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远不要说自己不行|我的数学之路

 艺品文化 2022-04-07

小学三年级升四年级的考试中,我的语文作文竟然一个字没有写出来,得了0分,在老师的帮助和鼓励下,并没有形成多大的阴影,而且在后来的求学之路上,我的作文再也没有得过0分,不管我的作文好还是坏,总能按照要求凑够字数。所以我还是进步了,更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来,我对于写文章越来越感兴趣,公众号给了我练笔的机会。我想自己今后的日子,写文章这件事会持续下去,也许这件事会越来越占据我生活中的主要部分,我本来的数学专业也许会慢慢地退居其次的地位。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的“本”是数学,初三年级的时候突然顿悟,喜欢上了数学,高中的时候持续了这种喜爱,大学也是如此,我感觉数学和哲学特别的想通,很享受逻辑推理的那种美感。工作中讲数学课,解数学题也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享受。但是我清晰地知道,初二年级以前的时候,我的数学是很弱的。

小学的时候,我的数学水平一直处于老师一讲就懂,自己一做就错,大多数考试我的试卷总是不能完成,分数基本上居于30多分的水平。小学数学老师和我同村,从乡亲的闲聊当中经常听到对我的评价,说我是多么多么的笨,考试总是不及格,经常因为考得不好被老师打耳光,脸上会留下老师手上的粉笔末。

好在我们家比较民主,也给了我很多的自由。考得不好的时候从来不批评我,所以我从小很诚实,绝不会因为考得不好而说谎。但是偶尔考好的时候一定会得到家长的夸张式的鼓励。小学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相比于数学显得更好一些,虽然作文不好,但字词句子等基本知识还是可以的。

在民主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我一直在默默地努力着,属于那种屡败屡战的类型,没心没肺的学着,知道初二的下半年,我突然感到自己开窍了,数学课不仅听的明白了,而且感觉自己的思路能超过老师讲解的进度,经常是自己心里想到的,就是老师马上要讲的,我感觉不再是紧跟老师的思路,而是在前面引领老师的思路,我的听课变得主动了,更重要的是,我的考试分数高了,高到那种让老师同学们刮目相看的地步了。

初三年级的时候,我代表学校去县城参加数学竞赛,我们校长带着我从乡下坐公交车到县城,还请我吃早点,那种待遇是很自豪的,考完了之后,校长也没有过多的问我考得咋样,我想校长的初衷可能就是重在参与,也没有期望我能考出多好的成绩。但是没过多久,成绩出来了,我取得了并列第二名的好成绩,全县两个满分,两个94分,我是94分钟的一位。

也因为这个成绩,县一中的校长专程来到我所在的乡中,邀请我报名县城一中,建议我不要报考中专和师范。我小时候那个年代,中专和师范的录取分数线要高于普通高中,因为那时候考上了中专或师范,就等于有了非农业户口,未来的工作就有了着落。当时一中的校长说,我应该有更高的目标,要读高中,他还顺便问我,竞赛成绩这么好,平时是怎么学数学的。这位校长的谈话对我鼓励很大,这也是我高中之后一直喜欢数学的原因。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的过去,小学六年加上初中两年,我的数学其实很烂,底子很薄,但是我却在后来较长的求学之路中,选择了数学,连我自己都想不明白到底为什么。我是1991年读的高中,那是全国第一次实行会考制度,当时谁都不清楚会考怎么考,我们都全力以赴,几乎把课本都背的滚瓜烂熟,题目做得炉火纯青,后来才知道会考的题目非常简单,我印象中多数科目都是A等级,少数一两科是B等级。高三的时候,河北省根据会考成绩要保送一批师范生,我幸运地接受了保送的机会,当时可选的专业很多,我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数学。

回想这一路走来,小时候学得最不好的就是数学了,可是后来竟然学好了,而且自己的工作之本也是数学。这个世界变化之大,真得是不可思议,我的感悟就是永远不要说自己在某方面不行,未来是未知数,我们要做的就是始终充满希望,要对自己永远充满信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