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者唯一留存于世的一首诗,语言质朴,境界开阔

 tng1959 2022-04-06

这首诗由唐宣宗李忱与黄檗禅师的联句点化而来,李忱即帝位之前,因担心武宗陷害他,曾经躲到世外出家为僧。但身在寺庙心在社稷,与他在一起的黄檗禅师心知肚明,于是有一天黄檗禅师和他一起在庐山观瀑,禅师就借机有意试探李忱的心志。

禅师与李忱边走边聊,聊到开心处,禅师就作诗一首,“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李忱并不知道禅师是在故意试探自己,只不过因为聊得投机,也没细加思考,听到禅师的这两句诗,感到很有深意,于是应声续作二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李忱无意之间披露出自己不甘寂寞、思有作为的心怀,后来果然做了皇帝。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饱读诗书,当然知道这两句的出处,也懂得其中深意。禅师借助眼前的美景,启迪李忱的思维,鼓动了他的激情。冯云山也借题发挥,仅仅修改了几个字,却境界大不相同。

冯云山,号绍光,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他自幼喜读经史、天文、地理,曾参加科举考试,后在村中设馆授徒,以塾师为业,后为太平天国的南王。

咏瀑布 清代:冯云山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溪涧焉能留得住,终须大海作波涛。

首句“穿天透地”,相比原来的“千岩万壑”更加气魄宏大,表明了诗人的坚强意志。次句将“远看”改成“到底”二字,表明其坚持不懈的决心。瀑布从高高的悬崖上凌空倾泻而下,穿透了天空和地面,化作了一泓深潭,一道溪涧。

瀑布勇往直前,跌落潭底。我们从低处抬头仰望,可见一道宽大的银练垂落而下,迸珠溅玉,落差险峻。瀑布的水漫出深潭,注入潭边的溪涧,化作了淙淙流淌的溪水。这溪涧又经过千回百折,总归还要流进大江长河,汇入浩瀚的大海。诗人将“归”字改作“须”字,隐喻冯云山要汇入群众的大海,以成就其伟业,比“归”字更有深意。

这首诗文辞流畅,语意双关,诗人托物言志,借瀑布的坚忍不拔,刻画自己坚定的信念和雄伟的抱负,气势豪放,格调高昂。从当今来看,依然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有时候我们破釜沉舟,选择了自己钟爱的事业或情侣。刚开始就像走上一条铺满荆棘的崎岖小路,如果你接下来受不了其中的寂寞、孤独、猜忌、埋怨,以及各种失望和渺茫,必然会心生畏惧,脚步放缓,甚至重走回头路。

而有些人起步很晚,而且比别人经历了更多的磨难,却始终坚定信心,百折不挠,最后终于看见了曙光。之后不仅上天开始眷顾他,自己的能力也在先前的艰苦奋斗中得到了锻炼和加强,变得无坚不摧,就像诗人笔下的瀑布,“穿天透地不辞劳”。一旦形成壮观的气势,就会摧枯拉朽,勇往直前,它的雄心壮志,岂是小小的溪涧可以容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