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身诸病,多生于郁

 断念修心控遗 2022-04-07

人体之中,肝跟人的情绪、思虑最为相关。《内经》中说道:“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意思就是,把肝比作一个威武、刚正不阿的大将军,他要为应对敌情做出许多谋虑 ——为了应对生活中的诸多事情,特别是许多不愉快的事情,人也要做出很多谋虑,而这就和肝有极大关联。

肝气不疏,导致气血瘀堵。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就是疏通的疏,排泄的泄。人体一身的气的条畅、疏导,都要依赖肝来完成,如果肝的功能失调了,气就得不到很好的疏导。反过来,如果长期生气,人体的气就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肝的疏导功能就受到压抑,人就要出问题。

您可以仔细回忆一下,生气、发怒时身体发生的变化,脸红、眼睛充血、呼吸心跳加快、血压上升,严重的时候很多女性会乳房胀痛或肝区胀痛。

如果这个郁怒的情绪消散的比较快,那身体很快就会恢复正常,因为身体有自我调节功能。如果一个人长期的处于郁怒或紧张的状态下,那么身体的气、血、津液就会流动不通畅,导致气滞、血瘀、痰湿等等。

淤堵的位置不同,出现的症状也就不同,但有一个共性,就是以胀痛为主,并且随着情绪变化加重。气血不畅发生在头部,就会有头晕、头痛、耳鸣等,颈部可以有异物感,感觉嗓子里总是卡着东西,或者慢性咽炎或甲状腺疾病,呼吸道可以有胸闷、咳嗽咳痰,胸部可以乳房胀痛,乳腺疾病,消化道可以有胃痛胃胀、腹胀、便秘,在肝胆可以有肝区胀痛,在心脏可以有心慌,在尿道可以有小便不畅,在妇科可以有月经不调,痛经,在男子可以有阳痿。

如果肝郁了,这时候就需要中医来疏肝解郁。这样其他的很多病则会不治而愈。

抑郁证是现代社会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中医称之为郁证。元代名医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写道:'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后来的清代医家张志聪在《张氏医通》中曾指出:'郁证多缘于志虑不仲,而气先受病。’’可见,郁证的致病因素中极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思想情志不正常。现代社会,人们的学习、生活压力逐渐加重,尤其是中年人,面对高举不下的失业率、工作的压力、人际关系、同业竞争、感情纠纷、股市大跌……一些性格内向、内心脆弱的人常常会因为某种心理或者社会因素,如工作困难、夫妻不和、人际关系紧张等诱发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并且多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问题,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抑郁证,也就是郁证。郁证有实证和虚证之分,又根据其形成的因素不同,各有分别。郁证的实证分为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和痰气郁结数种;而抑郁证的虚症则通常可分为久郁伤神和阴虚火旺两大类。

当今正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因心理失衡而致病者与日俱增,其中抑郁证就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其症状常常是本身情绪无法控制而影响到生活及工作,或者没有食欲、失眠,对周围事物提不起兴趣,甚至有自杀倾向,故对该病应及时防治,绝不可等闲视之。

中医文献所述的郁证与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相似,属情志病。主要表现为对个人、家庭前途悲观失望,对周围事物缺少兴趣,言语、动作减少,社会交往淡,疲倦乏力,工作效率低,头晕痛,胸胁痛,失眠多梦健忘,饮食减少,性欲减退,甚或时有幻觉或有自杀念头。其致病原因多为思想、工作、待遇受到挫折,志愿不遂,忧思过度所致,正如《杂病源流犀烛·诸郁源流》所说的“诸郁,脏气病也,其原本于思虑过深”。

病因与症状,中医与现代医学的认识基本一致。老年人气血虚弱,阴阳失调,承受能力差,性格偏于孤僻,稍有刺激,容易引起植物神经系统失调,免疫功能下降而致病,因此郁证在老年人发病率很高。正如陈直在《养老寿亲书》中说:“老人之性,孤僻易于伤感,才觉孤寂,便生郁闷。”在治疗上,中药比西药有明显优势,中医通过辨证分型,处方用药,疗效满意。但本病应重视做患者思想解释工作,并与患者周围人员配合,解除患者抑郁原因,才能收到更好疗效。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曰:“内伤情怀起病,务以宽怀解释。”只要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结合,本病预后良好,仍能延年益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