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的历史简介

 木一过 2022-04-05

清朝(1616—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传十二帝,享国二百九十六年。

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努尔哈赤建国称汗,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史称清朝,清代;也称呼大清国、清国,因为统治者是满族也有满清这一称呼。

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驻守山海关的明朝将领吴三桂降清,摄政王多尔衮率领清军入关,大败大顺军于一片石;同年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辛亥革命后以及民国期间对其称呼多为前清。

图片

一片石之战后,清军趁势入关,政治上推行首崇满洲、圈地投充、剃发易服、迁海令、文字狱等等,军事上打击农民军和南明诸政权并大规模屠城,逐步掌握全国。后经康雍乾三朝发展至鼎盛,这一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奠定了近现代中国的领土主权,同时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思想禁锢、科技停滞等因素逐步落后于西方。

1840年,爆发了中英鸦片战争,自此之后多遭列强入侵,主权和领土严重丧失。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开始了近代化的探索,地主阶级进行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推动戊戌变法,因慈禧干涉导致变法失败。

清政府于1895年与日本签定《马关条约》,割让台湾和澎湖,失去藩属国朝鲜。洋务派李鸿章建立的北洋舰队全面瓦解,也宣告自强运动最终失败。随后,由光绪帝与梁启超和康有为领导发动的政治改革运动,戊戌变法又因为慈禧太后和保守派的反对,而软禁了光绪帝,变法因此失败,因为只有103天,因此又称为“百日维新”。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1901年清朝同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清朝于八国联军后国势大坠,知识分子莫不提出各种方法拯救中国,主要分成立宪派与革命派两种改革路线。1901年立宪派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立宪运动,梁启超发表《立宪法议》,希望让光绪帝成为立宪君主。而慈禧太后为挽清朝衰落危局,有意效仿欧日的改革而推行清末新政。新政主要推行君主立宪、建立清朝新军、废除科举、整顿财政等一系列改革。而革命派对清廷的改革失望,他们主张推翻清朝,建立共和。

1894年孙文于夏威夷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904年黄兴于长沙成立的华兴会、1904年蔡元培于上海成立光复会,此外还有其他革命团体。1905年孙文在日本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成立中国同盟会,并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纲领。革命派联合旧有反清势力如三合会、洪门等,在华南地区发起十次起事,并将势力渗入华中、华南的清朝新军。

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在华利益侵略中国,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统治瓦解,1912年2月12日,清帝被迫退位,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

根据《清室优待条件》,清皇室成员得以继续住在紫禁城中,宫廷内尊号、待遇、年号保持不变,保留太监、侍卫、宫女,保留内务府、宗人府、慎刑司等机构,依然称孤道寡,封官赐谥,保持帝王气派,与民国政府分庭抗礼,俨然国中之国,史称“逊清小朝廷”。

1917年张勋组织辫子军,于北京拥护宣统帝溥仪,复辟清朝(史称张勋复辟),但只持续12天而终。

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紫禁城,皇帝尊号被正式废除,依旧被部分满清遗老旧臣尊为皇帝,在北平什刹海、天津张园、静园等居住地内依然继续维持着的一个微型小朝廷,史称“后逊清小朝廷”。

日本于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1932年扶持溥仪建立满洲国,其最终随著1945年苏联的八月风暴行动而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