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腹膜后占位一例,答案揭晓!

 青红 2022-04-07

01 临床病史

患者:男性,61岁。
主诉:发现腹膜后肿物9月。
现病史:患者1年前出现上腹部不适,于外院行CT检查发现腹膜后肿物,考虑为淋巴结来源。今为进一步诊治就诊于我院。
既往史:“冠心病”10余年,“高血压、糖尿病”20余年。
个人史:有吸烟、饮酒史。
家族史:无特殊。
Image

02 影像学检查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03 问题与解答

【问题】

1. 对于以上影像表现的描述正确的是ABCD
A. CT图像所示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间肿物影,病灶边缘清晰,中度强化。
B. CT图像所示病灶内见散在低密度区。
C. MRI示病灶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稍高信号。

D. MRI示病灶边缘清晰,增强后可见持续强化。

2. 根据病史及影像学表现,可能的诊断为D
A. 平滑肌肉瘤
B. 神经鞘瘤
C.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
D. 副神经节瘤

【影像特点】

该病灶位于腹膜后下腔静脉与腹主动脉之间,边界尚清,CT平扫呈稍低密度,内可见更低密度小囊变区,CT增强扫描呈中等程度强化,其内囊变区强化不明显。MR检查T1WI同相位呈稍低信号,反相位未见明确信号减低,T2WI及T2W压脂呈稍高信号,内见高信号囊变区,DWI可见扩散受限,增强扫描呈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其内囊变区强化不明显,病变边界尚清晰,与下腔静脉左后缘贴邻,但未见明确侵犯,右侧肾上腺可见。

【病理】
肉眼观:(1)灰褐组织一块,较破碎,大小6×4.5×2cm,质软。
诊断意见:右腹膜后肿物,形态及免疫表型符合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周围可见神经及神经节组织。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0/1)。
免疫组化:CD10(-)、CD117(-)、CK18(-)、EMA(-)、Ki-67(+,1%)、PAX2(-)、PAX8(-),Vimentin(-)、ChrA(3+)、Syno (3+)、TFE3(-)、Melan-A(-)、S100(3+)

【解析】

副神经节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细胞的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瘤即嗜铬细胞瘤,占所有副神经节瘤的85%~90%,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可发生于腹膜后任何部位,最常见于肠系膜下动脉起始处与腹主动脉分叉之间(即Zuckerkandl体)。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可分为两种类型:主动脉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起源于胸、腹部和盆腔的脊椎旁交感神经链),分泌去甲肾上腺素;副交感神经副神经节瘤(包括化学感受器瘤、迷走神经及内脏自主性副神经节瘤),常见于头颈部,为非功能性,不产生儿茶酚胺。

腹膜后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好发于30~50岁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多为功能性肿瘤,患者可出现阵发性高血压、间歇性头痛、心悸、出汗等症状。多发性副神经节瘤见于20%的患者,与一些临床综合征相关,包括神经纤维瘤病1型、多发性神经内分泌肿瘤2A和2B、von Hippel‑Lindau综合征和Carney综合征等。

影像表现:

CT:良性肿瘤体积常较小,密度均匀。较大的肿瘤呈椭圆形或分叶状边界清楚的软组织肿块,常伴坏死和出血,有时可见出血所致液液平面。副神经节瘤为富血供肿瘤,增强后明显强化,动脉期显著,肿块周围或实性成分内可见迂曲增粗的肿瘤血管。少数因肿瘤内大量出血或坏死呈低强化或无强化。钙化较常见,发生率约15%。

MRI:肿瘤T1WI上呈等或低信号,内部出血区呈高信号;T2WI上信号不均匀,可呈显著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大多数病灶在动脉期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此外,应仔细观察有无多发副神经节瘤。

鉴别诊断:

1. 神经鞘瘤:神经鞘瘤为起源于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占腹膜后肿瘤的4%~6%,常见于中青年女性,一般无临床症状。体积小的神经鞘瘤CT和MRI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密度均匀的肿块;体积较大时不均质、常发生囊变。钙化常见,可呈点状、斑点状或曲线状。血管侵犯少见。腹膜后肿瘤蔓延至椎间孔及椎管内出现典型哑铃征,提示周围神经鞘瘤。

2. 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是起源于交感神经节细胞的良性肿瘤,好发于儿童或20~40岁成人,52%位于腹膜后。CT上表现为脊椎旁腹膜后间隙边界清楚的椭圆形或分叶状低密度肿块,部分或完全包绕血管,但血管腔并不受侵犯,增强后肿块常不均匀强化。钙化常见(约60%),坏死或出血少见。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随时间多呈持续强化。

3. 平滑肌肉瘤:起源于腹膜后平滑肌组织或腹膜后大静脉管壁,为腹膜后第二常见肉瘤(约占28%),其发病年龄较神经源性肿瘤患者更大,且预后更差。临床常无症状,常为影像学偶然发现。影像上通常表现为较大的边界不清的软组织肿块,内部可见坏死、出血或囊变区,钙化少见。

4. Castleman病:即巨淋巴结增生症,病因不明,以淋巴细胞增殖为特征,约12%病例累及腹膜后。临床上可分为局灶型和弥漫型。局灶型好发于30~50岁患者,表现为较大的孤立性软组织肿块,可伴周围卫星灶,边界清晰,内部可见斑点状钙化、囊变或坏死区。肿块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明显强化,通常均匀强化,并持续至延迟期。可伴肝脾肿大、腹腔积液、腹膜后筋膜增厚。

【参考文献】
[1] 周纯武,赵心明等。肿瘤影像诊断图谱(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2] 车友谊,张谦,肖浩, 等.肾上腺外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分析与鉴别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8):14-16.
[3] 卢瞳,居胜红.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2020,54(10):1033-103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