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被小说骗了,诸葛亮根本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墨子连山 2022-04-05

说道“隆中对”,很多人很不以为然,认为这种嘴炮自己也行,这些人应该是“话语权”这个东西有误解,他们以为只要能说话,只要说得足够多、足够大声就有了话语权,可事实是这样吗?恰恰相反,你的话语权跟你说什么根本没有关系,只取决于听的人是否愿意相信你。教员说一句“美帝国主义是纸老虎”我们就相信他是纸老虎,网上“键政”那么多,个个比美国总统还了解美国的问题,就算他们说得对,那又怎么样呢?大家无非就是听个乐,谁会把他当真呢?

隆中对这种东西,当时绝不只有诸葛亮说过,魏晋流行清谈,什么叫清谈?就是一群读书人无所事事,聚在一块聊,聊什么呢?当然是什么“没用”聊什么,最没用的是“谈玄”,其次没用的就是谈国家大事,因为这些东西都是既不可证实又不可证伪的,一群人叽叽喳喳聊上一天最后可能都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但是气氛却是友好融洽的,毕竟怎么说怎么有理,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争论,这一聊就可以打发一天的无聊时光。这个氛围就跟今天的“键政”是一样的,大家其实都没有足够信息做什么判断,只不过找一个热点时事当标题,然后架空了写点爽文而已。

你说刘备回去听这些“政家”的吗?如果政有用,以中国政家的数量,不早就称霸世界了?人家刘备是要实打实匡扶汉室的,虽然一直没有什么好机会,但是能在军阀割据中打成一面旗帜的人肯定不傻,对不对?那他为什么就偏偏相信诸葛亮的话呢?他首先相信的是诸葛亮这个人,一是相信这个人的人品,二是相信这个人的能力,有了这两点做基础,他才能相信人家说的话。为什么他相信诸葛亮的人品和能力?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徐庶是诸葛亮的朋友,他的水平刘备是知道的,他向刘备极力推荐诸葛亮,刘备为什么不信?司马徽是荆州大名士,刘备求见人家让人家推荐人才,人家也向他推荐诸葛亮,你说你要是刘备你信不信?然后就是三顾茅庐,这已经成了所有读书人的童话故事了,为什么诸葛亮的声望那么高?因为他就是读书人的偶像,哪个读书人不想被明主三顾茅庐?诸葛亮这个时候的“向上管理”做得非常到位,不是说他耍心眼拿捏人,而是因为这种欲扬先抑是十分有必要的。想做大事,你的前面一定无迹可寻,如果右路为什么轮到你呢,人家早就去做了不是?所以成大事者一定是“因为相信所以看到”,而不能是反过来,“只有看到才会相信”。

诸葛亮这么吊着刘备让他愿者上钩,底气来自哪里呢?就来自于他把问题看透了,进可攻退可守。如果刘备不相信他,那么匡扶汉室铁定没戏,他也就没必要出山了,这条鱼不是他想要的,跑了也就跑了,当他不存在就好了,自己又没什么损失;只有刘备彻底相信他,匡扶汉室才有可能,也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他才值得出山,三顾茅庐既是他对刘备决心的试探,也是他为自己三分天下大战略打下的基础。你想想,如果你是刘备被人家吊了三次胃口才终于见上一面,然后你问人家天下大计,人家给你分析得头头是道,你会不相信?当然了,对于刘备来说相信诸葛亮亏吗?不亏呀,他总归是需要有个战略的,所谓战略就是一个方向,道路千万条,不知道方向地乱走就只能原地打转,而有了方向就算你走的再慢也总归是可以走出去,对于刘备来说方向是什么还在其次,而首要的是要有方向,不但要有方向,而且还要有坚定的方向。怎么才能坚定?这不,诸葛亮就帮你坚定了一个方向,所以两个人一拍即合。

《晋书》里司马懿评价诸葛亮“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该怎么解释?

这句话其实对诸葛亮并没有什么贬义,反而说出了诸葛亮的无奈,当时最了解诸葛亮的恐怕就是司马懿了。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志大而不见机”就是说诸葛亮北伐胃口太大了,当时蜀汉才有不到100万人口,仅有巴蜀汉中,而汉中又被打得残破不堪,人被迁走田园荒芜被曹操认为是“鸡肋”,而曹魏人口超过400万,坐拥十几个中原大洲,诸葛亮想在如此资源劣势下北伐成功其实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抓机会出奇兵,而这恰恰是诸葛亮不擅长的;“多谋而少诀”是说诸葛亮“输不起”,因为处于劣势地位而且本地帮与外来帮的政治斗争又比较激烈,所以诸葛亮必须小心翼翼,稍有差池就可能导致蜀汉的崩盘,所以他不得不多谋划少决策,决策越多也就越容易产生失误,而失误的代价是他所承受不起的;“好兵而无权”这个权应该不是权力的权,以诸葛亮当时的地位说他没有权力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这个权应该是权衡的权,意思是说诸葛亮“没得选”,蜀汉丢了荆州之后就那么点地方,巴蜀这种封闭的地理环境就导致了当地人习惯了偏安一隅,而蜀汉唯一的号召力就是当年刘备打出的“匡扶汉室”的旗号,这时候如果不北伐那人家当地人凭什么拥护你们这些外来户呢,人家在自己地盘上蜀人治蜀不好吗?所以诸葛亮只能硬着头皮打,而且还不能停,要一直打下去。这么看来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这段评价有什么问题吗?其实没什么问题,大家觉得有问题是因为先入为主的带入了司马懿的人设,天然的认为他是反派,反派说的话当然都是污蔑主角的。

司马懿真的有那么不堪吗?其实司马懿这个人并没有做什么伤天害理的事,相反他还正经做了不少事实,从曹操时期开始就是曹魏集团的重要成员,军政两方面都做过,而且做得还很出色,大家对他评价不高的原因其实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他自己,而是因为他儿子司马昭,当然这事也不能怪司马昭,本来有他大哥司马师在也没司马昭什么事,谁曾想司马师因眼疾暴毙司马昭只能被赶鸭子上架,其实司马昭的个人素质并不算差,只是年头短经验不足一时之间掌握不住权柄,同样是篡位他的处理方式就比曹丕差得多,所以只能落下个“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声,也因此连累了他爹和他大哥。通过史书中司马懿的事迹不难看出这是一位城府极深坚毅隐忍的政治家,但是你要是说他小肚鸡肠嫉贤妒能那就完全没有证据了,实际上司马懿是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他对诸葛亮不但不嫉妒甚至还有点崇拜,在观看诸葛亮营地之后还不吝溢美之词大赞诸葛亮为“天下奇才”,所以古人并不像你想象的那般市井,人家讲究的都是大家风范,敌人归敌人那是各为其主各司其职,但是评价归评价,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用不着嘴上占便宜。

提起诸葛亮,很多人其实是被小说带歪了,又是草船借箭、又是空城计、还有什么借东风、七星阵、八阵图这些玄玄乎乎的玩意,这些事实际上诸葛亮一样都没干过。历史上的诸葛亮实际恰恰跟小说里面奇谋妙计的形象截然相反,他其实是一个极其谨慎、从不冒险的人,甚至可以说他并不特别擅长指挥作战,你看他打所有仗,没有大胜也没有大败,行军布阵都是堂堂正正,战争过程基本也都是中规中矩,乏善可陈。那为什么他能跻身武庙十哲呢?因为他在中国战争史上开创了一个流派,这个流派叫做“科技流”,凭借连弩、八阵图这些发明,诸葛亮把以步制骑发挥到了极致,以至于北伐的时候魏国的骑兵都没有办法跟汉军正面进行野战,因为打不过,不是一次两次打不过,而是从来都打不过,不但打不过,还一点办法都没有,根本看不到希望。

诸葛亮如果放到现在肯定是一个妥妥的理工直男,而且是那种涉猎甚广,并且是那种研究什么都能钻进去,在各个领域都可以达到相当高的极客音乐、绘画、书法、文学方面人家都有所造诣,当然,人家也不是不务正业,政治、军事两手抓。这种人通常个人能力非常强,而且目标清晰,做人简简单单、清清白白,能够做到大公无私,所以他们很容易就会成为周围人的偶像。他搞政治也很简单,刘备定下了匡扶汉室的使命,两人一块定了三分天下、联吴抗曹的战略,剩下就是发展经济、建设军队、出兵北伐,大家都围绕着这几个目标转,也就没那么多幺蛾子。三国时期,但凡跟诸葛亮接触过的人,没有一个人说不好,不是因为权力,仅仅是因为个人魅力。诸葛亮惩罚过廖立、李严,但是这两位在诸葛亮去世时痛哭流涕,根本不记仇;黄权叛逃到了曹魏,但是仍然逢人就夸诸葛丞相,看着都有点作死的味道;为啥黄泉作死却没死?因为曹魏诸葛亮的粉丝也不少,你们可能想象不到,连司马懿这个诸葛亮最大的对头都是他的粉。这二位两军对垒时还经常互致书信,司马懿看上去还有点八卦,经常问诸葛亮对这个人那个人的看法,俨然就是一个小迷弟,虽然他比诸葛亮还大两岁。要说司马懿这个人的胸襟也确实很开阔,人家就直接承认自己不如诸葛亮,就是要诸葛亮学习,如果不是司马懿风评太差,这段历史其实也能算是千古佳话了。

因为蜀地人口短缺,又没有战马,如何把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就成了诸葛亮关注的重点。所以诸葛亮用兵,大部分精力都花在了治军方面,怎么治军的呢?就是通过反复打磨他的那个八阵图。什么是八阵图?其实没有小说里吹的那么玄乎,这就是一种步兵阵法,外围有八个方阵围成一圈拱卫中军。这种阵法也不是诸葛亮发明的,阵法无非就是“方圆曲直锐”,排布成外方内圆也不是什么新鲜事,那为什么诸葛亮的八阵图这么出名呢?具体细节现在已经不可考了,但是我们知道的是诸葛亮将原有五人的最小单位调整为了七人,这增加的两人很可能就是新兵种,其中一个兵种可能就是连弩兵,而另一个则是车兵。当然更关键的是兵种配合,以及阵型演练,我估计之所以后世把八阵图传得那么神,很可能就是当时曹魏看人家这阵型实在太严整了,打也打不过,甚至根本无从下手,于是就把他神话了。其实哪有什么“神鬼莫测”,人家只是把场外功夫做到了极致,上了场当然就成了碾压。

PS:如果有读者想线上沟通,请加助理教练微信:Motzus,每周三晚我在微信群恭候大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