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透过国画,看古人如何防疫保健|苍术|甘草|桔梗|细辛|川芎

 xchtg 2022-04-05

看我们老祖宗如何防治瘟疫!


疫毒有传染性,往往会导致大范围的流行。中国古人没有现代医学知识,他们没有消毒水,没有高大上的设备,没有防护服,甚至没有口罩。那么,古人是如何防疫的呢?

以下总结古人预防疫毒的几种方法,供大家参考借鉴。


隔离

“隔离”,是古人很早就意识到的一个预防疫病办法。

比如,《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中,两千多年前的秦国便有将麻风病人集中迁移到“疠所”居住的规定。在汉代政府就要求做好隔离工作,以预防人与人的传播。

《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记载:“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又如,《晋书·王彪之传》亦记载:“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说明晋代对传染性疾病的隔离要求更加严厉,只要有病人接触者,均需采取隔离措施。到了南北朝时期,“隔离防疫”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


养正

《内经》明确地讲:“……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告诫人们“冬不藏精,春必病温”,“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并要求“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以达到“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目的。


艾灸

比如,唐代大医孙思邈提出:“凡人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两三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这是用灸法来预防瘟疫感染。

《扁鹊心书》里讲道:“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强调,艾灸能保命,不但可用于治疗,亦可用于预防。


药囊

古人认为,疫毒是一种偏性极重的邪气。可用药物的偏性来克制疫毒的偏性。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佩戴香囊,虽是一种民俗,但也是一种预防瘟疫的方法。


药浴

《内经》提出:“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又如,清代刘松峰在《松峰说疫》一书中记载:“于谷雨以后,用川芎、苍术、白芷、零陵香各等分,煎水沐浴三次,以泄其汗,汗出臭者无病”。


粉身

身上抹粉,也能预防温疫邪毒。

晋代大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赤散方,以“牡丹五分,皂荚五分(炙之),细辛、干姜、附子各三分,肉桂二分,珍珠四分,踯躅四分,捣,筛为散。初觉头强邑邑,便以少许纳鼻中,吸之取吐,温酒服方寸匕,覆眠得汗,即瘥。晨夜行,及视病,亦宜少许以纳粉,粉身佳。牛马疫,以一匕着舌下,溺灌,日三四度,甚妙也。”该方以各种祛邪辟秽的药物组成,既可纳鼻中吸之取吐,亦可外粉周身以御时行邪气,甚至还可以用于治疗牛马疫病。一方而兼多用。

服散

古人也有预防方。比如,晋代大医葛洪《肘后备急方》就记载了一个度瘴散,“辟山瘴恶气。若有黑雾郁勃及西南温风,皆为疫疠之候方。麻黄,椒各五分,乌头三分,细辛、术、防风、桔梗、桂、干姜各一分,捣,筛,平旦酒服一盏匕。辟毒诸恶气,冒雾行,尤宜服之。”此方中乌头辛热有毒,切记不可滥用。


烧烟

用中药烧烟给空气消毒,这样可以干扰病毒,祛毒祛疫,调和环境,使人不病。

明代大医李时珍谓:“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苍术同猪蹄甲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弭灾疹。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清代的《验方新编》有空气消毒方,以“苍术末、红枣,共捣为丸如弹子大,不时烧之,可免时疫不染。”古人重视用苍术烧烟避秽。

《太病院秘藏膏丹丸散方剂》的“避瘟丹”,由乳香、降香、苍术、细辛、川芎、甘草、枣组成,谓:“此药烧之能令瘟疫不染,空房内烧之可避秽气。”


消毒

古人的消毒,一般是针对病人用过的所有衣物。大多用蒸煮的方法,进行高温灭菌。

清代贾山亭《仙方合集·辟瘟诸方》说:“天行时疫传染,凡患疫之家,将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

由此可知,古人所采用的预防疫毒的方法多种多样。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