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研究显示:小时候经常被打屁股的孩子,长大后更易出现反社会心理

 谢耳朵馆长 2022-04-07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反社会人格(Antisocial personality)”是社会危险性中等级较高的危险因素,通过相关研究发现,拥有这种人格的人大多拥有不健全的家庭,或少年时期曾被暴力对待,在压抑中成长,造成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剧烈。
关于这样的现象,弗洛伊德(Freud (Sigmund, 1856-1939, 奥地利神经学家、精神病医学家,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曾经提出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他认为长大后的儿童出现反社会人格,就是个体的“防御机制”在起作用。
当一个人将那些痛苦的或危险的想法和冲突进行压制的时候就进入了自我保护机制,但当他们拥有反抗能力的时候,就会触动人格状态的“解离性障碍(defense mechanism)”,从而产生反社会的心理和行为。
但是对于中国式的传统教育来说,暴力体罚、打屁股的教育方式虽然在不断的改变,但仍然是很多孩子的成长必经之路。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家长千万不要随便打孩子的屁股,后果比较“可怕”。
那么根据孩子从小被打屁股的事实来分析,相关学者进行了研究发现,长久的体罚会给孩子带来不可逆转的心理不良影响。
也提出了“打屁股不是小事”的观点,在每年的4月30日,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这项研究的推出,其实也证明了体罚在各个国家都是存在的。
研究证明:“打屁股能引导孩子变好,这是没有理论依据的,小时候被打屁股打大的小孩子,长大后更有可能出现反社会心理”
美国《家庭心理学》杂志对这项研究进行了细致的报道,这项研究涉及到了16万人的童年遭遇,在密歇根大学和德克萨斯大学研究人员共同研究下,在学术期刊的报道上发表了《打孩子屁股会产生什么后果》的课题研究。
经过对这些从小被体罚的孩子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在“体罚”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生都逃不过阴影。
社会学家施特劳斯(Strauss)体罚定义为:“使用身体力量,使得儿童遭受疼痛,从而纠正或控制儿童的行为。”但是事实证明这种体罚并不能给孩子带来正向的引导。
山东师范大学王美芳教授曾经对2514名家长进行调查发现,有70%的家长在一年内体罚次数超过7次。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也曾在2014年的报告中指出,在世界范围内,80%的儿童都曾经受到过父母的殴打。
从生理上来说,这些孩子相比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暴力的孩子来说,会更容易得肥胖症、心血管疾病、哮喘等疾病,并且这种伤害会持久到其长大,患代谢类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肝病、高胆固醇等概率也会增加。
而这种经常被打屁股的孩子会长期处于惊吓中,打骂不知什么会来的不确定性会让他们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因此睡眠质量不好,免疫力下降,增加心理疾病的概率。
因为儿童在小的时候是心理塑造的阶段,所以这个时期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会让他人处于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困惑中。
并且当他们无力摆脱这种体罚的时候,那么这些孩子会开始怀疑自己,认为施暴者是正确的,引导自己的大脑意识接受此想法,以此来避免焦虑和不安,造成自卑。
这一类孩子通常会变得更加“冷漠”,“孤独”,“缺乏安全感”,并且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当这种伤害日积月累,而且自己无法排解的时候,就会造成孩子的“心理反弹”,触动他人的“反社会人格”,其攻击性行为会比平常的孩子更高
也有社会学家“施特劳斯”针对这种现象进行研究发现,:“体罚最大的代价就是父母知道体罚的危害,所以要引导父母认识到体罚背后的“隐形炸弹”,因为这种所谓为你好的方式,只能是将孩子推向深渊的双手。
父母经常打孩子的屁股或者是其他的肉体体罚,都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导致孩子成长以后出现比较严重的暴力性行为。”
“施特劳斯”将体罚的强度分为四个等级,当体罚每增加一级的时候,男性的暴力性行为就会增加33%,而女性会增加27%。
而对于男性来说,他们会更加愿意去实施强暴,进行体罚、性虐待的行为,以造成伤害为乐趣。
那么曾经的受害者就会成为施暴者,这种暴力行为就会延续下去,以暴力来压制暴力的行为,只会让暴力如病毒一般肆意蔓延,这种家长自以为的教育方法,实际上并不能够让孩子恪守道德,而是会增加孩子的反社会型人格的概率。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达
编辑 | 万安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