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调神疏肝法针刺结合浅刺治疗面肌痉挛

 看文海 2022-04-07

调神疏肝法针刺结合浅刺治疗面肌痉挛30例

张玉莹1,杨佃会1,2,黄丽霞1,张保云1

1山东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2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科)

图片

1  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符合第8版《神经病学》中面肌痉挛的诊断标准,患者多为中年以后起病;一侧面肌不自主抽动,多从一侧眼轮匝肌开始,逐渐扩展到其他面肌,严重时可累及同侧颈阔肌;情绪波动、劳累时可有加重,睡时停止;神经系统检查无其他阳性体征。

2  治疗方法

取穴:神庭、百会、内关、太冲,患侧翳风、攒竹、阳白、太阳、四白、颧髎、地仓、阿是穴(面肌痉挛跳动最强点)。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选用0.30mm×40mm一次性使用无菌针灸针,神庭、百会向后平刺15~20mm,内关直刺15~ 25mm,太冲直刺15mm,得气后均行小幅度捻转平补平泻手法,每10分钟行针1次;面部穴位持针快速斜刺入皮下1~2mm后将手松开,使针身自然悬挂于皮肤上,针尖在皮肤上微微突起,不予行针手法,均留针30min。每日治疗1次,每周连续治疗6d,休息1d后继续治疗,治疗4周后评定疗效。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各项指标进行评定。

(1)面肌痉挛强度:依据Cohen Albert分级标准拟定。0级:无痉挛;1级:外部刺激后瞬目次数增多或出现轻度颤动;2级:轻度痉挛,眼睑、面肌轻微颤动,但不出现功能障碍;3级:中度痉挛,面部痉挛明显,并伴有轻微功能障碍;4级:重度痉挛,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影响学习、生活和工作。

(2)面肌痉挛频率:依据Penn分级标准拟定。0级:无痉挛;1级:刺激诱发中度痉挛;2级:痉挛发作≤1次/h;3级:痉挛发作>1次/h,但≤10次/h;4级:痉挛发作>10次/h。

3.2  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治疗后患侧面部无牵拉抽动,症状完全消失,面肌痉挛强度和频率降为0级;显效:治疗后眼睑、面部不再抽动,面肌痉挛症状基本消失,只是在情绪紧张激动时,或特定面部动作时才偶尔诱发出现,或面肌痉挛强度和频率分级由2、3级降为1级,或其强度和频率分级由4级降为1、2级;有效:治疗后症状有所缓解,抽动次数减少,或面肌痉挛强度和频率由4级降为3级,或由3级降为2级;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减轻。

3.3  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面肌痉挛强度和频率分级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见表1;治愈9例,显效12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0%。

图片

4  体会

面肌痉挛属于中医“面风”“痉证”“胞轮振跳”等范畴,面肌抽搐属于形动的具体外在表现,影响患者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常伴有烦躁、焦虑等负性情绪,属于“神”的范畴,故面肌痉挛发病与“神”关系密切。“风胜则动”,故发病亦与风邪有关,多因正气不足,虚风内动或情志不遂,肝气郁结,引动肝风而致。《柳州医话》载:“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故以疏肝理气、养心醒脑调神为治疗原则。调神疏肝法是单秋华教授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结合临床经验总结的一种针刺方法,选取督脉、心包经、肝经穴位。《素问·骨空论》记载督脉“贯脊属肾……入络脑”,神庭、百会同为督脉要穴,均位于头部,故取之以醒脑安神;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且为八脉交会穴,络三焦、通阴维,故内关可醒神、调血脉;太冲为肝经原穴,肝经与督脉汇于巅,肝脑相通,故针刺太冲可疏肝理气、平肝息风。诸穴配伍,可以稳定患者情绪,减少疾病复发,有助于疾病康复。

面肌痉挛病变部位较浅,故面部穴位采用浅刺法。浅刺深度要求1~2mm,针刺过程中不行针,可减轻面部紧张感,有效抑制面神经兴奋,避免局部强刺激使痉挛加重,且疼痛刺激小,易于被患者接受。针体悬挂因重力作用对面部肌肉进行牵拉,使痉挛的面肌得以舒展,抑制其张力,提高其兴奋性阈值以缓解抽搐。浅刺在操作时进针速度要快,否则会增加疼痛感,让患者产生惧针心理,另外需注意针刺的深度要求1~2mm,过浅则针身悬挂时易掉落,过深则针尖无法将皮肤突起呈悬挂之势。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在”理论,面部穴位局部针刺可直达病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痉挛。面肌痉挛跳动最强点常为邪气积聚之处、病邪反应于外的反应点,针刺可有效改善痉挛症状。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