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史明智】毛主席在中共七大上列举的“十七条困难”,谈了什么问题?

 为什么73 2022-04-06

毛主席在中共七大上列举的“十七条困难”,谈了什么问题?
 《资治通鉴》载:唐朝颜真卿在担任平原太守时,看出安禄山有反叛迹象,就借口雨季来临,修筑城壕、暗中招募勇士并储存米粮充实仓库。
安禄山认为颜真卿不过是一介书生,不足为虑。不久,安禄山起兵造反,河东一带郡守逃的逃、降的降,只有颜真卿率七千甲兵守卫黄河渡口,因早有防范、准备充分,平原郡没有陷落。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预,指事先做好计划或准备。事预则立,是说无论做任何事,事前有准备才可能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颜真卿对安禄山的动向有预见,并提前做好了抗战的准备,预而习之,占得了先机,成功抵御住了风险和挑战。
图片
 预是一个形声字,从页(xié),予声。“页”指人头。“予”本义指“击刺中的矛”,引申为“向前击刺”,再引申为“向前推送”。
 “予”和“页”联合起来表示“把头向前伸出”,引申义为“在先、领先”。《荀子·大略》中云:“先患虑患谓之预,预则祸不生。”
 我们都知道“未雨绸缪”的故事。鸟趁着天还没下雨的时候,赶快用桑根的皮把鸟巢的空隙缠紧,使巢更加坚固。
 成语“未雨绸缪”即源于此,与“事预则立”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告诫我们:居安当思危,有备则无患。
 平时对“不测之忧”多加防范、多做准备,万一哪天真有风雨灾害,不至于措手不及,能争取到最好的结果。

图片

 预,源自对事物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和敏锐洞察,“先见之明”背后,是冷静的头脑和清晰的判断。
 《战国策》记载:晋国权臣智伯欲伐卫,送了四百匹野马和一璧白玉,以麻痹卫国。卫君和群臣不知是计,都很高兴,南文子却说:“没有功劳就受到赏赐,没费力气就得到礼物,不可不慎重。”
 卫君把南文子的这番话告诉边境将领,让他们加强戒备。智伯果然来袭,可到了边境一看,卫国军备严整,又返回去了。智伯失望地说:“卫国有贤人,预先知道了我的计谋。”
 凡事多想一步,从最坏处、最难处作准备,这样就能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
图片
 在中共七大上,面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全胜的大好形势,毛泽东却特别强调要“准备吃亏”,一口气讲了经济困难、党内出现疲劳情绪、挨外国人的骂、国际不援助等17条困难。
 这些困难后来有的出现了,有的部分地遭遇了,因为事先作了打算和准备,“想各种办法对付之”,我们党掌握了战略主动,最终克服了困难、夺得了胜利。
 毛泽东后来为之解释:“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对付,而有了这种准备就好办事。”
 预,是主动作为,为将来作打算,体现的是长远眼光和自我警醒。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在忧患中诞生、奋进并不断壮大的政党。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和艰巨复杂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既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又要有未雨绸缪的自觉,在问题出现前想到问题、在风险降临前忖度风险、在矛盾激化前思考解决之法,事先做好准备、提前做好防范,就算在形势大好、发展顺利时仍然“预”而不怠。
 唯有如此,方能“防祸于未萌、图患于将来”,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徐荔;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图片

感谢支持国家主流价值观

公益宣传平台建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