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总有一些传奇人物能够创造出一般人想不到的奇迹:你能想到一个人能够隐忍,装疯卖傻三十六年吗?你能想到在三个侄儿近二十年的统治后,又有叔父为嗣皇帝的情形吗?你听说过得道高僧写两句诗后文思不继,落难帝王续写两句,便成气势磅礴的千古力作吗?这三件事,其实都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他就是晚唐皇帝李忱。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就是他与高僧黄蘗禅师(一说香严禅师)合作完成的一首诗。 瀑布联句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黄檗)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 唐宣宗李忱(810-859),唐宪宗李纯的第13子,唐穆宗的弟弟。唐敬宗、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据史书记载,李忱前面的四个皇帝对他都不好,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装疯卖傻,隐忍三十六年。到武宗的时候,他被排挤得太厉害,为了避祸,曾一度离宫出走,遁迹山林为僧。 《庚溪诗话》记载:“唐宣宗微时,以武宗忌之,遁迹为僧。一日游方,遇黄檗禅师同行,因观瀑布。黄檗曰:‘我咏此得一联,而下韵不接。’宣宗曰:‘当为续成之。’……其后宣宗竟践位,志先见于此诗矣。” 远看方知出处高 这是一首经典的托物言志的诗,诗中明写的是瀑布,暗喻的就是当时的李忱。其大意是:不辞千辛万苦,排除重重阻碍,汇集成这雄伟壮观的瀑布。近观看不到瀑布的真面目,远望才发现它是从很高处泄落。小小的溪涧岂能留住这奔涌的水流,只有回归到大海,那里才是最终的归宿。整首诗描绘了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并赋予它充分人格化,写得酣畅淋漓,富有激情,读来使人激奋,倍受鼓舞。 金鳞岂是池中物 当然这只是表面意思,而更深层的含义也非常明显。在此之前黄蘗禅师与隐名埋姓的小沙弥李忱有一段参禅经历,禅师的智慧,也许已经洞察了李忱的身份。所以,“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两句,有暗射宣宗当时处境的用意。“出处”二字,明写的是瀑布由山岩高处泻落,影射的是李忱出身高贵。宣宗续后两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则寄寓不甘落寞、思有作为的情怀。正可谓“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变化龙”,胸怀大志的李忱,岂甘埋没山林,他是在等待时机。 一遇风云变化龙 这样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描绘了冲决一切、气势磅礴的瀑布的艺术形象。其中蕴含了这样的哲理:艰难曲折的生活和道路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品格,增长人的知识和才干,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具有高远志向的人,决不会满足于现状,陶醉于已取得的成绩,必定要继续努力,决心干出一番大事业来。这足以启示和勉励人们:要弃燕雀之小志,而效鸿鹄之高翔。 所以这不但是对李忱的激励和自勉,也能够激奋、鼓舞所有读者。据传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非常欣赏此诗,将前两句略加修改:穿山透石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以赋壮怀。 溪涧岂能留得住 果然,胸怀大志、隐忍多年的李忱终于等来了机会。会昌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武宗李炎病危,宦官马元贽等认为李忱较易控制,就把他立为皇太叔,成为新的皇位继承人。不久,李炎驾崩,李忱登基称帝。他一改过去装疯卖傻的行为,表现出极大的才能和精明,对内勤俭治国,体恤百姓,减少赋税,注重人才选拔。对外收复了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占领的大片失地,使本已衰败的朝政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家认为他是和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和贞观之治的唐太宗一样的明君,他本人也被誉为“小太宗”。这岂不又创造了一个传奇? 终归大海作波涛 关于唐宣宗和这首《瀑布联句》,你有什么看法,欢迎讨论?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