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短视频时代,文案没用了吗?

 流年小筑 2022-04-06

7.30日,为祝贺中国羽毛球队在东京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一家企业在微博上贴出海报。本来挺好的一件事,但因为祝贺文案一片吐槽:

是什么样的文案让大家如此不适呢?你看了也得鼻子其冒烟儿:

对,就是这句“铩羽归来,包揽金银”。

“铩羽”,指“羽毛摧落,比喻失败或不得志”。用在这儿,显然是把意思搞反了。

其实,这样的错误不是特例,

之前袁隆平袁老逝世,微博上一些悼词也是频频出错,不少公众人物也把比如把“国士无双”写成“国土无双”。

左右滑动即可

这里我想说的是:

大家都说这是一个视频时代,都看视频了,文字似乎变得越来越不重要了。影像语言的崛起,意味着文字语言的衰落。

乍一听,这个结论好像挺有道理。

但想想这些场景:

合影的时候,我们是不少喜欢举块牌子,上面写一些,标语,就算拍个照片发朋友圈,也得配句话。

少了这些文字,就感觉味儿不对。

再比如,随便去个饭店吃饭,几乎都会看到各种有趣的文案,

饮料瓶身上有文案,

地铁站的文案更是到处可见,

你看,有这几个字最多十几个字,就传递出了不一样的品牌文化和故事,文案的力量可见一斑。

再比如,是不是很少有不配字幕的视频?字幕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吸引关注、提高完播率、提升好评度的重要手段。

最初即最终。人类最初就是靠视觉来接受信息、理解世界的。所以,媒体形式,演化到最后,也无非就是在模仿人类早年间在大草原上互相交往时候的样子,也就是视频。

所以说,这并不是单纯的影像时代,而是一个文字与影像混编的时代。

而且,越是影像叙事,越需要有力量的文字来画龙点睛。

著名广告人林桂枝所说:不要被数量和潮流吓倒,无论新平台有多少,都仅仅是传播的渠道,真正的终极媒体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的大脑。要做的就是一件事,对人的大脑有更深刻的理解。

而又有什么比文案更容易让人理解,且随时调动着人的理解呢?

如果你也想提高自己的文案能力,并通过文案打造自己的朋友圈个人品牌,我们为你整理了一个学习清单,请查收。

无论你在哪里做什么

我们都陪你借微文案

活成一束光,点亮自己照亮他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