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书馆是我的圣地

 煮字疗饥燃湿柴 2022-04-07


我一生爱读野书,没有好好上过学,却与图书馆结下了不解之缘。偶然中学“毕业”,被分配到复旦大学当了校工,又偶然成了“工人理论队伍”的成员,得到一张集体用的“文科阅览证”,于是那个特别的“文科阅览室”就成了我每天呆到闭馆才会去的地方。校办工厂关门后换了个工作,原先的“文科阅览室”和复旦大学图书馆去不成了,但还是一下班不是回家,而是赶紧骑上自行车直接奔赴图书馆,顺路买个面包,一到那里就开始坚持了五年的读书。

     用不了多久,自学考试的人都会固定在一个位子上。当时常有人讲起马克思在大英图书馆有固定的座位,以至于座位下的水泥地上都磨出了脚印的故事。当然,没有人企图想要变得像马克思一样伟大,尽管如此,后来还是有人真的特地去大英图书馆核实过,因为按照我们在那里坐了五年有余而没有留下丝毫痕迹的经验,觉得那是不可能的,而且马克思也没有那个必要,结果得到大英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回答是:只有你们中国人会提这个问题!这当然也是后话了。

    星期天和节假日则整天去图书馆读书,每年两次的考试,一般要考出四门以上单科。《古代汉语》之类是我的特长,其他单科预测是不是能够通过,一般是看教科书是不是比新书厚了一半左右,考试的时候有把握考到60分了,余下的题目就无需再答。如果费尽心力也只考了60分,那都说明你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和精力。所以偷懒不得,一次失败,还不知道是不是要等上一年再有机会考这门课呢。

 但即便失败了,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是再不乐意学也要硬着头皮迎头而上,就像天上的陨石落到了地上,再也难以回头返回原来的宇宙空间,他们相信希望总是大于现实的可能,所以不能停下脚步。

   终于胜利在望,年底考完了二个单科,就可以拿到大专文凭了。拿到大专毕业证书的人渐渐离去后,留下来的人继续考本科证书和学士学位,我已经做好了继续坚持下去的准备,事实上本科的科目我也考得差不多了。

   我考的是中文专业,同时也参加了日语专业的考试,公共课是一样的,如果考试时间不冲突,到不同的大学顺便考两次而已。虽然后来还通过了研究生的外语单项考试,但我还是半途忍痛割爱,放弃了拿外语文凭。我想,人生之弦虽然拉紧了才发出高亢的音色,被无用的东西拉得过紧却是容易绷断的,所以最后只拿个中文专业的学士学位就够了,我想试试,没有文凭是不是也能吃外语饭?反正那不过是糊口的手段。中文专业就不同了,我早就打算用它来做灵魂的依托了,既然有了机会拿文凭,我就要把它考出来,因为凭我当时浅薄的功力,还没有达到能够免俗的高度。

原载《我与上海图书馆》2002年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