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酷的棱镜分光实验 白光是复色光,里面含有多种不同频率的光,也就是不同颜色的光,称为单色光。 不同频率的光,在同种介质中的折射率不同,这使得以相同入射角入射的复色光折射后,折射角各不相同,显示出不同颜色的光,这种现象就是色散。 若只经过一次折射,不同的折射角之间相差不大,因此看不出明显的色散。但若让白光入射到三棱镜上,会连续经历两次折射,则出射的光就会被明显的散开为不同颜色的光,投射到屏幕上就形成彩色的条纹,也就是光谱。 若将得到的彩色光束射向另一个三棱镜,使之再次经历两次折射,调整合适的入射角,出射的光又重新组合为白光。 【物理实验】“天宫课堂” 实验详解:水球里为什么有一正一反两个像?2021年12月9日15点40分,“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启。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变身“太空教师”在中国空间站精彩开讲,并面向全球直播。 这次授课中,三位太空老师带来了5个物理实验,王大师印象最深刻的是“水球透镜”实验。 水透镜实验,很多人对其并不陌生,早在8年前的 神舟十号上,王亚平就做过。这张图非常出名,曾经频繁的被用于初中物理考试题素材,是第一次太空授课的代表作。 而本次“天宫课堂”,王亚平对实验做了一个小小的升级,通过透镜看到的竟然是一正一反两个像,这是为什么呢? 原理解释 首先,咱们要来一起复习一下初中物理知识“透镜成像规律”。 如图所示,凸透镜由于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当物体位于焦点之外时,光线通过时会有交叉,并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而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物体透过凹透镜成像的情况只有一种——“正立缩小的像”。 备注:凸透镜成像有5种可能性,在这里只强调了一种。 根据以上的知识,以及王亚平老师实验中的成像特点,咱们来推理一下。 加气泡之前的水球就是一个凸透镜,这个很好理解。 加气泡之后的水球,中间部分成像“正立缩小”,这是凹透镜的特征,其他部分仍然是“倒立缩小”的像,这个是凸透镜特征。 WAHT? 同一个水球,即使凸透镜又是凹透镜? 这就不好理解了。请看图解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这个实验中的水球并不规整,而是一个椭球。中央加气泡之后,中间部分单独切出来看,实际上是两个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所以中间部分就可以成像“正立缩小”。 还需要补充一点的是,其他部分的凸透镜虽然没有原来完整,但对光线仍然有会聚作用,依然能够成像,只不过透过的光线变少了而已。 太空浮力消失实验 在很多科幻电影中都曾出现过这样的镜头:一旦重力消失,浮力也就没了,人们在游泳的时候都会变得更艰难。太空老师王亚平所开展的浮力消失实验,展现的就是这一现象。 这项实验所展现的是浮力和重力伴生的现象。浮力来源于重力引起的液体在不同深度的压强差。当重力消失时,液体内部压强相同,浮力也就消失了。 不过地球表面难以让浮力消失,这个试验很难直观地展示出来。在空间站的微重力条件下,浮力和重力之间的伴生关系就可以非常清楚地显现。 太空水球光学实验 航天员叶光富所展示的太空水球光学实验,则同时展现了三个物理原理。 当航天员往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在太空中浮力已经消失了,所以气泡不会向上飘,而是老老实实待在水球中,水球因此被气泡变为了两部分,中间是空气,气泡周围是水。 这个时候整个水球就变成了两个透镜,外圈成为了一个凸透镜,所以呈现出一个倒立的像,内圈相当于变成了两个凹透镜的组合,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正立的像。 因此可以在水球中同时看到一正一倒的两个像。 这项实验其实体现了三个物理现象,首先就是在失重环境下,水滴会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收缩成一个接近完美球体的水球,而在地面上,因为受重力影响,水滴呈现为水滴形,几乎不可能获得一个完美的水球。 其次,就是这个水球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凸透镜,如果你站在这个凸透镜的两倍焦距以外,就看到的就是一个倒立的实像。 最后,就是在水球中打入一个气泡,因为太空中浮力消失,这个气泡不会飘出来,它就老老实实的待在里边。 这个实验在地面上其实可以通过玻璃去模拟,但是肯定没有水球呈现的效果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