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话《论语·学而》

 阳谷人说论语 2022-04-06

学而篇第一

1.1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①子:对男子的尊称。在《论语》中则专指孔子。②学,自我所学,指“六艺”等。习,反复练习。③说:yuè,今写作“悦”,喜悦、愉悦。④有:泛指某一不特定的人、事或物等。⑤方:边远之地。⑥知,理解、认同。愠,yùn,恼怒、生气。⑦君子:原指地位高的人,后指人格高尚、品行端正的人,此处指具有君子般的胸怀。全书译文,若无特别说明,“君子”皆指道德高尚的人。

【白话文】孔子说:“学到知识与技能,并不时练习有成,不是很令人愉悦吗?有朋友自外地、他国而来求学、论道,不也同样令人高兴吗?尽管有些学识不被认同,但在交流中做到不怒不躁,不也是应有的君子风度吗?”

解读:孔子认为学习能够愉悦身心、增进友情、陶冶情操,又是与实践相结合、互相交流、教学相长的一个过程。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①有子:有氏,名若,字子有,世称“有子”,孔子的弟子。②弟:tì,今写作“悌”。朱熹注:“善事父母而孝,善事兄长为悌。” ③鲜:xiǎn,少。④未之有也:“未有之也”的意思。古汉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就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⑤务本:务,致力于、从事。本,根基、根本。⑥道:仁道。即孔子提倡的以仁为核心的整个道德思想体系。⑦也者:语气词,用来强调主语、引出判断。⑧为仁:行仁道。⑨与:今写作“欤”,句末语气词,表问询。

【白话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的人,很少有反抗王权的;不反抗王权而又造反作乱的人还从来没有过。所以君子重视根基的培养,根基打好了,仁道才能成长起来。而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不就是行仁道的基础吗!”

解读:做人有根本,立德先立人。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①令,善、美好。色,脸色,指表面上的。②仁:仁德。

【白话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表面和善,这样的人少有仁德之心。”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①曾子:名参(shēn),字子舆。孔子得意门生,以孝出名。②三省:多次反省。三,虚指,表示多次。用在动词前作状语,表示动作的频率。③忠:尽心竭力。④信:守信用。⑤传:老师的传授。

【白话文】曾子说:“我每天都多次反省自己:给人做事是否尽力了?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了?师长传授的学业是否掌握了?”

解读:圣人之所以为圣,在于自我督促,日日精进。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①道:本义是路,此处活用为动词,走……道路。②乘:shèng,古时四马一车的战车称为一乘。千乘,代指有一定的国力、财力。但在春秋末年,千乘之国实际上也只是指如鲁、卫、宋、中山等之类的小诸侯国而已。③以时:依据时令。

【白话文】孔子说:“走千乘之国的生存道路,就是谨慎做事且讲求诚信,节省支用又爱惜子民,征用民役而不违农时。”

解读:千乘小国,固国不易,唯有取信于民、节用而爱民方能生存于强国之间。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①弟子:泛指年少之人。②泛:广泛。③以,“以之”的省文,之,指余力。文,指古代文献,主要有诗、书、礼、乐等。

【白话文】孔子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长;平时谨言慎行,讲诚信,博爱众生,做到与仁为亲。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诗、书、礼、乐等文献以丰富自己。”

解读:人之初,养性为先,学习次之。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①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孔门十哲”之一,儒家经学的最初传授者。②贤贤:第一个“贤”为动词,尊重,敬重;第二个“贤”为名词,有才能有道德的人。易色,改变容颜。指态度庄重。③致:献出。④学:有学识、有修养。

【白话文】子夏说:“一个人,敬重贤者能容色庄重;侍奉父母能尽心尽力;侍奉君主能献出生命;结交朋友能重承诺守信用。这样的人即使未曾跟从先贤学习过,我也认为他是有学识的人。”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①重:庄重、自持。②固:鄙陋。③主:以……为主,着重于。④无:通“毋”,不要。⑤如:相同、如同。如己者,像自己一样讲忠信的人。⑥惮:dàn,畏惧、害怕。

【白话文】孔子说:“君子,不自重就没有威望;加强学习就不会孤陋寡闻;做到了忠诚守信,就不要与不讲忠信的人交友;一旦自己有过错就要勇于改正。”

解读:君子,就是自重、好学、忠实守信、有错就改。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①慎终:慎重地对待死亡。终,旧指父母离世。②追远:敬祭先祖。

【白话文】曾子说:“善待生命、追思先祖,民众的道德自然就淳厚了。”

解读:孝,仁政之基;君,民之表率。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①子禽、子贡:孔子两弟子。子禽,姓陈,名亢(gāng),字子禽;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②夫子:古代对学者或卿大夫的敬称。此处指孔子。③与:今写作“欤”,句末语气词,表疑问。下文同。④抑:连词,表选择,可译为“还是”。⑤俭:约束、不放纵。⑥诸:语气词。

【白话文】子禽问子贡:“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定能听得到该国的政事,是他请求国君说给他的呢,还是国君们主动讲述给他的呢?”子贡说:“老师温和、良善、恭敬、克己、谦让,以此得到国君们的信任。他老人家的获得方式不也有别于他人吗?”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①没:今写作“殁”,死。

【白话文】孔子说:“当某人的父亲在世时,看他有何志向;当其父亲过世后,再看他是何作为。能够多年不改其父亲的处世原则,那么就可以说他是孝子了。”

解读:儒家以孝为本,推崇遵从父教,自然有助民风淳厚。但今天文明代进,孝之观念亦应与时俱进也。

1.12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①礼:指关于礼的法律、法令、制度。②斯:这。指先王之道,也即以礼教人。③知和而和:为了和谐之目的而做和谐之事。知,交好、相亲。前一个“和”为名词,即“和”这个原则,后一个“和”为动词,即求“和”这个行为。

【白话文】有子说:“所有的礼法,贵在促进和谐。先贤们以礼教人,使国家处处祥和。但小大的事情一概由礼法去约束有些是做不到的;而一概为了和谐而行事,放弃礼法的节制也是行不通的。”

解读:不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也不论是与人交往或是朋友相处,能够既讲和谐讲人情又讲法律讲原则,才是得“礼”之真谛。

1.13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①近:接近、靠近。②复:履行、兑现。③远:使动用法,使之远离的意思,可译为避免。④因:因循、因袭。 ⑤宗:尊崇。

【白话文】有子说:“一个人讲信就接近了义,他就能够兑现承诺。一个人恭敬就接近了礼,他就能够免遭羞辱。一个人坚守信恭就不会失去自己的亲和之性,并能够被人所尊崇。”

1.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①就,靠近。有道,指有道德之人。正,匡正、端正。②好学:努力学习、尽力学习。

【白话文】孔子说:“君子对饮食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吃饱就行;对居住不求舒适,只要安全就行。做事勤奋利落,说话却小心谨慎;以贤德者为标准来督促自己。这才是尽力求学呢。”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①谄:chǎn,巴结、奉承。②切、磋、琢、磨:骨器、象牙等的粗加工为切磋,玉器、石器等的细加工为琢磨。③诸: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她、它(们)”。

【白话文】子贡说;“贫困而能不谄媚,富有而能不傲骄,怎么样?”孔子说:“这算可以了。但是还比不上贫困却能乐观面对,富裕却又追求礼义的人。”子贡说:“《诗经》上说:'好比骨、角切磋后,又像玉、石琢磨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孔子说:“赐呀,现在确实可以与你谈论《诗经》了,你是告知了过往而能推知未来的那类人。”

1.16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①患:担忧,忧虑。②不己知:即“不知己”,不赏识自己。

【白话文】孔子说:“不担忧在位者不赏识我,担忧的是他们不赏识其他人才。”

解读:忧君忘我,圣人之思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