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唯一正式册立的皇太子胤礽,当了37年皇储,还做了12年的囚徒

 子嘉0120 2022-04-06

清朝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清圣祖康熙于畅春园驾崩,康熙第四子胤禛继承大统,是为雍正帝。自雍正登基之日起,他“篡位”的流言一直不绝。根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康熙皇帝在畅春苑病剧,知其不能起,召阁老马齐言曰:“第四子雍亲王胤禛最贤,我死后立为嗣皇……废太子第二子朕所钟爱,其特封为亲王。”言讫而逝。

这段话记载了康熙临终前的两件事,康熙临终前,曾对武英殿大学士富察·马齐明确说过,要传位于第四子胤禛。最令人意外的是,康熙在遗言中还提到一个人,此人就是废太子胤礽的第二子——弘皙。

康熙的意思是:胤礽第二子弘皙,我比较喜欢,我死之后,可封弘皙为亲王。

胤礽的长子早夭,次子弘皙相当于长子。康熙在临终前特地提到弘皙,其实意味深长。从江山稳固角度说,康熙既然要传位给了胤禛,完全没有必要加恩于胤礽之子,这种操作,无异于横生枝节,弄不好就会祸起萧墙。但从亲情角度来说,康熙说这句话,本意还是不希望胤礽一脉从此没落。

胤礽是康熙嫡子,曾是康熙的太子,也是大清朝唯一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皇太子。遗憾的是,他当了37年的太子后,最终沦为囚徒。毫无疑问,胤礽的一生是悲剧,那么,胤礽的悲剧,到底是咎由自取,还是乃父之过呢?本文,笔者通过史料带大家来深度了解胤礽,希望通过这位清朝太子的一生,解读出不一样的历史。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胤礽只是康熙的第七个儿子。因为康熙帝8岁登基,12岁成婚,可能因为太过年轻,康熙最早出生的6个儿子,竟然夭折了5个,其中包括皇后的嫡长子承祜、荣妃所生的3个儿子和惠妃所生的1个儿子。因为这些孩子夭折时都不足2岁,所以没有序齿。

直到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惠妃那拉氏生了一位皇子,乳名为保清,这就是后来的大阿哥胤褆。

胤礽出生于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乳名为保成。后来,康熙决定学习汉人的“字辈”文化,给儿子们定为“胤”字辈,给两个儿子重新取名为胤褆、胤礽。“礽”的古意是“福气”的意思,这个名字,蕴含着康熙对嫡子的祝福。和胤褆不同的是,胤礽的母亲是康熙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也就是说,胤礽乃是嫡妻所生的嫡子,地位尊贵。根据《清史稿·孝诚仁皇后传》记载:生皇二子允礽,即於是日崩。胤礽是康熙嫡子,又因为刚出生母亲便去世了,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爱,不仅康熙对胤礽十分看重,就连后宫中的太皇太后孝庄(谥号)也非常疼爱胤礽。

康熙十四年,胤礽两岁,康熙按照孝庄太皇太后的意思,封胤礽为太子。康熙当时正值壮年,清朝太祖、太宗、世祖都没有立太子,康熙为什么急于把两岁的胤礽立为太子呢?

其实,这是有外部原因推动的,那就是三藩之乱。

早在胤礽出生的前一年,即康熙十二年,吴三桂在云南举兵造反,以迅雷之势夺下云贵两省,并且大举攻打湖南、四川和广西。在这种危机的情况下,孝庄太皇太后认为,虽然不能向吴三桂屈服,但朝廷也要尽早确立“国本”,所以,康熙决定立太子,胤礽的太子之位,因此被确立。

三藩之乱被平定后,胤礽也逐渐长大,不得不说,年轻时期的胤礽,曾经是一位杰出的皇子。《清史稿·诸王传》云:太子通满、汉文字,娴骑射,从上行幸,赓咏斐然。胤礽不仅通晓满汉文字,能文能武,无论是诗词歌赋,还是骑马射箭,都是诸皇子中的翘楚。

但是,胤礽的优秀在康熙看来是他15岁之前的事情。15岁之后的胤礽,已经不是一位“好太子”了。15岁之后的胤礽,到底做了哪些事情,让康熙极度不满呢?笔者列举三件事:

第一件事: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康熙亲征噶尔丹,半途生病,在行宫休息。因想念儿子,康熙特地召太子胤礽和三阿哥胤祉来行宫侍疾。《清史稿》云:遘疾,召太子及皇三子允祉至行宫。太子侍疾无忧色,上不怿,遣太子先还。

太子得知父亲生病,脸上没有丝毫忧虑之色,康熙非常不高兴,不久便让太子先回京。康熙后来在废黜胤礽太子之位时,多次提到胤礽不孝不义,并非没有依据。

第二件事: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清朝发生了著名的“礼部拜褥”事件。《清史稿》云:三十三年,礼部奏祭奉先殿仪注,太子拜褥置槛内,上谕尚书沙穆哈移设槛外,沙穆哈请旨记档,上命夺沙穆哈官。

意思是,康熙三十三年,礼部在筹备祭祀奉先殿仪式时,出了问题。按照惯例,每年康熙都会带着太子、诸王祭祀奉先殿,正式祭拜时,太子会紧跟康熙身后,在殿内跪拜,而其他皇子则在殿外跪拜。到了康熙三十三年,康熙突然改变主意,命礼部尚书沙穆哈把太子的拜褥挪到殿外去。拜褥即跪拜时的软垫子,类似于蒲团。康熙的意思很明显,就是让太子和其他皇子一样,跪在外面。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康熙当时已经开始疏远太子。但他不想把这件事挑明,而礼部尚书郎沙穆哈怕担责任,非要康熙把事情说明,最终惹怒了康熙。

第三件事:经过“礼部拜褥”后,胤礽和康熙的关系仍然在不断恶化。康熙三十六年(公元1697年),康熙亲征宁夏,命太子在京城留守。待康熙凯旋,京城突然出现流言蜚语。《清史稿》云:有为蜚语闻上者,谓太子暱比匪人,素行遂变。上还京师,录太子左右用事者置于法,自此眷爱渐替。

流言说,康熙不在京城期间,太子的品行大变,经常和品行不端的人亲近。康熙听闻后,将太子左右的人全部处罚一遍。

上述三件事,第一件事发生时,康熙的态度是“不满”;第二件事发生时,康熙的态度是“疏远”;第三件事发生的时候,康熙的态度很明显是“警告”,他要通过此举,来敲山震虎。

到了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康熙终于忍无可忍,决定废黜胤礽的太子之位。这件事的导火索,是胤祄之死。当年八月,康熙带领诸位年长的皇子到木兰猎场秋围,年仅7岁的十八阿哥胤祄突然病重,马上就不行了。宫中觉得事关重大,八百里加急请示康熙,问康熙是否回宫见儿子一面。结果,胤礽得到消息后,说了一句:“允祄病无济,区区稚子,有何关系?”

胤礽不但没把弟弟的病当回事,还以“皇上肩负天下,不能因稚子病重而归”为由,主动把消息隐瞒下来了,康熙最终没能见到胤祄最后一面。康熙因此非常伤心,认为胤礽不孝不悌。正在这时,大阿哥胤褆添油加醋,列举了胤礽的种种恶行,例如“遣使邀截蒙古贡使,攘进御之马”,即胤礽截留蒙古的贡马。康熙因此将胤礽叫过来,老账新账一起算,把胤礽怒骂一顿。

胤礽被骂后,形势更加微妙,《清史稿》云:朕加以责让,忿然发怒,每夜偪近布城,裂缝窃视。从前索额图欲谋大事,朕知而诛之,今允礽欲为复仇。

意思是,胤礽被康熙骂过之后,非常愤怒,不仅派人监视康熙,还和索额图的儿子一起密谋,要为索额图复仇。所以,康熙才愤怒道:“朕不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意思是,不知道胤礽什么时候来要朕的命!因此,当康熙和胤礽之间不存在一丝信任时,康熙终于狠下心,决定要废掉胤礽。

康熙在作了这个决定时,万分伤心,史载“上且谕且泣,至于仆地”,即康熙哭晕在了地上。随后太子被废,康熙一怒之下,杀了索额图的两个儿子,其他太子党羽,基本上全部被清除。

康熙本以为,他废黜太子之后,朝堂能够清泰几年,不曾想,太子被废,朝局立即陷入夺嫡风波,胤褆、胤祉、胤禩等先后有夺嫡之念。在胤褆因魇镇事件落马后,胤禩便跃跃欲试。胤禩串联朝臣,笼络贵勋,对太子之位志在必得。结果,群臣举荐胤禩,让康熙大为不满。为了缓和局势,康熙决定复立胤礽。《清史稿·诸王传》记载:上召诸大臣入见,谕以太子因魇魅失本性状……览古史册,太子既废,常不得其死,人君靡不悔者。前执允礽,朕日日不释于怀。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康熙之所以要复立胤礽,有三个原因:

第一,九子夺嫡的局面并非康熙想看到的,他需要推出一个人来打破局面。

第二,康熙认为,胤礽之前的种种悖逆之事,都是因为“魇魅”导致,既然“魇魅”已除,胤礽就还有希望。

第三,康熙说,自古以来,太子一旦被废,常常没有好结果。如今重新将胤礽立为太子,胤礽必然会感恩戴德,从此痛改前非。

也就是说,虽然康熙重新立胤礽为他太子,但并不代表康熙就完全看好胤礽。他是寄希望于胤礽能够感恩戴德,痛改前非。

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十月,胤礽和步军统领讬合齐、刑部尚书耿额等十多名要员秘密聚会,言语颇为狂妄,而且,胤礽竟然穿明黄色衣服(只有皇帝专用),丝毫未把康熙放在眼里。康熙得知后,怒不可遏,把这些官员全部处以绞刑,并且怒道:“诸事皆因胤礽。胤礽不仁不孝,徒以言语货财嘱此辈贪得谄媚之人,潜通消息,尤无耻之甚。”次年,康熙第二次废黜胤礽。将胤礽禁锢在咸安宫,终生不得出。

胤礽第二次被废,仍然不死心,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胤礽生病,太医贺孟頫入咸安宫为其医治,胤礽用矾水写信,托太医递和大将军普奇联络,结果“事发,普奇等皆得罪”。至此,康熙再不想听到胤礽的消息。

胤礽从康熙十四年被立为太子,到康熙五十一年第二次被废,一共当了37年的皇储,最终一再让康熙失望,从此被禁锢在咸安宫,成了“囚徒”。

康熙对胤礽的情感是复杂的,为了祖宗基业,康熙不得不废除胤礽,并且幽禁胤礽。然而,即使幽禁了胤礽,康熙并没有忘记胤礽,毕竟,他是个父亲。

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康熙帝驾崩前,仍然心系胤礽,他希望雍正登基后,能够封胤礽之子弘皙为亲王。雍正尊重康熙的遗愿,先封弘皙为郡王,两年后,雍正封弘皙为亲王。弘皙是清朝第一个被封为亲王的“弘”字辈宗室成员,雍正在位13年,始终对弘皙照顾有加。

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