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豆角病虫害

 小月弯弯988 2022-04-06

豆角的主要病虫害有:1、豆角叶斑病、2、豆角枯萎病、3、豆角疫病、4、豆角根腐病、5、豆角锈病;6、豆角病毒病、7、豆角蓟马、8、豆角蚜虫、9、豆角红蜘蛛等。


1、豆角叶斑病类型豆角叶斑病类型主要有煤霉病、轮纹病和褐病等,其中以煤霉病发生最为普遍,秋豆角发病较严重。

豆角煤霉病危害症状:发病初期,在叶片上生紫褐色斑点,后扩展成1-2厘米大的近圆形或不规则的褐色斑,病斑边缘不明显,表面密生煤烟状霉,叶背尤为显著。严重时,数斑整合成大斑,引起叶片早枯脱落,仅茎顶端残留几片嫩叶。

豆角轮纹病危害症状:叶面初生深紫色小斑,后扩展为圆形、呈赤褐色的鲜明轮纹斑。茎部产生浓褐色、不规则形的色斑,蔓延及全茎,可使植株上端枯死。荚上生赤紫色斑点,后扩大为褐色轮纹斑。

豆角褐纹病危害症状:近地面的叶片发病多,病斑赤褐色圆形,呈同心轮纹,病斑中央灰色,表面散生黑色小粒点。

豆角煤霉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的豆类叶斑病菌和豆角轮纹病菌侵染所致。分生孢子长鞭形、淡褐色、多胞。

分生孢子梗单生或丛生,暗褐色,有分隔;

豆角轮纹病病原:为半知菌亚门、尾孢属的豆类叶斑病菌和豆角轮纹病菌侵染所致。分生孢子倒棍棒形、褐色,多数分隔,粗长。

豆角褐纹病病原:由半知菌亚门、叶点属的豆类叶点霉菌侵染所致。分生孢子器球形、黄褐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

豆角叶斑病发病规律病菌均以菌丝块在土壤中的病叶内越冬,褐纹病菌尚能在病种子上越冬。来年,病残体上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传播进行浸染,或在病种子萌发后浸染幼苗发病,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进行再浸染。高温、高湿有利于发病。连作病地,春播较晚的豆角,发病较重。

豆角叶斑病传播途径:通过气流传播进行浸染,或在病种子萌发后浸染幼苗发病,发病后病部又产生分生孢子,由风雨传播进行再浸染。

豆角叶斑病农业防治方法:一是彻底清除残体 秋收后,清洁田园,将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埋。二是合理施肥、清沟排水 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生长期间做好清沟沥水工作,摘除下部病叶、老叶,以利通风降湿。

豆角叶斑病药剂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及时喷药,用1:1:200的波尔多液、或50%托布津、或50%多菌灵各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7-10天喷一次,连喷二至三次。

2、豆角枯萎病发生规律:真菌引起的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田间越冬,在土中可以长期存活,种子也带菌,从豆角的根尖或伤口侵入。气温20℃以上时田间开始现病株,气温上升到24-28℃,病害盛发,相对湿度70%以上,病害发展迅速。

 豆角枯萎病传播途径:豆角枯萎病的病原以菌丝体、厚垣孢子随病残体遗落土表越冬。病菌通过流水、雨水、农具、土壤、肥料等传播。

 豆角枯萎病叶片症状:豆角植株发病时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先在叶片边缘、叶尖部出现不规则水渍状病斑,继而叶片变黄枯死,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

豆角枯萎病根茎症状:豆角病株根颈处皮层常开裂,其维管束组织变褐。剖视病株茎基和根部,维管束组织变褐,严重的外部变黑褐色,根部腐烂。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现粉红色霉层。

豆角枯萎病危害植株症状:首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出现不规则形水渍状病斑,后叶片变黄枯死,并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最后整株萎蔫死亡。

  豆角枯萎病发病原因:该病属土传性病害,病原可在土壤中存活多年,病原经根部伤口侵入,为害维管束组织,阻塞导管,影响水分运输,同时还分泌毒素,引起植株萎蔫死亡。

 豆角枯萎病轮作防措施:发病地应轮作3年以上,最好与禾本科作物进行轮作。选择高燥地块,采用高畦深沟栽植。

    豆角枯萎病改良土壤酸碱性预防措施:在酸性黏壤土中增施石灰,可在苗期每公顷沟施1500千克石灰,改良土壤酸碱性能有效减少病害发生。

豆角枯萎病药剂预防措施:在田间开始出现病株时,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灌根,每株灌50~150克药液,每7~10天灌1次,连灌2~3次。或将多菌灵拌药土,将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克拌干土20千克,沟施于播种行中。

豆角枯萎病农业防治措施(1)选用抗病品种。(2)种子消毒:用种子重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3)与白菜类、葱蒜类实行3-4年轮作,不与豆角等连作。(4)高垄栽培,注意排水。(5)及时清理病残株,带出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豆角枯萎病药剂防治方法:用42.8%氟菌·肟菌酯悬浮剂1500倍液、85%枯菌酯·噁霉灵可湿性粉剂750倍液+20%松脂酸铜水剂2000倍液、或35%苯甲·嘧菌酯水剂1000倍液+80%乙蒜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

3、豆角疫病发病原因:1、温度和湿度是疫病发病的主导因子,当气温在25~28℃,连阴雨或雨后转晴,湿度高,易发病。2、豆角栽植地地势低洼或土壤潮湿、密度大、通风透光不好,发病重。3、豆角施用氮肥过多容易发病。

豆角疫病传播途径病原以卵孢子、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中或种子上越冬。条件适宜时萌发,以游动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初侵染和再侵染。

豆角疫病危害茎部症状:茎部染病初时呈水渍状,后环绕茎部湿腐缢缩,病部以上叶、蔓枯死,湿度大时,皮层腐烂,表面产生白霉。

豆角疫病危害叶片症状:叶片染病病部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后扩大为圆形淡褐色斑,表面生白霉,皱缩不平整,叶脉变细、色深,雨水多时常腐烂,晴天干燥后病处青白色,易破碎。

豆角疫病危害豆荚症状:豆荚受侵初为暗绿色水渍状斑,雨天或湿度大时可见稀疏白霉,很快致全荚软腐;天气干燥时病处失水变细,且不规则屈曲。以上发病部位边缘均不明显,病部在潮湿情况下可生稀疏白霉。

豆角疫病危害根颈症状:植株根颈受害水渍状缢缩变细,倒伏,呈猝倒状死亡。

  豆角疫病危害蔓茎症状:初暗绿色水渍状,蔓茎缢缩变细,后为灰褐色,褐色或红褐色,从病处倒折,造成病部以上死亡。有时受腐生菌二次侵染出现白霉或黑霉,病部以上死亡。

   豆角疫病危害叶柄、花梗症状:症状与蔓茎同。叶柄受侵后,其着生的叶片转为黄绿色萎垂而死亡,拖在地面的蔓茎和豆荚在落雨时易受侵染。

豆角疫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及时喷药保护。药剂可选用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剂800倍液,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效果较好。
 4、豆角根腐病为害症状发病初期植株下部叶片变黄,病部产生点状病斑,由支根蔓延至主根,引起整个根系腐烂或坏死,病株易拔起。主根全部发病后,地上部茎叶萎蔫枯死。湿度大时,病部产生粉红色霉状物。

豆角根腐病病原特征:菌丝具隔膜。分生孢子无色,纺锤形,具横隔膜3~4个,最多8个,大小44~50×5.0微米;小型分生孢子椭圆形,有时具一个隔,大小8~16×2~4微米,厚垣孢子单生或串生,着生于菌丝顶端或节间,直径11微米。生育适温29~32℃,最高35℃,最低13℃。

豆角根腐病发病条件: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发病适温24~28℃,相对湿度80%;地势低洼,平畦种植,灌水频繁,肥力不足,管理粗放的连作地发病重。

豆角根腐病发病原因:由根腐病引起豆角枯蔓死藤。一是施用未腐熟的有机肥,或追肥时撒施不均匀,使植株根部受伤害,易发病。二是豆角栽植在地势低洼,土质黏重,利于病原侵染和发病。三是多雨年份,雨后不及时排水,造成田间长豇豆成片枯死,严重影响产量,甚至绝收。

豆角根腐病农业防治方法:一是种植抗(耐)病品种。二是实行轮作。与十字花科、百合科实行二年以上轮作。三是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腐熟有机肥。

豆角根腐病药剂防治方法病初期喷淋或浇灌36%甲基硫菌灵悬浮剂600~7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敌克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667平米60~65升或每株灌对好的药液400毫升,隔10天左右1次,连续防治2~3次。

5、豆角锈病危害叶片症状初生黄白色的斑点,稍隆起,后逐渐扩大,呈黄褐色斑,严重时病部变红褐色,远看叶片似烧灼。最后叶片干枯,功能丧失,植株衰老死亡。

豆角锈病危害叶脉、叶柄症状形成梭形或近梭形条状的病斑,隆起,褪绿,水渍感,中央持有褐色至黑褐色小粒点。蔓茎、叶柄及花梗上的夏孢子堆多为近圆形或短条状,也可围生一圈长圆形的次生夏孢子堆。

豆角锈病发病条件

一是在高温条件下易发生流行,多阴雨高湿度的连阴雨天气,发病最严重。二是如低洼积水,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的地块易感染锈病。

豆角锈病发病规律主要以冬孢子随同病株残体留在地里越冬,在南方温暖地区夏孢子也能越冬。冬孢子萌发时产生前菌丝和小孢子,小孢子侵入寄主形成初侵染。夏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从气孔侵入形成夏孢子堆及夏孢子,孢子成熟后,孢子堆表皮破裂,散出粉末状夏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豆角锈病病原为担子菌亚门、单胞锈菌属。在18―25℃时,空气湿度大或雾露重时,寄主表面有水滴水膜时,夏孢子萌发侵入寄主,病株又以夏孢子通过气流、昆虫、人畜在田间植株间传播,引起频繁的再侵染,产生的冬孢子堆又成为翌年春植豆科作物的初侵染源。

豆角锈病传播途径:夏孢子萌发侵入寄主,病株又以夏孢子通过气流、昆虫、人畜在田间植株间传播,引起频繁的再侵染,产生的冬孢子堆又成为翌年春植豆科作物的初侵染源。

豆角锈病农业防治方法: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二是播种前多菌灵拌种,隔离病毒感染。三是清除病残体,减少侵染源。四是施足基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使根瘤活动增强,植株生长粗壮,叶片浓绿厚实,抗病性增强。

豆角锈病化学防治豆角锈病发病初期及时喷施药剂进行防治,常用药剂有:三唑酮、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氟硅唑、戊唑醇、腈菌唑、甲托、嘧菌酯、氟硅唑、醚菌酯、粉锈宁、己唑醇、多菌灵等。

间隔7至10天防治一次,连续2-3次。 


 6、豆角病毒病危害叶片症状:叶片出现花叶、明脉、褪绿或畸形等症状,新生叶片上浓绿部位稍突起呈疣状。有的病株产生褐色凹陷条斑,叶肉或叶脉坏死。

豆角病毒病危害植株症状:感病植株生长不良、矮化、花器变形、结荚少,豆粒上产生黄绿花斑,有的病株生长点枯死,或从嫩梢开始坏死。

豆角病毒病发病规律:毒源首要来源于越冬寄主植物和带毒的种子,在田间首要由蚜虫感染,使病害扩展延伸。蚜虫在病株上取食1-5分钟后就能带毒,转移到健株上啃咬1-5分钟就可以传毒,如连续在健株上啃咬,经20分钟左右,就将它所带的病毒悉数传完,即无继续传毒的才能。此时,如再回到病株上啃咬,则又可恢复带毒传病。

 豆角病毒病发病条件:病毒喜高温干旱的环境,适合发育温度规模15-38℃,发病最适条件为温度20-35℃,相对湿度80%以下。发病潜育期10-15天,遇继续高温干旱气候或蚜虫发作重,易使病害发作与盛行。

豆角病毒病的农业防治方法:一是合理轮作,适量耕种。二是加强肥水管理,促进植株成长强健,减轻损害。

豆角病毒病药剂防治方法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5%噻虫嗪(阿克泰)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10%宁南霉素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进行叶面喷施,对病害有一定抑制作用。

7、豆角蓟马为害嫩叶、嫩梢症状嫩叶、嫩梢受害后,组织变硬缩小,造成植株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

豆角蓟马为害豆荚症状豆荚受害后,荚面变畸形,表面有铁锈斑,僵硬,对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

豆角蓟马生活习性蓟马喜欢温暖、干旱的天气,雨天不利其繁殖。成虫产卵于豇豆的嫩叶、嫩梢及幼荚茸毛中。成虫和若虫怕光,3龄以后落入土层化蛹。

豆角蓟马危害嫩叶症状:危害嫩叶后,叶片变薄,变硬卷曲干枯萎缩,后期叶脉变色,嫩梢节间变短,生长势弱;

豆角蓟马危害植株症状主要危害植株幼嫩部位,取食后可造成豆角幼叶卷曲畸形,尖部萎缩停止生长,节间变短或出现丛生现象。

豆角蓟马危害症状危害花后容易造成落花或落荚,受害的嫩荚发育缓慢畸形率增加,并造成表皮粗糙形成锈斑,严重影响商品性。

豆角蓟马危害生长点症状:生长点受到影响,植株长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导致豆角产量降低,品质下降,失去优质的商品价值,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

豆角蓟马的发生规律豆角黑蓟马世代重叠,可同时见到各虫态的虫体, 繁殖能力强,多行孤雌生殖,也有两性生殖。一般高温干燥季节发生较多,往往在短时间内虫口密度迅速增加,严重为害豆角植株的生长发育,而多雨季节发生相对较轻。

豆角蓟马的发生原因一是栽培环境处理不当,播种或定植前栽培地清茬或灭虫不彻底,虫蛹会在遇到适宜环境条件时孵化。 二是外界迁入,豆角生长期间周围地块有发生蓟马的茄科、葫芦科等作物,蓟马可借助自身善飞善跳的能力迁入。三是防治不当,如果防治时间把握不好或用药不当,很容易造成蓟马爆发。

豆角蓟马的防治时间根据蓟马的生活习性、豇豆花的结构特点及开放时间,同时结合海南气候条件,防治最佳时间段是:下午4-5点、上午8-9点。

豆角蓟马的农业治方法:一是清除田间杂草,植前深翻暴晒土壤;二是覆盖地膜,可以阻止若虫落入土层化蛹;三是防虫网覆盖,可以大大降低虫口密度;

四是设置蓝板诱杀成虫;五是合理密植,加强肥水管理,使豇豆植株生长健壮,可减轻虫害。

豆角蓟马的药剂治方法:用40%乐果乳油,或50%敌敌畏乳油,或50%巴丹可溶性粉剂各1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1000~2000倍液,在清早露水未干时喷施。

8、豆角蚜虫

豆角蚜虫的发病规律蚜虫繁殖力很强,如果不防治可繁殖几代至数十代,世代交替重叠。 

豆角蚜虫的发生原因:干旱天气和通风不良会快速使蚜虫发生 。

豆角蚜虫的危害症状蚜虫以叶子跟嫩茎为食,会导致豆角的叶绿素减少,从而影响豆角的光和作用,导致豆角营养不足,直接影响豆角的产量与质量。

  豆角蚜虫的农业防治方法:一是可以在豆角中插种一点韭菜,韭菜具有刺激性气味,对蚜虫来说具有驱赶作用。 二是可以熬制一些辣椒水,同样具有刺激气味用来驱赶蚜虫,注意在傍晚喷洒。 三是用烟丝,生石灰,再加一点肥皂,加水泡两天左右,喷洒在有蚜虫的叶子与嫩茎上。 四是在豆角幼苗长出两,三片叶子时,要注意观看,如果叶子或者根茎上有蚜虫,就要及时喷洒农药。

  豆角蚜虫的化学药剂防治方法:4.5% 高效氯氰菊酯乳剂50-80毫升/亩喷雾,或30% 啶虫·毒死蜱乳剂1000-1500倍 喷雾,或 10% 啶虫脒乳剂5000-8000倍液喷雾。

9、豆角红蜘蛛危害症状:以成虫和幼虫群集叶背吸食汁液,叶片被害后,逐渐变成红黄色,似火烧,最后叶片脱落,果实干瘪,植株变黄枯焦。

豆角红蜘蛛形态特征:成虫长0.42~0.52毫米,体色变化大,一般为红色,梨形,体背两侧各有黑长斑一块。 雌成深红色,体两侧有黑斑,椭圆形。   

豆角红蜘蛛形态特征卵呈圆球形,光滑,越冬卵红色,非越冬卵淡黄色。  

豆角红蜘蛛形态特征:近圆形,有足3对。越冬幼红色,非越冬幼黄色。

豆角红蜘蛛形态特征:有足4对,体侧有明显的块状色素。越冬若红色,非越冬代若黄色,体两侧有黑斑。   

  豆角红蜘蛛生活习性:1年发生13代,以卵越冬,越冬卵一般在3月初开始孵化,4月初全部孵化完毕,初孵化幼虫在2天内可爬行的最远距离约为150米,若2天内找不到食物,即可因饥饿而死亡。
豆角红蜘蛛防治方法:用40%三氯杀螨醇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螨死净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15%哒螨灵乳油2000倍液,1.8%齐螨素乳油6000~8000倍等均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