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逛了八大胡同

 古磨盘州人 2022-04-06

清明节期间没事,我去逛八大胡同了。

真的,千真万确。不管你信或者不信,我真的去了。

全国各地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北京有八大胡同。可即便是老北京,也说不清楚八大胡同的事。

听到这个名称,很多人都理所当然地想到了风月场所。不错,八大胡同当年确实是风月场所,可当年的风月场所绝对不止那八条胡同,可人们为什么只记得那八大胡同呢?

在舞风弄月的年代,哪个胡同都可能有风月韵事,可人们为什么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八条胡同呢?

目前比较权威的说法有两个,一是那八条胡同开的是一二等的妓院,而其他胡同开的是三等、四等妓院。二是当时京城的名妓,如赛金花、小凤仙等都住在那里,胡同因为人而出名了。

一、八大胡同是哪八个

八大胡同其实是一个泛指,是指长安街南边,大栅栏西边的那一片胡同的总称,其实,胡同的数量不止八条。

在那个年月,说去八大不同不是指具体的地点,而是指自己的活动内容。至于去哪条胡同,甚至不去那一片,都是既有可能的。

现在查资料,八大胡同主要是指百顺胡同、韩家胡同、胭脂胡同、陕西巷、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小力胡同)、棕树斜街(王广福斜街)、石头胡同。此外,附近的大力胡同、朱茅胡同、燕家胡同、东壁营胡同、西壁营胡同等也是妓院集中的地方。

之所以把那八条胡同挑出来说,主要是因为,当时北京有300多家一二等妓院,那八条胡同占了一半以上。拿小力胡同来说,当时那条100多米长的胡同只有21个门牌号,竟然有20个门牌号是各等级的妓院,其中还有2家二等的。

1949年之后,新中国禁止娼妓事业,当时那里的妓女都被迫参加劳动改造,妓女最后都变成了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妓院的房子分给了城市里无房者居住,时光过去了70多年,那里当年的痕迹荡然无存。即便当年的院落,现在也都是大杂院。当年的楼房,现在也破旧得成了危楼。

刚去胡同里,仅仅在胡同口的铭牌上看到一些介绍,可真的进得胡同里,什么都看不出来。慢慢地,我摸出了一点门道。当年那种地方一般都是比较气派的,要么是一个不错的四合院,要么就是一栋小楼,尤其是二层小楼,很有可能就是当年的建筑遗存。

在胡同口按门牌号对应,假如门牌号对应上一栋小楼,门口挂着“不可移动文物”的,或者是“一级防火院落”的,再或者墙上有“茶室”字样的,就是当年一等、二等妓院之所在。

当然,最著名的还是陕西巷的上林仙馆、榆树巷1号茶室,这是赛金花的馆舍。据说,小凤仙在上林仙馆也待过,还有一个云吉班旧址,据说那是她的根据地。此外还有会馆、茶室的,大多不知道出处,毕竟这也是不光彩的事,即便知道的人,也不会广而告之。

二、妓院和妓女划分四等

妓院不等于青楼,妓院是统称,青楼是高等级的妓院。

中国娼妓事业最发达的时候是民国时期,那时候,政府不仅不管妓院,反而激励妓院事业,很多官员都以嫖妓为乐。

那时候,妓院分成四等,这是官方认定的。

一等的称之为“清吟小班”,从这个名称就知道,这绝非等闲之辈。院落和房屋,一般都十分讲究,有整齐的四合院或小洋楼,更有甚者是四合院加小洋楼,现在能看到的榆树巷1号,就是四合院里加一栋楼,真的非常气派。房子里面就更加讲究了,名人字画之类的,梅兰竹菊,这都是必备的。因为来这儿的很多就是名人,他们会将自己的书画作品留在这儿,显得自己很有面子。

这里的女人,跟大家闺秀也是不差分毫的,琴棋书画、文辞谈吐,一般的俗物绝对高攀不上,她们也有侍女和老妈子当随从。出入也是香车暖轿,排场十足。谁家请个这样的女子上门,不仅不是羞辱,反而是荣耀。顺带说明一下,一等的女子有不少是卖艺不卖身的,即便是那些卖身的,也是情调十足,绝对不会见面就上床。必须得交往个三五次,确认有“感情基础”了,才有可能行方便之事。

好像一等里面还分南北,南班子的姑娘来自苏州、扬州和杭州一带,北班子来自于北京、河北,不用说估计都能知道,南班子的地位会更高一些。

二等的,虽然居住条件跟一等差不多,但是房子内外布置与一等要差距很多。二等的称之为“茶室”。特别强调的是,现在的八大胡同还保留了很多“茶室”的遗迹,我不说,估计大家也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三等的叫“下处”,估计从名称,大家都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不知道“下三滥”这个词是否从这儿来的。四等的自然不必说了,几乎跟游娼差不多,不同的是,她们有自己的“工作地点”,每天可以在妓院门口倚门卖笑。

(待续........)

由于照片比较多,且有些涉及敏感内容,照片就不一一介绍了,我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放的,大家有兴趣就看看。只是个别的,我做点解释。

一条街21个门牌号,20家是妓院。

棕树斜街大多是二等妓院。现在梅兰芳祖居还在这条胡同里。

茶室就是二等妓院的代名词。

这个当年应该是一等的。

朱晔(古磨盘州人)

安徽望江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金融作家协会副主席(常务)兼秘书长;2008年开始文学创作,已出版著作7部,累计出版260万字

已出版作品

历史散文(3部):《理说明朝》《理说宋朝(北宋篇)》《理说宋朝(南宋篇)》

旅行随笔(2部):《一车一世界》《炊烟袅袅:一乡一世界》

长篇小说(2部)《最后一个磨盘州人》《银圈子》

期刊发表作品若干:散见于《文艺报》《厦门文学》《中外文摘》《金融时报》《安庆日报》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