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也需要被认可

 濠上三寻 2022-04-08

瑞·蒙克的《维特根斯坦传--天才为之责任》是一本颇受业内专家好评的哲学传记。但作为外行的我,读起来并不轻松,自然体会不到专家读者所夸赞的丰富、深入、好读。

对于我这种无论读文学、历史还是哲学都倾向于将所读内容转化为故事对外扩散的人,这本哲学作家写的天才哲学家的传记,注定逃不过过滤哲学精华只往外吐人物故事糟粕的命运。

不是我不想分享维特根斯坦对语言与逻辑的理解分析,是我真的不敢主观从字面意思瞎理解瞎表达。不说出不可言说的,是对真理本身最大的致敬。

维特根斯坦出身巨富豪门,又是家里的老幺,父母的老疙瘩。这要在中国,娇生惯养、恃宠而骄的概率非常大。但在奥地利,家教森严下成长起来的维特根斯坦兄弟姊妹,似乎个个早熟,都像个小大人似的“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这个盘踞在古典音乐圣地--维也纳的豪族,是音乐家们的赞助商和庇护者。他们家时常举办室内音乐沙龙,最顶尖的音乐家是他们家的常客。

如此高浓度的音乐熏染,使得维特根斯坦家好几个孩子深中其毒,大量繁殖的音乐细菌不断侵蚀财富、权力欲望的诱惑,消解父母对他们的期待。他们只想当一名自由自在的音乐家,终日和音符乐器作伴,摆脱枯燥乏味的家族经营。

爱好音乐,不反对,但要以音乐为生,绝对不行。毕竟最著名的那几位还需要你爹养着呢。

别看维特根斯坦的父亲对孩子的前程横加干涉、指手画脚,他年轻时也是出了名的叛逆。放弃贵族公子不当,跑到社会上摸爬滚打,硬是靠自己的一双白说,起了个新家,还是金钱帝国那种。

也许是不想让孩子重复自己早年的辛酸苦劳,也许是不愿看到一手创立的帝国大厦无人接盘,也许,纯粹不想孩子忤逆自己的权威。这位曾经的叛逆青年,俨然被岁月磨砺成一把锋利无比的尖刀,专门砍杀跟自己唱反调的子女。

面对父亲的严酷无情,梦想的遥不可及,大哥二哥选择了第三条路--自杀。从此,自杀就像是一个魔咒,不断缠绕威胁着维特根斯坦家族。

父亲那把只磨了几十年的宝刀,遇到撒旦的死神之剑,瞬间支离破碎。他不再威胁孩子们,默认他们的人生选择。在此种大好形势下,三哥赶紧插上音乐翅膀,远走高飞。

维特根斯坦,排行老八。几个哥哥与父亲闹的不可开交时,他还在长身体。相比那几个哥哥,他更显驽钝,整天沉迷在一屋子的玩具堆里,似乎成功避开了撒旦的“死亡之吻”。

父亲本是工程师出身,小维特为了讨好父亲,不断地对外显示“创客”气质。他这种投其所好的举止,本身就暴露出缜密敏感的老成早熟。

讨好型人格,本质上是一种不自信。小维特从小就害羞、内敛、话少。在众多才华横溢的兄弟姊妹中,显得弱小无光。这种暗淡并不是说他里里外外都平平无奇,只是没有挖掘出自己的天赋异禀来。

多年后,他遇到罗素,后者给予他哲学天分的巨大肯定,那刻起,他就不再委屈自己去做工程师,也无需担忧自己的选择没人支持,尤其是家人。毕竟,逻辑学最有话语权的人都说他是那个可以将其研究成果再往前推一步的天才。

罗素的一句“你行”,让他跳出了家族藩篱,但同时又使他钻进了曲折蜿蜒的人生迷宫。蒙克说这是天才为之责任,兜兜转转也许就是哲学家不可逃离的宿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