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溪真“无城”!考古专家在鄞江找了四年,十多平方公里地下多是沙层|唐代|三江口|考古|鄞江镇|王结华...

 我梦游天涯 2022-04-05
号称“四明首镇”的鄞江,曾被许多人认为是宁波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站:唐代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在今宁波城区鼓楼一带修筑明州子城前的400多年间,这里相继作过句章、鄞州、鄮县和明州的治所。
这一观点,日益受到越来越多研究者的强烈质疑,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院长王结华研究员就是其中之一。近日,他在刊发于全国核心期刊《东南文化》(2021年第4期)的《关于宁波古代城市发展中的“小溪”问题》一文中,不仅从文献角度,更以自己领衔主持的国家科研课题——宁波地区古代城址考古成果,对这一说法予以了否定。
2015年光溪考古范围。
“考古结果表明,鄞江镇区及其周边地下多是沙土。”王结华告诉甬派记者,经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2011年至2015年间,他曾主持对鄞江镇一带实施了长达四年的考古调查、勘探、(试)发掘和航空遥感、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合计调查勘探面积达1360万平方米、(试)发掘面积达1120平方米,基本覆盖了鄞江镇区及其周边区域。
王结华介绍,当时他们多学科研究团队根据部分方志的记载,对包括古城畈、高尚宅、悬慈村和凤凰山周边等重点区块在内的十多平方公里土地进行了详尽的考古调查、勘探和必要的试掘、发掘。
“若小溪(鄞江)一带历史上真的作过那么多州、县治所,而且延续时间那么久,那么地下遗存一定会相当丰富。”王结华告诉甬派记者。
然而,结果令人失望。
鄞江镇古城畈地块发现的宋元时期石砌堤岸(局部)。
调查与勘探情况显示,鄞江镇周边山地虽有唐代以前的墓葬发现,但数量并不丰富,规格也相对较低。
试掘与发掘情况显示,在高尚宅、悬磁村地块及凤凰山周边,不仅没有任何城址迹象发现,甚至连宋元时期的文化堆积都十分罕见,这里堆积着的,多是冲积或淤积形成的沙层;
在被认为最有可能的古城畈地块,虽然作了全面的勘探和发掘,但发现的也主要是宋元时期的水利遗存及其相关遗迹,缺乏单纯的唐代及其以前的文化堆积。
“这与部分方志记载这里曾经作过数百年州、县治所的地位完全不相匹配。”王结华表示,“这一考古结果,基本排除了历史上这里曾经建有县级以上治所的可能。”
鄞江发现的宋元时期水利遗址。
排除了小溪曾经作过州、县治所,新的问题随之产生——
东晋隆安四年至五年间(公元400-401年),句章县城被孙恩农民军多次围攻而残破,无奈之下的守将刘裕将县城从余姚江畔的城山渡(今江北区慈城镇王家坝村一带)迁走,如果不是迁往小溪,那么迁到了哪里?换言之,东晋以后的句章县治到底在哪里?
隋代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由句章、鄞、鄮、余姚四县合并而立的句章,唐代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句章而立的鄞州,唐代武德八年(公元625年)再改鄞州而立的鄮县,唐代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于鄮县设立的明州及其附廓鄮县(附廓意即明州、鄮县同城),这些州、县的治所如果不是在小溪,那么会在哪里?
三江口夜景。
“就在如今的三江口一带!”王结华的回答斩钉截铁。
因为,除了有早期文献支持,更有多年考古成果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与'小溪’之地相反,今宁波城区三江口一带,历年来有着不少唐代以前的遗存发现。”王结华表示,三江口一带并不像很多人曾经认为的那样,在唐代以前不过是一片芦苇丛生的滩涂之地,“相反,这里早已人烟稠密,甚至堪称繁华”。
王结华特意制作了一张表格和一张分布示意图,对新中国成立后三江口一带发现的唐代以前遗存情况作了统计和标示。
城区三江口一带发现的唐代以前遗存分布示意图。
从1955年至1956年宁波首次开展考古发掘,至2019年在城区西门口东北侧地块进行考古发掘,60多年间12次城区考古发掘都表明——
远在战国时期,今宁波城区周边高地已有不少人类居住活动;
两汉至六朝时期,三江口一带人烟已较密集,或已形成一定规模的聚落,特别是较多建筑构件包括云纹、人面纹瓦当等高规格建筑构件的出土,强烈显示出当年这里可能存在过较高等级的建筑。
比如,新中国成立后宁波考古的发端之作——1955年至1956年在市区祖关山、老龙湾、钟家埭、青林渡等地的考古发掘,就清理出战国至唐代的墓葬127座,其中汉六朝时期墓葬73座。
再如,唐代长庆元年择址在今鼓楼一带建设的明州子城内,同样也有汉六朝时期的文化地层和遗物发现,而且发现还不止一次。
“结合考古发现和史料解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修筑明州子城之前,三江口一带已经比较繁华,东晋隆安年间因战争破坏的句章县治极有可能迁移于此。”王结华认为,这又为隋代句章合治和唐代鄞州治、鄮县治、明州治及其附廓鄮县治的相继设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除了考古发现,对宋元方志的深入梳理,也佐证了这一点。
《宝庆四明志》对开元寺的记载。
“唐代长庆元年修筑明州子城之前的三江口一带,早已是祠庙林立、寺观如云,同样反映出当时此地的繁盛。”王结华介绍,其中有案可查的,即有僧伽塔(公元695-697年)、灵应庙(公元699年)、开元宫(公元738年)、开元寺(公元740年)、太平兴庆寺(公元740年)、天庆观(公元743年)、纯孝庙(公元777年)、吴刺史庙(公元766-779年)、至圣文宣王庙(公元814年)等9处,“从创建时间上看,这些宗教建筑在开元二十六年前后的出现,特别是在开元二十六年之后的集中涌现,可谓明州初治于此的又一有力佐证。”
编辑:沈莉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