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居乡间的来佛寺

 红香圃 2022-04-06

深居乡间的来佛寺

来佛寺位于社旗县饶良镇安庄村境内。“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真愚始知贤。”金刚殿门上通俗易懂的楹联,一如来佛寺质朴的气质。 据记载,来佛寺始建于隋唐时期,重建于1976年。相传,隋唐时期,一王姓粮商驾车去唐河源潭镇贩粮,途遇三位老人搭车同行,行至深夜,便在路边停车休息。待次日黎明,却见三位老人化为三尊石佛。众信士因而便在此处兴建道场,取名来佛寺,意即佛陀化身来此之意。 另一说法是,当时王姓粮商看到站在路中间的三尊石佛,每尊石佛头上都顶着一锭银子,他立刻明白了,原来搭车的三位老人不是凡人,这银子或是答谢,或是暗示在此处修庙用,他利用这三锭元宝,组织村里众信士把王家祠堂修复演化为庙宇。

“肉身菩萨”令人称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毫不起眼的乡间寺院,因出现了一尊“肉身菩萨”远近闻名。 在佛教中,修行到最高境界就有望实现圆寂之后肉身不坏。佛教用语将肉身不坏的躯体称为“全身舍利”。能达到肉身不坏的境界,自然不是一般修为可以达到的,因此肉身不坏的僧尼被尊称为“肉身菩萨”。

主持释印志法师介绍,这尊“肉身菩萨”是海庆法师圆寂后形成的,是中国十大“肉身菩萨”之一。海庆法师出生于泌阳县,一生孤苦,少年出家。1987年,他到来佛寺常住。1991年,82岁的释海庆在来佛寺圆寂。释印志法师上世纪80年代在来佛寺做居士时,经常见到海庆法师,他个子很小,话不多,是位和蔼可亲的老人。海庆法师圆寂后,根据佛家的风俗入缸后埋进土里。6年多后,来佛寺另一位老和尚海贤法师想把他的遗体装入塔中供奉,便将寿缸从地下挖出,开缸之后,发现海庆法师遗体端坐如初,他所穿的衣物,也丝毫未损。众人于是将他从缸内移出,供奉在寺内,朝暮礼拜。2006年,广州的一位居士出资为其塑了金身。

一个寺庙出了两位高僧 在来佛寺金刚殿内,海庆法师为盘腿端坐状,栩栩如生。殿内东侧的玻璃柜内,是海庆法师圆寂时穿的棉袄和他平常盖的棉被,一起入缸6年,完好无损。释印志法师说,入缸时海庆法师的法体没有经过任何特殊处理。 除了“肉身菩萨”海庆和尚,寺里还出了一位活了112岁的海贤和尚。海贤和尚1900年生于唐河县,其传奇不亚于海庆法师,112岁高龄之时,他生活依然自理,不用别人照顾,每日做农活,还能穿针引线缝僧袍,甚至上树摘柿子。2013年初,海贤老和尚安然圆寂。 如今的来佛寺因为出了两位高僧而闻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