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山之石】秦郡:为人民而死,虽死犹生——缅怀革命英烈杜斌丞先生

 千秋风骨杜斌丞 2022-04-07

       又是一年清明时,慎终追远忆英烈。2022年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卓越的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民主同盟西北地区主要领导人杜斌丞烈士殉难75周年。值此追思缅怀之际,激发对杜斌丞先生的深切怀念。

       中国共产党第一代核心领导毛泽东在1936年国家危难时刻,致信杜斌丞信云:“正抗日救国切实负责之时,先生一言兴邦,甚望加速推动之力,西北各部亦望大力斡旋”。可鉴先生之伟力;1948年,周恩来称谓斌丞先生“是一位坚贞的革命战士,是鲁迅式的共产党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奋不顾身地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生的伟大,死的伟大,正气磅礴,足可千秋”。彭德怀元帅建国后谈到民主同盟时,讲到”民盟和中国共产党是患难朋友,是创造新中国的朋友,也是建设新中国的朋友……像杜斌丞、李公朴……诸先生和许多盟员,作出了光荣牺牲。”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张澜先生盛赞杜斌丞“那种’威武不屈’的精神,实在使人感动,足为式范”。重温党的历史,杜斌丞先生在党和人民的心中有如此高得地位,他是西北教育界和爱国民主运动中最有威信、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可谓在近现代西北革命历史上,绝无仅有。

        一、最激进和赤忱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思想。他从青年时代,就接受了清末一些“维新”思想的感染,投入当时陕西唯一传播新知识的宏道学堂读书;辛亥革命后,他就是“中国民主革命同盟”的成员(小民革),又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系学习,以史为镜,历史科学的研读,赋予他从历史发展中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观点和方法,揭示和传播社会发展规律;接受和熏陶于北京新文化思想的影响,高举教育救国的伟大旗帜,在榆林中学履职并担任校长达十年之久。竭尽引进激进的思想进步、学识丰富的教员来校任教,一时革命同志李子洲、魏野畴、王森然、呼延震东等先进知识分子,来榆任教,给陕北撒下革命的火种。194710月,杜斌丞先生被国民党胡宗南杀害,他在遗书中写到“思三十年来,无日不为民主而奋斗……”,可谓民主斗士,矢志不渝,正气磅礴,足可千秋。

        二、近现代史上陕北大地杰出的教育家,政治活动家。他怀揣教育救国的志向,19176月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放弃在北京、天津就职的机会,毅然回原籍任教榆林中学。受聘任教务主任,并兼任史地教员,次年接任榆中校长。提出“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学习方法,在全校开学大会上,明确提出“德智体三育并重”的办学方针。首先从师资力量抓起,聘请陕北知名学者杜斗垣、李鼎铭,北大毕业的李子洲、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的魏野畴和保定国立高等师范毕业的王森然等激进青年和进步人士来榆执教。要求学生树立”振兴中华,舍我其谁”的志向。亲自做新文化教育专题报告,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平民文学,反对封建文学和封建思想。学校形成生动、活泼、思辨、开明的良好风尚,提倡新文化,开创新学风,师生思想都非常活跃。培养了刘志丹、谢子长、高岗、郭洪涛、刘澜涛、张德生、阎揆要、杜聿明等党政、军界要人。

        三、反对内战,竭力倡导民主救国方针,力主和平统一,提出联合大西北的制衡原则,旗帜鲜明,铮铮铁骨,无畏无惧国民党软硬兼施的诱惑和压力,公开揭露内战之元凶“内战之爆发,应有国民党负完全责任。”对此,国民党蒋介石恨之入骨,在国民党大势已去,奄奄之际,痛下黑手,于1947107日在西安惨遭杀害。在牢中,他表现了大义凛然,威武不屈的高尚气节。

        杜斌丞对中国革命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忠贞不二的情操,和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主义精神。不但在革命时期挺起这样的精神支柱,在今天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新时代,更需要这种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柱。

         斌丞精神永存,民主思想长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