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场中的奸佞小人

 李雨航的图书馆 2022-04-07

    中书令石显为什么一定要制甘延寿、陈汤于死地?

    因为石显曾作媒想将自己的妹妹嫁给甘延寿,但甘延寿知道石显的为人,没同意,这便得罪了宦官石显,而陈汤爱贪小便宜,把战利品除分给西域诸王和部下外,自己也留了一些,这些战利品,陈汤一没上缴,二不分于朝臣,便成为了众矢之的。

    这就是司隶校尉下令沿途各郡逮捕审问陈汤部下的成因。司隶校尉是负责监察的官员,从表面看,算是执行公务。在石显的指使下,就成为了公报私仇。

    得知下属被捕,陈汤立即写了一道“封事”上报汉元帝。

    “封事”是汉宣帝时期的法,以往大臣给皇帝的奏折都是公开的,中书令这些负责分奏折的宦官很容易看到奏折的内容,从中筛选节流。宣帝时代,如果有机密的事报奏,可以采用“封事”的方法,就是把奏折用黑色的绸子包裹密封,由皇帝亲自开启。

    陈汤的文笔非常犀利,在这道“封事”中,陈汤写道:“臣汤与吏士共诛郅支单于,幸得擒灭,万里征战,当迎师劳军于道。今司隶校尉反而抓捕责问,是为郅支报仇吗?”   

    汉元帝应该说不是个昏君,只是性格柔弱,但明事理。接到“封事”后,下令立即释放所有被捕将士,命沿途各郡劳军。

    当时的丞相是匡衡,以说《诗经》成名,有一个成语叫“凿壁偷光”,就是说这位好学的故事,但是匡衡比较迂腐,凡事总以诗经说事,汉元帝喜欢文学,所以就欣赏重用匡衡,石显受宠,丞相匡衡、御史大夫张潭都怕石显,凡事奉承石显等人。

    如果从贪的角度来说,陈汤算小贪,只是带回了靠性命抢来的战利品,谁抢的归谁,这在当时西域诸国和匈奴军队都是惯例。但匡衡,这位出身贫贱的老实人、文化人却是个大贪,曾利用郡图之误贪占土地四万多亩,为自己的采邑。

   陈汤与匡衡相比,小巫见大巫。

    甘延寿、陈汤任期满,回归中原。石显与匡衡做的第一件事,把两人抓起来。

    石显、匡衡的理由:甘延寿、陈汤假传圣旨,擅自调动军队,不诛杀他俩全族就是宽大。如果再给他们封爵,之后,出使西域的使节,就会仿效,在西域冒险,制造麻烦。

    汉元帝刘奭,不知道怎么办,此事搁浅。

    《战国策》《列女传》的作者刘向,是皇亲,曾直言石显奸恶,被石显等人所害,贬为庶人。他非常恨石显等人专权,立即上书说:郅支单于囚禁杀害使节近百人,在西域诸国,严重伤害了汉王朝的威信。

    甘延寿、陈汤没有忘记陛下要诛杀郅支单于的意图,万里之外,统率西域属国军队,九死一生,深入绝域,击康居、陷郅支,夺帅旗,将郅单于的头挂于长安,震动四夷,为谷吉等人报仇,建立奇功,西域诸国,无不臣服。就因为此事,呼韩邪单于才愿为中国守卫边境,世代做中国臣属。

    故,甘延寿、陈汤之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易经》中“斩敌酋”《诗经》中“雷霆”手段,也不过如此。 

    一项伟大的功勋,不能计较小的过失,更不能咬住一点瑕疵就抓住不放。对于军事行动的赏赐,不能超过一个月,目的是鼓励士气,激励将士。汉家子弟,万里征战,辛苦悲壮。可是,现如今两年过去了,甘延寿、陈汤的功绩,不但没一句肯定的话,反而抹杀浴血奋战的功业,由舞文弄墨的人,鸡蛋里挑骨头。这不是激励将士的办法。

    当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用五万将士的生命,消耗巨额经费,经历四年时间,战果不过是俘获三十匹马而已,虽然也砍了大宛王的头,但得不偿失,而李广利自身的罪恶,不胜枚举,但武帝认为,万里征伐,不计小过,因而百余人封侯晋爵。

    康居国比大宛国强大,郅支单于的地位也比大宛王尊贵。甘延寿、陈汤并没有动用中原军队,也没有向朝廷要一斗军粮,当年常惠攻击龟兹、郑吉受降匈奴日逐王,也是矫制行为。他们都能封侯。甘延寿、陈汤的功绩远大于先辈。想不到,功业没有表彰,而微小的事件,却在不断传播,世人皆知,让人痛惜。

    建议陛下,立即解除对甘延寿、陈汤的关押,赐予爵位,以扬汉威。

    汉元帝刘奭这才大梦初醒,下诏赦免甘延寿、陈汤,命不再讨论过失,只讨论如何封爵。

    这时候,石显、匡衡等人依旧阻挠,提出:郅支单于只是个逃犯,在荒凉之地苟且偷生,并不是真单于。

    汉元帝刘奭沿用郑吉的赏赐办法,封千户采邑,但石显、匡衡依旧从中作梗。

    竟宁元年(前33年)430日,甘延寿封“义成侯”任长水校尉、陈汤封“关内侯”任射声校尉,各采邑三百户,赏百金。

    此事了结24天后,汉元帝刘奭在未央宫驾崩,时年46岁。

    匡衡号称“大儒”,时任丞相,如此心胸和格局,真是辱没先人。读了那么多圣贤的书,当喂狗了。当然谁也不会想到,元帝驾崩,石显失宠,第一个跳起来,踹翻石显的就是他的“同道”匡衡、陈潭,当然,他们根本不是一条船上的人,黑狗咬黄狗而已。而此二位,也在官员的弹劾下免职。此时,天空中出现扫帚星。

    评价一下汉元帝刘奭时代。

中国历代君王必读两套书,一是《资治通鉴》,二是《反经》。

《资治通鉴》借用班彪的评价这样说:元帝刘奭多才多艺,写得一手好字,弹琴鼓瑟,吹箫谱曲,自编自唱,对乐器极有研究,可以精准的调弦定调,从小喜爱儒学,也任用儒学大师,把国家大事交给他们。但是,受儒家思想所控,优柔寡断,汉宣帝刘询的大业因此而衰退。但他宽厚容人,谦恭节俭,号令温雅,颇有古代君王之风。

《反经》中借用“初唐四大家”之一,有名的政治家虞世南话这样说:帝王的才华,应该表现在文治武功,文治的表现是体察民情,把握规律,以此来制定政令,武功的表现是制止暴力,平息战火,稳定社会,汇聚民心,这才是帝王的宏图大业。至于鼓瑟吹箫,和诗谱曲,这是戏子干的事,天子怎么能热衷于这些事呢?

《中论》里,汉末文学家徐干这样说:关注小事,忽略大事,跟前的人事清楚,长远的规划糊涂,君主如果这样,自古以来没有不因此而动乱亡国的。

元帝时代,对外,发生的两件大事一是陈汤灭北匈奴之战,二是昭君出塞。应该说刘奭是在吃宣帝刘询时代的老本,在位16年,自然灾害不断,汉代两位著名的大师级人物均死于宦官石显之手,不知为什么,刘奭就那么信任一个太监,只有一种可能,石显与刘奭有相同的爱好,臭味相投。

以两位大师之死来说元帝刘奭的糊涂。

第一位是萧望之,他是萧何的后代,经学大师,刚正不阿,清正廉洁,仁义忠信,辅上治下,高瞻远瞩,也是元帝的老师,位高权重,宣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但在君权附庸势力的较量中,因不善计谋,一身傲骨,终在宦官的威逼下自杀身亡。而自杀这一段很壮烈。

当萧望之被诬告,看着石显派出的军队包围府邸,使者进入,让萧望之接诣。萧望之问他的学生朱云,怎么应付。朱云本就性格刚烈,提议:先生常教导我们人要讲气节,先生不如自裁,留下名节吧!萧望之仰天长叹说:望之不才,也位列三公,如今年60有余,被奸人所害,怎能苟且偷生。随后,命朱云,快把鸩酒调好,不要延长赴死的时间。

行动有点傻,这其实是石显恐吓他的手段。但,有些时候,关于气节,傻子比金子更可贵!

第二位是京房,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易学大师,存世大量作品。他曾与元帝有一段精彩对话:

京房问: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把国家搞那么糟糕?他们用了什么样的人?

刘奭答:君王昏庸自然用的是邪恶之人。

京房问:君主是明知邪恶而仍用还是认为贤能才用他们?

刘奭答:当然是认为他们贤能。

京房问:可是,为什么后人却说他们是奸佞呢?

刘奭答:时局混乱,君王身处险境,而我们后人观之,自然看得清楚。

京房问:如果是这样,可以肯定,任用贤能,国家必定大治。任用奸佞,国家必定混乱。既然道理这么简单,为什么幽王、厉王不任用贤能,而要任用奸佞之人,以致亡国呢?

刘奭答:乱世君主,都认为他所任用的官员,全是贤能之人,假如都能觉悟到自己的错,岂不全成了英主,怎么可能亡国呢?

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也知道幽王、厉王的事,还讥笑过他们,可是桓公却任用宦人竖刁,秦二世却任用奸人赵高,以致家破国亡,为什么不把幽王、厉王当做一面镜子,而觉悟到用人不当?

刘奭说:只有高度智慧的君主才能吸取历史的教训。

京房说:《春秋》一书,记载了242年的天灾人祸,以警示后代君主。陛下登基以来,水灾、火灾、旱灾、蝗灾、饥荒、地震、瘟疫流行,盗贼遍地,受过刑罚的人,满街都是,不以为耻。《春秋》所记载的灾害,现在应有尽有,陛下您认为当前是治世还是乱世?

刘奭答:当然是乱世,而且是乱到了极点,毫无疑问。

京房说:那么,陛下现在任用的是些什么人?

刘奭说:还好,幸而比前人高明,而且,责任也不在他们身上。

京房说:前世那些君王,也是陛下这种想法,我恐怕后世看现在,犹如今人看古人。

刘奭说:现在扰乱国家的,是谁?

京房说:陛下英明,怎会不知?

刘奭说:我怎么会知道?如果知道怎么还会用他们?

京房说:陛下最信任,跟他在密室之中,共商国家大事,掌握用人权柄的人,应该是他。

刘奭恍然大悟,对京房说:我知道是谁了。

可是,刘奭依然信任石显等人,知错不改,如果是百姓也就是个倔驴,但皇帝如此,毁的则是基业。

隔墙有耳,石显等人为此事对京房恨之入骨,终以京房诽谤朝廷定罪,斩首示众。

石显等人谋害的忠臣多了去,也不是京房一人直接揭露石显。刘奭只是石显等宦官手中的刀,死在刀下的还有贾谊的曾孙贾捐之、张骞的孙子张猛、御史中丞陈咸、包括萧望之的学生朱云等等等等。

如果说刘奭还能明理,算是庸君,他死后,西汉的昏君才正式出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