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遗忘的巨匠黄秋园:不求闻达虚名利,独安一世冷清秋

 凤凰山居士 2022-04-07

白窗闲读

发布时间: 2020-10-25 17:50

1986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黄秋园遗作展,宇内一片惊叹。李可染深感痛惜,怅恨久之,发出“国有颜回而不知,深以为耻”的叹息,他感慨于拾到了沧海遗珠,唏嘘于黄老已逝世多年,他为画坛遗落了一位巨匠而感到悲痛。他说:像秋园这样的大家长期被埋没是我们工作的缺点。整个中国美术史上能作积墨的不多,成功的更少。在积墨法上有突出成就有龚贤、石溪、近代的有黄宾虹,再就是秋园先生了。

”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 万千,朴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 ,亦必叹服!”这是李可染亲自书写的一段题跋,也是他对一位画师罕有的评价。

黄秋园之笔法脱胎于石涛、石溪,然又不拘泥于此,南北宗的董源、郭熙、李成、王蒙、黄公望,“院体”的戴进、吴伟、马远、夏圭以及画家兼文人的倪瓒、龚贤等,都能在他的山水中看到传继。细品他画中的一笔一墨,就是一部山水画的历史,是历代大家笔墨皴染的积聚,是艺术风格的集大成。

黄秋园画中最常见的意象,是一个拄杖老人,或贪看山景,或徘徊吟哦,茕茕孑立遗世独行。有人说那就是黄秋园内心的写照,那个老人就是他自己,苍崖云海任我独行。他的内心是一片寂寥的澄澈世界,在他和现实社会中存在一个清净领域,山水隔绝了他与世俗的纷扰。很多人称他是现代陶渊明,然陶渊明是隐士亦是名士,归隐并不掩盖其声名。若说真隐士,当比作介子推或者伯夷、叔齐,餐风饮露、孤高耿介,只在画中世界做个神仙,一心搭建自己的田园。

他的画里带着遗世独立的仙逸,云与松是永恒的主题,他用一条条骨法用笔营造线的世界。以线立骨,看清方向,心中横亘着巨大的坐标,清晰耸立。他擅长积墨,并把这项技法推向了新的高度。人们历来只认为黄宾虹的积墨无人企及,而黄秋园可与他相媲美,他的积墨,少了黑白分明的对立,多了丰润圆融的变化。他天生勤奋遍学古人,在艺术的大同中寻找自我的不同。

然而黄秋园并非高士,只是个带着半身烟火气的普通人。他没受过正统绘画训练,从小跟着父亲的好友学画,由于天赋异禀,悟性超然,十九岁就开始卖画为生,作品颇为畅销。他只读过中学,后来因为写了一手好字被安排在银行做个普通的小职员,一做就是几十年,直到他去世。他的生活轨迹很简单,除了泡茶馆以外就是写字画画,人生的路径是父亲替他选的,他做过六年木匠,因为父亲认为这个工作能赚些小钱。

他唯一的遗愿是办一次画展,一生操劳,从未对自己筹谋,固守着一份孤高,并非不知道自己画作的价值,只是敝帚自珍,不肯屈从与媚俗罢了。他的儿子黄良楷回忆说:父亲显然知道自己的价值,1975年,妹妹结婚,父亲为她画了一幅《天女散花》作为嫁妆,并给她说古道今:清代画家赵之谦家境贫寒,女儿陪嫁也只有一箱画,哪知赵之谦日后名声大振,作品价值连城……”儿子只当戏言,谁能体会玩笑背后的傲骨?

他并非没有机遇,只是不想用画为自己沽名钓誉,那是他的清净世界,是与世隔绝的桃花源。上个世纪60年代,傅抱石来南昌,在无意中看到他的几幅画,便让学生沈仲云邀他去江西宾馆会面,但被他拒绝了。这孤傲的背后,又隐忍着怎样的寂寞和痛苦。

黄秋园去世后两年,儿子冲破重重阻碍终于筹够了钱、找到了主办单位可以为他办画展,这个从未发表过一张画作,连美协会员都不是的银行职员,在画作面世后震惊了画坛。于是各种追授铺天盖地般地涌来,名誉教授、荣誉委员,山丘一般厚的头衔。可叹斯人已逝,若黄老在世,这些恐怕未必是他想要的。

刘海粟评价黄秋园,说他的画体现了中国人永不枯竭的创造力,作品证明了中国画并无所谓“危机”,而是生机郁勃。化古为新,人们正在认识他,他必将给祖国带来光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