进行地理学解读,可以有以下几点推论:

第一,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在地理环境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第二,地理环境的差异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区域差异;

第三,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将产生制约或促进作用。

胡焕庸线的诞生

1935年,34岁的国立中央大学地理系主任胡焕庸在《地理学报》发表了他平生最重要的论文:《中国之人口分布》。

这篇文章的末尾,是一张中国人口分布地图,在地图上画了一条区分人口稀密程度的界线,一头是东北黑龙江的爱辉(今天的黑河),一头是云南的腾冲,这条45度倾斜的直线把中国版图一分为二,线的东南边,国土面积占当时版图的36%,人口占96%,线的西北边,面积占 64%,人口只占 4%,人口密度相差40多倍!

胡焕庸线

这就是著名的中国人口分界线:“爱辉—腾冲”线(解放后称“黑河—腾冲线”),在国际上,命名为“胡焕庸线”。

2009 年,中国地理学会发起“中国地理百年大发现”评选,“胡焕庸线”名列其中,被称为20世纪中国地理最重要发现之一。

胡焕庸线很牛逼

历史上,分界线有很多种,但是像胡焕庸线这样被列为重大发现、被写进教科书的却只有这一条,那么它究竟牛在哪里?

1935年胡焕庸先生用手工画图发现的“爱辉-腾冲线”

首先,胡焕庸线是用“大数据”算出来的。据胡焕庸的学生吴传均院士回忆 :当时中国的总人口估计有4.75 亿,胡焕庸以1个点表示2万人,将2万多个点子落在地图上,再以等值线画出人口密度图。

在没有计算机的年代,用手工画2万多个点,再计算等值连线,耗费的工夫是惊人的。可以说:胡焕庸线是中国地理学家第一次运用“大数据”做出的重大发现。

更牛的是,不管历史如何摔打,胡焕庸线总不倒。八十年来,中国经历了无数变化,版图形状从海棠叶变成了雄鸡,人口从4亿多变成13亿多,经济规模增长了几十倍,国家的区域发展规划和人口移民政策更是不断改变。

1935-2010年的人口密度分界线

基本围绕胡焕庸线波动

1935年,胡焕庸线东侧人口占为96%,到了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的时候,东侧人口占比是94.2%,1990年第四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4.1%,2000年第五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9%,到2010年第六次普查时东侧人口占93.7% ,70多年之间仅仅减少了2.3个百分点。

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其多寡悬殊之持久,有如此者!”。

最牛的是,胡焕庸线不仅是人口密度的分界线,也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在诗人眼里,胡焕庸线是边塞与田园风光的分界线,东边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西边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东边是“杏花春雨江南”,西边是“白马秋风塞上”。

环境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干旱与湿润生态的分界线。从地形和气温看,胡焕庸线的西侧主要是低温高寒地区,东侧地形相对平缓且年均气温较高(东北地区除外)。从降雨量看,胡焕庸线基本与400 毫米年降雨量线重合,这是半干旱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也被视为中国生态环境界线。

农业专家眼里,胡焕庸线是农业与牧业生产区的生态分界线。农业与牧业的边界,玉米分布带的上限,都与胡焕庸线基本重合。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老司机眼里,胡焕庸线是高速公路网和收费站的分界线。

在买房人眼里,胡焕庸线更是两个世界的分界线 :中国所有的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包括西部地区的大城市成都、重庆、西安、昆明集中都在胡焕庸线的东边,甚至所有住房均价万元以上的城市、绝大多数实施限购的城市,也都在东侧;而西侧的大城市仅有兰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几个。

总之,不管你喜不喜欢,胡焕庸线就在那里,摔不倒、打不破。

胡焕庸线两侧为何差异大?

胡焕庸线两侧这么大的差异,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其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最大,尤其是气候。

根据中科院王铮、吴静等学者的进一步研究,胡焕庸线是历史气候变化的产物,在气候相对温暖湿润的汉唐时期,尚未出现胡焕庸线。大约在南宋末年,即公元1230年到1260年期间,中国大陆气候发生突变,气温逐步下降,降水明显减少,这与世界公认的中世纪温暖期结束时间一致。

从那时起,各种旱涝灾害的分布走向与胡焕庸线日趋吻合,最终锁定两侧的生态环境和人口分布格局。

当然,胡焕庸线的形成与人为因素也有一定关系。历史上的战乱如安史之乱、靖康之变等使得古代的人口从北方向东南地区迁移,对胡焕庸线两侧的人口分布也产生一定影响。

突破“胡焕庸线”是一个科学问题

几十年来,为了改变东西部人口分布的差距,改变胡焕庸线,有很多“人定胜天”的设想和努力。

例如开放“全面二孩”的政策。2015年10月底,国家全面放开了二孩政策,但对于西侧地区,全面二孩只对城市有一定影响,对农村影响不大,而对于东侧则是城市、乡村全方位的影响。因此东侧地区生育率回升可能更明显,总的趋势可能是东侧地区人口比例进一步增加,西侧地区人口比例可能减少。

在气候变化方面,全球变暖对两侧地区都有压力。全球变暖是当前面临的首要气候问题,胡焕庸线东侧地区可能面临海平面上升、降水量波动加剧等问题,但西侧地区同样面临压力,全球变暖导致西侧地区降水量增加,蒸发量也随之增加,缺水干旱并不能显著改善,而且季节性和年际变化可能会更大,资源环境将面临更大压力。

在经济动力方面,聚集第三产业和中心城市的东侧地区更能吸引人口流向。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动力日益转向第三产业,但是这些产业大都集中在胡焕庸线东侧地区。短期内,即使西侧地区大力发展三产和中心城市,也主要是吸引西侧农村人口向本地区的城市集聚,人口的分布大势不会发生大的改变,很难出现东侧人口向西侧大量转移的现象。

总之,如何突破“胡焕庸线”,是一个科学问题。

胡焕庸线的地理学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人口分布的最大特点就是地区间人口分布的不平衡。可以说早在2、3千年前的先秦时代,就有人注意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这个特点。但是,直到1935年胡焕庸教授发表的题为《中国人口之分布》的论文中,才第一次明确地以定量分析的结果指出中国人口分布的这一特点。胡焕庸教授根据当时创制的1933年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密度图,提出了著名的黑龙江爱辉—云南腾冲人口地理分界线(也称为“胡焕庸线”)。胡焕庸教授在文中指出:“自黑龙江之爱辉,向西南作一直线,至云南之腾冲为止,分全国为东南与西北两部:则此东南部之面积,计4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之36%;西北部之面积,计70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之64%。惟人口之分布,则东南部计4.4亿,约占总人口之96%;西北部之人口,仅1800万,约占全国总人口之4%。”[5]胡焕庸教授首次提出的爱辉(黑河)—腾冲直线,明确地显示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

根据表1中各省区人口密度情况,按照人口密度>700,300~700,150~300,70~150和<70将全国省级行政区分为5级,如图1所示,可以明显看出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平衡状况。

图1 中国省级行政区2005年人口空间分布

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实践验证,虽然我国人口分布有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但胡焕庸先生提出的人口分界线依然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基线。在解释东西人口分布差异时,胡焕庸先生曾提出三个原因:自然环境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和社会历史条件不同。很明显,在这三个因素中,第一个因素的作用最大,经济发展水平也要受制于自然环境,是我国自然环境条件东优西劣的地域结构决定了经济发展水平的东西差异,而社会历史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更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基础。另根据影响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环境因素和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定量分析,也表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起决定性的作用,二者对人口分布的贡献度大致为80对20。

这条人口分界线与中国版图的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的吻合,也说明这条分界线不但是中国人口分布差异的分界线,更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分界线,也是重要的人文地理差异分界线。已经有学者发现,胡焕庸线在中国干旱与湿润区的分界线、高原与平原的分界线、城市群、交通网疏密的分界线,甚至工业基地分布疏密、现代化地域差异都有很高的相似性。[9]气候区划分、地形地貌划分是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所在,也是形成城市、交通、经济和现代化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胡焕庸线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人口分布差异,更重要的是,这条线揭示了中国资源环境基础的区域差异特征,这也是其长久以来依然能够被实践验证的真正原因(见图2、表2)。

图2 中国省级行政区2005年人均GDP空间分布

在自然环境因素中,土地资源要素的影响最大。由于土地资源量中,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对人口及地区生产总值有主要的贡献,在这里将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数量的总和定义为生产性土地资源量,将生产性土地资源量与总面积的商定义为生产性土地资源率。

从表3和图3可以看出中国省级行政区2005年生产性土地资源率具有如下的分布规律:整体来看,东部地区生产性土地资源较西部丰富,其中东北地区及东南沿海以及川陕地区最为丰富。其中耕地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平原等地,以及北方地区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黄土高原,西北的部分地区。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北京—洛阳—杭州一线以东的黄淮海平原地区及沪宁杭地区,其次为东北平原、江汉平原、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汾渭谷地、黄河河套平原及东南沿海平坦地区等地。

通过与中国省级行政区2005年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情况(图1)及中国省级行政区2005年人均GDP空间分布情况(见图2)进行比较,可以看出:生产性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情况与区域人口分布及人均GDP空间分布情况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这也反映了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生产性土地资源丰富的地区,人口集聚度更高,且经济发展水平高于生产性土地资源条件差的地区。“胡焕庸”线以东地区,生产性土地资源要素对人口分布及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大于地形起伏度,即生产性土地资源的优势会更大程度地影响该地区的人口集聚度及经济发展水平。

图3 中国省级行政区2005年生产性土地资源率空间分布

这就是中国人口分布的分界线,也称作“胡焕庸线”。

该线从黑龙江黑河到云南腾冲,将中国分割成两部分。线两侧的面积比为57%:43%,两侧的人口比却是5.8%:94.2%,两端GDP比例为4.3%:95.7%,都很悬殊。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夜晚灯光图也显示,夜晚的中国在“黑河-腾冲线”东南部更亮。

“胡焕庸线”也和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古代农耕和游牧民族分界线,就连“八纵八横”高铁网、物流运输密度、春运迁徙路线,甚至QQ同时在线人数,都有意无意的和这条线基本重合。

读懂了这条线,似乎也就读懂了背后的中国。这条线也成为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甚至投资人和企业家们最关注的人文地理分割线。

其实这类地理分割线是人口、经济分布不均匀的线,也是划分繁华与寂辽的线。从这个意义上说,所有的国家都被这条线“分裂”成两块。

全球其他主要国家,有没有自己的“胡焕庸线”?他们的地理分割线背后有什么秘密?

先看看大洋彼岸的美国。同样是NASA的夜晚灯光图,美国是这样。

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布,与NASA灯光图对比,就能发现美国的“胡焕庸线”。美国的人口密度分割线是一个不规则的U型线。

算上阿拉斯加、夏威夷及其它的一些海外领地,U型线内外的面积大约为50%对50%,人口比例为14%:86%,GDP比例约为11%:89%。虽然比例没有中国的悬殊,但仍然有地域分布不均的情况。

美国U型线也和“胡焕庸线”类似,与美国的地形、降雨量分割线基本吻合。美国人口主要分布在东、西海岸、五大湖沿岸、密西西比平原和南部德州、佛州,避开了中西部地势较高的落基山脉和科迪勒拉山脉。

自然地理分割线影响了美国人的定居和迁徙。下图是基于通勤人士路线和频率作出的美国主要大都市圈分布图,U型线内外大都市的比例为15%:85%。

美国大都市通勤线束图(来源:journals.plos.org)

通过U型线,我们也能大概找出美国经济较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新英格兰”地区,南部德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西部华盛顿州到加州沿岸,还有五大湖区。

再看看欧洲第一强国——德国。他们是否存在较明显的地理分割线?

与中美不同,德国的“胡焕庸线”更多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二战战败后的德国,被“冷战”东西方阵营分区占领,形成东德和西德。而处于东德全境之内的柏林,也被分为东柏林和西柏林(下图右侧),分属东、西德领土。

当年东、西德的分界线,也为今日德国的人文地理分界线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当年分割东、西柏林的柏林墙,今天对柏林的影响仍存在。

两德统一25周年之际,德国《时代周报》发表文章《被分割的国家》,充分反映了德国当前的地理分割线和“前东、西德”如今的现实差异。

下图是柏林夜晚灯光图,参照上图中东西柏林的分界线,可以看到西柏林目前的繁华程度仍然高于东柏林。

再看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千欧元)。整体上,前西德地区的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前东德,收入分界线几乎和前东西德的分界线完全吻合。

在农业方面(用农场面积表示,单位:公顷),可以看到前东德地区农业占比明显高于西德,也表明西德的工业化和服务业更发达。

还有个有趣的指标:每万人的房车拥有数。下图显示,前东德地区除了柏林周边,整体的房车拥有数都低于西德。要知道,热衷度假的欧洲人认为房车旅行是度假的重要方式之一,他们爱把车开到公园、营地里,在房车里住上几天。

“冷战”过去了26年,两德统一也已28年,但前东德地区除了柏林、莱比锡、德累斯顿等少数城市,其他地区仍和西德的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前西德与东德的面积比例为7:3,而GDP比例为8.75:1.25。两地巨大的经济悬殊,使大部分的外国投资仍偏向选择西德地区。

还有一些高纬度国家的人口、城市分布与温度息息相关。

加拿大由于北方太冷,其超过90%的加拿大人口居住在距离美国边境250公里以内的南部地区,因此加国的“胡焕庸线”也大致位于此线附近。

加拿大人口密度分布(来源:www.pinterest.com)

上图右上角的温莎-魁北克走廊,是加拿大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包括最大城市多伦多、首都渥太华、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这里也与美国很近、地处五大湖区,与美国的人口分布情况类似。

同样,加拿大绝大多数的经济活动也产生在南部与美国接壤的地区。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都是移民和投资者热衷的城市。

另一个怕冷而全国人民都爱住南部的国家,就是北极熊俄罗斯了。

俄罗斯的“胡焕庸线”是一条近似斜线,基本分割了俄罗斯的欧、亚地区和南部地区。俄罗斯欧洲部分人口,就占了全国的75%。

也因此,俄罗斯的大城市如莫斯科、圣彼得堡、叶卡捷琳堡、新西伯利亚等,都位于该线的左下方。而线的右边,广袤的西伯利亚只零星的出现几个人口较密集的聚集地。

再来看看海外投资第二大热门国家——澳大利亚。

澳洲地广人稀,其“胡焕庸线”可以大致用一条分割东西部的直线来表示。澳洲大部分人口位于直线以东,主要集中在东南部沿海的悉尼、墨尔本、布里斯班等城市。线的西部只有零星的城市。

澳大利亚人口密度(来源:www.researchgate.net)

了解过澳洲自然环境的人,自然知道这与澳洲地形有关。澳洲超过70%的领土是沙漠,而真正适宜居住的领土约为20%。这样看来,澳洲的人地分布,似乎比中国更不均匀。

澳大利亚沙漠分布(来源:www.ikonet.com)

日本的“胡焕庸线”,则是一个倾斜的矩形。矩形内的关东平原(东京)、浓尾平原(名古屋)、近畿平原(大阪、京都、神户)、濑户内海沿岸和九州岛的福冈,是日本人口最密集的区域。

本州岛的三大平原、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避开了日本的主要火山地带,形成众多地势平缓的海港城市。而这一矩形分割线内的GDP占日本总GDP约八成。

矩形内的东京、名古屋、大阪也就成为经济最发达的大城市和外国人投资最热衷的城市。而举行以外的地区人口外流现象严重,几乎都向东京都、大阪京都神户、福冈等地流入。

日本地形图(来源:www.tcgs.tc.edu.tw)

再看看法国的人口分割线。

法国是典型的一城独大(首都)型,类似的还有西班牙。大巴黎都会区(下图圈内)的人口就占全法国人口的20%,GDP占全法国近40%。

难怪在法国小说中,大家经常看到“巴黎人”和“外省人”的区别了。

法国人口密度(来源:法国统计局)

最后看全球的人口分布。

世界的“胡焕庸线”可以较简单粗暴的概括为“深V地带”,该地带内的西欧、印度、中国是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方。当然,还有美国、埃及北部、西非、巴西东南岸、东南亚爪哇等人口聚集地。

世界人口密度(来源:www.cartograf.fr)

最后一张图,我们不划分割线,大家感受一下全球人口规模和密度最大的都市圈,主要包括:

亚洲: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新德里、孟买、加尔各答、曼谷 欧洲:伦敦、巴黎 北美:纽约、洛杉矶、芝加哥 南美: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布宜诺斯艾利斯……

世界人口密度及大都市圈分布(来源:www.cartograf.fr)

整体来看,全球人口分布情况可以参照一百多年前,麦金德提出的“世界岛”理论,他也是陆权说的提出者。他的理论是地缘政治学的核心学说。

麦金德认为,亚欧(有时算上非洲)大陆实际是完整的大陆,其人口占全球人口的75%,自然资源占地球的50%。谁控制了东欧-中亚广袤的中心地带,就控制了这个“世界岛”,随之也就控制了世界。

除此之外,美洲大陆(南北美)、大洋洲仅为次中心和次大陆,其重要性无法与“世界岛”相比。

世界各国的地理分界线始于自然地理分割线,主要包括地形、降水量、温度分割线。这一点,中国、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均有这种特征。

自然地理分割线会影响人类的迁徙,人口密度分布基本也与自然地理分割线吻合,从而进一步形成人文分割线。这也就产生了经济活动、都市圈、通勤等一切人类活动。各国的人口分布情况也显示,人口在地域上的分配不均是正常现象。

人口聚集的地方,就产生了财富。整体来看,人口聚集地形成的大城市,都是该国经济发达地区,如日本的东京、大阪,美国的纽约、洛杉矶、芝加哥,欧洲的伦敦、巴黎等。

人口的迁入对于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了解人口分布情况至关重要。也正因为此,东亚、东南亚、西欧、北美也成了投资者们最热衷的目的地。

其中,西欧和北美经济发达、制度成熟,而东亚和东南亚新兴国家众多、经济发展快,都是值得大家关注的投资地点。

对全球和主要国家的人口分布有了整体概念,便能了解哪里经济更活跃、有活力。

人多了,对于住房的需求会增加;人多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就会水涨船高。

总之,人多的地方更容易产生财富。

地理环境决定论的再思考

胡焕庸线的存在及其合理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在国家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指出的是,地理环境,尤其是其资源组合状态,通过人类活动及其积累作用最终表现为人文地理活动的差异。

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由于这一理论思想是后人根据各个时期思想家的论著归纳出来的,加之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地理环境决定论曾经或者仍然难以被人们所接受,但是其所揭示的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确实无法否认。若以今天的地理学观点来解读,按照本文的理解,地理环境决定论与当下学术界、政治界所公认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并不矛盾。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质,是通过改变人类行为,来适应我们所生存的环境,从而达到人地关系的协调。自然,在这个适应和改变的过程中,只有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来适应地,而无法让地来主动适应人。这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地理环境在人地关系中的基础作用,人地关系的产生、发展、协调都必须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地理环境的差异,是区域差异的形成原因。我国东部地区由于降水丰沛、日照充足,且多为江河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区,水土组合条件好,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利用这种良好的生存环境生息繁衍,进而进行财富积累,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市体系和先进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其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更使其成为整个国家财富积累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心成为必然。而西部广大地区多为荒漠、高原等极端自然条件地区,且缺水少地的状况也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加之广大的内陆地区对外联系也很困难,所以长期以来一直无法达到东部地区的发展速度和效果。这给我们的启示就在于,对待不同的地区,必须因地制宜,按照其地理环境特征来确定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切忌邯郸学步、好高骛远。

地理环境是一个综合的指标。在对一个地区或者国家进行地理环境评价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不能因为其良好的交通或某种资源的丰富就确定其地理环境条件的优劣,而是应该关注其资源环境组合特征,雄厚的资源环境基础及其合理组合,才是地区或国家发展的真正有利条件。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应该继续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使良好的资源环境基础发挥出更大的能量,地理环境较差的地区也能最大限度地扬长避短得到发展。这在一个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交通大发展的时代,通过“地理环境要素”的贸易一定是可以实现的。

更多优质地理产品推荐

关键词搜你需要的热门文章

一心只专注做地理的公众号

写在最后:

期待同学们在下方留言打卡

打开网易新闻,阅读体验更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