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章哥,房地产从业20年,通晓业内门道,我不做所谓的“专家”,只用二十年实战经验帮大家答疑解惑。十多年前,网络上有篇文章爆火,没有名字,因为原文只是天涯上的一个帖子。内容写的是抗战时期“山东币”的发展历程,一时间很受追捧。 我当时看过,觉得写的一般。并不是作者的知识缺乏,而是太过注重了可读性,所以写的跟小说似的,造成年代和事件过程都挺混乱。但这也没辙,如果严格考据就成论文了,也就该没人看了,连我都不爱看。 今天有人问我房子为什么能保值,忽然又想起了这篇文章,似乎可以借鉴,从文风到内容都可以,大概能通俗的说明白为什么不动产能抵抗通胀。 一、 山东币,其实更通行的名字是“北海币”,属于“抗币”的一种。抗币就是抗战时期,在中共领导下的各根据地所发行的货币,是统称,很多种形式,币值形式并不统一。 北海币是由山东地区的北海银行所发行的,是抗币中发行量最大,币值也最稳定,信誉最好的一种。所以北海银行也就成了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之一,1948年和另两家银行合并,成立了新中国的央行系统。 二、 先说说什么是货币吧?按照教科书说法就是“一般等价物”,但这其实也没完全。不过这属于学术范畴,太较真了,咱没必要讨论,就知道是商品交换之间的媒介就行了,就是一般等价物。什么商品都可以进行交换的东西,就是货币。 那货币的起源是什么?现在的通行说法是源于“借条”,也就是债券。你有五匹马,想换六只羊,但我没有羊,所以就给你一个贝壳当做借债凭据。一旦我有六只羊了,你就可以拿贝壳来换走。但如果隔壁老王也认可这贝壳,那他就可以先给你六只羊把贝壳换过来,然后等着再从我手里换。 那这债券的背后逻辑是什么?是共识。是所有人都公认这东西能换东西,而共识的背后就是信用,是大家都认可这玩意儿值钱,有信用。 其实所有的东西都能当成钱用,只要大家达成共识,认为这有信用就行。所以中国历史就曾经有过贝壳、丝绸、盐、白布、大米白面、胡椒香料、烟土等各种实物货币。其他国家更是五花八门什么都有,有的海岛上甚至拿大石头当货币,二战之后的德国拿香烟当,监狱里更是通行,还有方便面和榨菜火腿肠也是硬通货。 比实物货币更标准的就是金属货币,金银铜为主,也称贵金属或重金属货币。这和实物货币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价值就是货币本身,用不着“准备金”。金银铜本身其实也是实物,都能用于铸造商品,兼顾两种属性。只不过因为便于携带和分割,更便于确定成色质量,所以成了标准货币。马克思就说过,金银天生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生是金银。 纸币是中国最早发明的,就是北宋的“交子”,当时欧洲还处在黑暗的中世纪呢,纯粹的蛮族。之后中国的南宋蒙元和明朝,都是以纸币为主。明朝后期,美洲的银子流入中国,这才成了主要货币。清末和民国早期则是袁大头,还是银子为主。但到了1933年,国共两党几乎同时采用了纸币,民国这边叫“法币”,中央苏区则叫“红军币”。(之前各种地方势力都有纸币,但发行的非常乱) 三、 那问题来了,货币为什么会这么演化,从实物到最终的纸币?甚至现在什么都没有了,就是账户里的数字,为什么? 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超发,为了多弄出钱来花。 实物货币没办法超发,一包烟就是一包烟,顶多从里边弄点烟丝出来而已。所谓的劣币也就是质量差点儿而已,但从国家层面是很难操纵的。 而金属货币能够超发。这东西从开始就是以重量作为单位的,比如秦半两,汉五铢,直到隋唐的通宝铜钱。“钱”本身就是重量单位,所谓的超发就是降低重量,减少原材料成本。或者更狠的是直接夸大币值,一块钱当10块钱花。 历朝历代都这么干,越是打仗的时候超发越狠,或者是统治者缺钱了,都用超值货币来掠夺民间财富。这和皇帝的德行无关,都是没办法的事情。包括号称爱民如子的刘备诸葛亮,在蜀国都发行“直百”大钱,也即是1块钱的钢镚儿非说值100,搜刮了大量的民脂民膏。 能理解什么是铸币税了吧?其实就是超发,故意使货币贬值,借此搜刮百姓的财富。当然这也可以说是为了刺激经济,是为了老百姓好,省的把钱放在家里沤烂了。 但金属币超发不太容易。因为毕竟是金属,其自身是有价值的。如果政府超发的太狠,百姓就把足值货币给收藏起来了,只花虚值货币,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甚至干脆把钱给熔了做成东西,压箱底儿等着升值。这样一来就会造成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不足,通货紧缩,严重影响经济运行和发展。 之所以后来各国都采用纸币,就是因为这东西超发太省事儿了,只要加零就行,说多少是多少,节省了大量的成本。总之一句话,发行纸币的最大好处就是能够不限量的超发,能够节操无下限,而赚钱又能无上限的征收铸币税。 当然,任何一个经济体,只要不是穷疯了,都会进行节制。否则这钱就真的成废纸了,甚至废纸都不如,没人要,发的再多也没用。 所以,在和平时期,各个国家的纸币都是以金银作为准备金的,不敢太过分的超发。英镑之所以保持了200年的国际地位,就是以足额黄金做准备金的,直到一战之后没辙了,这才废除了金本位。二战后美国又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还是以黄金做准备金,直到1971年尼克松宣布与黄金脱钩,各国货币才真正进入信用本位时代。 四、 说了这么多才进入正题,也就是“北海币”(山东币)牛在哪儿?牛就牛在,当时的共产党没有黄金白银,一穷二白的。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维持住了币值稳定,可以说是绝对的奇迹。 在北海币发行之前,山东主要是以国民党政府的“法币”纸币为主。但法币的面额比较大,最小的都一毛,没有分币,所以各地发行了自己的辅币。然后还有当地的“民生票”,以及各种势力也自行发钞,或者是兑换券吧,比较乱。 尤其是抗战爆发,日寇在占领区强行用伪钞套取法币,然后让汉奸商人拿到根据地购买各种物资。与此同时,国民党的法币也加大发行量,导致法币迅速贬值,山东百姓遭受了重大的损失。东西物资被日寇套购走了,只留下了越来越不值钱的法币。到最后,甚至出现一麻袋钱买不了一袋米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中共必须发行自己的货币了。可在当时,山东根据地不仅没有太多的黄金白银作为储备,甚至连印刷纸币的印刷机和纸张都没有,穷到了骨子里。但就在这种情况下,几经波折,到1938年底终于成立了北海银行,开始发行著名的北海币。 开篇提到的那篇网文中,把山东币(北海币)描写的似乎在薛局长带领下很神勇。但这是笔者的春秋笔法,故意隐去了时间线,好像是根据地人们从一开始就打赢了经济战争。而事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抗战这么容易就不用打八年了。 现实是一直在1942年之前,北海币并不是山东的主要流通币。原因很简单,日寇到中国侵略的目的就是抢钱抢资源,那如果有人胆敢和他们争夺市场,那拼了命也得打击啊。所以,就在北海币刚刚发行不久,日寇就大举进攻根据地所在的掖县。北海银行被迫停办,随部队转移。 之后一直到1939年底,北海银行才重新成立,再次发行北海币。但毕竟这是战争期间,与日寇不仅要打经济战,也要同时打兵器战。所以银行几次转换地址,艰难的发展壮大。而且山东不仅是日寇,还有土匪骚扰,也干扰了银行的运行。其中最大规模的就是刘黑七了,甚至曾经让银行被迫搬家。在此期间,法币依然是主流货币,北海币只能在根据地内部流通,时断时续,抢占的市场有限。 1941年底,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用法币去欧美套取外汇的行动被迫取消,所以再次转向根据地,来购买各种物资。此时,也就是1942年,薛暮桥局长来到了山东,负责经济工作。因为他之前是在新四军,皖南事变之后才调过来。此时,山东根据地已经扩大,做强北海币的条件也逐渐成熟了。 薛局长是个经济奇才,年轻时在国民党的监狱里都自学经济学。当时他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货币的价值应该由发行数量决定,其背后所包含的黄金价值并不起决定性作用。 但是,这个观点也是要有前提的,就是货币必须有足够的信用之后,才能不依赖于黄金而保证价值。而在兵荒马乱的年代,有黄金都未必保值,更何况没有准备金呢。所以说,这个观点没有错,但是其使用条件是比较苛刻的。 但是,在北海币的发行中,确实没有依靠黄金作为准备金,薛局长可以说验证了自己的观点。 五、 最开始的北海币之所以不准备黄金,可以说就是穷,没办法。但之后发现了其实准备了也没多大用。因为根据地控制的区域以乡村为主,农民一般都是进行小额交易,根本用不到黄金,就算准备了也兑换不起。这和大城市是完全不同的,上海当地聚集了天量财富,如果没有黄金作为后盾,那分分钟就能给挤兑破产。而乡村在不同,只要是有信用,没有黄金照样能够流通。 但是,既然是货币,就必须保证币值。于是,薛局长提出了他的独特方案,也就是用刚需商品来充当准备金,同时用商品价格来调整货币发行量。这绝对是创举,纯粹的信用货币,而西方基本上都是1971年金本位废除之后来进入信用本位时代的。 怎么用商品来充当准备金?其实就是中储粮的常平仓模式,也就是粮价低了就买入,抬高粮价。粮食贵了就抛出,平抑粮价。但并不只是粮食,当时山东还有两种刚需品,那就是食盐和食用油。 当时根据地的政策主要是两条,首先是接着扩大地盘的机会,全面禁用法币和其他钞票,北海币成为唯一流通货币。这条执行起来其实并不难,法币的贬值太严重了,老百姓本来就不爱用。所谓的劣币驱逐良币只出现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现在既然可以不用了,那索性就抛弃呗。于是从1942年起,法币退出了大部分山东地区。 之后就是严格管控各种主要商品的产销通道,做到精准估计市场流通量,以此为依据来发行货币。而且,随时根据市场价格情况,做出抛出或买入商品的调整,确保币值始终稳定。到了1943年之后,山东根据地干脆把粮食、食盐和食用油进行统购统销,也就是说,政府把能影响币值稳定的商品仅仅握在了手中。 这也可以换个说法,那就是,粮盐油是生活必需品,掌握这些刚需品的产销之后,只要不滥发钞票,就能控制住币值稳定。而这生活必需品,则是最保值的。 而当时的粮盐油为什么能保值?因为产量小,所以供不应求才是常态。而且这些产品的产地就在山东,在自己的控制之下,能够随时调整出货量。所以,这些刚需品想不保值都难。北海币虽然没有黄金储备,但是就因为控制了刚需品来调节货币发行量,就是做到了币值稳定。到1945年前后,北海币达到了巅峰时期,流通山东全境,甚至连外省商人都使用,为的就是不贬值。 六、 也不知道我说明白了没有。国家之所以要发行货币,其实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超发。但是作为任何一个有头脑的经济体,但凡有办法也不会过分超发,只会小幅提高CPI以刺激经济。 作为普通百姓,如果想保值,那就需要找到刚需品。在过去很简单,基本就是粮食食盐等商品。但在现代,庞大的货币量和超高产量使得这些刚需品已经不再适用了。 那除了大城市的普通住宅之外,我是想不到还有什么能大量吸收货币,而且还能被共识为刚需品的商品。所以在我看来,大城市成熟板块的普宅,或许是最保值的商品。 仅供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