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四):北门军的发展(上)

 金色年华554 2022-04-08

唐王朝建立之初,就在宫城北面设置屯营,守卫玄武门。《玉海》卷一三八引《邺侯家传》云:

国初太原从义之师,愿留宿卫为心膂不归者六万,于渭北白渠之下七县绝户膏腴之地,分给义师家为永业,于县下置太原田以居其父子兄弟。于龙首监置营以处,并为臣高祖(李泌之高祖李仲威)起第于监内,谓之元从禁军。……初元从军老及缺,必取其家子弟、乡亲代之,谓之父子军。

按《新唐书》卷五〇《兵志》叙北门军之始,即本《家传》,但“不归者六万”作“三万”,又不云“于龙首监置营”。李渊太原起兵,所统旧部不过五六千人,绝大部分为隋鹰扬府兵。入关沿途收编扩充队伍,其中有原隋府兵,也有隋末起义军旧部,但绝大多数仍出于召募。李渊进入长安城,守城卫宫,自必倚任这批军队,但最初恐不限于守卫北门。这批“元从禁军”在渭北白渠之下给予田宅,并移家口,又是父兄子弟递代的世袭军。

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四):北门军的发展(上)

周隋两代宿卫宫城,不论南衙北门均以番上府兵承担,像唐代那样专任守卫北门的“元从禁军”,为前代所无,然而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十六国以来直至魏齐,禁卫军基本上都以本族成员组成,本族成员最先都是“元从”,也是最可靠的武装力量。西魏府兵初建也是带有部族性质的军队,同样是宇文政权最信赖的军队,因此赋以守卫京师及皇宫的职责。南朝也有同样的情形,如刘宋禁卫军的前身即是刘裕在京口起兵时由所谓“彭沛乡人”组成的军队,宋孝武帝从其兄刘劭手中夺得帝位凭借的是襄阳的军队,故登位后雍州籍将领纷纷转为禁军将领。自周建德五年(576)以后到隋开皇十年(590),府兵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部落兵性质丧失殆尽,因此隋朝在府兵之外并没有更亲密的军队,禁卫军也就不可能有两种不同的系统。尽管隋文帝曾设置左右宗卫,专以杨姓名宗人充任,但仍是担任禁卫的诸府卫中的一支,不在府兵系统之外,且兵士来源既限于宗人,数量不可能很大。李渊起自太原,入关占领长安,建立唐皇朝,以最初跟随他的部队即所谓“太原元从”来承担守卫皇宫职责,也正像魏齐以来本族军宿卫皇宫一样,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武装力量,因为这种军队与当时政权具有特殊的密切关系。府兵制发生变化以后,各地番上宿卫的卫士和皇室没有特殊关系,府兵和皇室疏远了,皇室需要有一支被认为更可靠的禁卫军,唐初“太原元从”遂首当其选。这一批“父子军”究竟沿袭到何时,我们不知道,但却可以断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在北门军中占数量的比重日益缩小,武周以后是否还有“父子军”存在则甚为可疑。

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四):北门军的发展(上)

由于宿卫皇宫的北门军队皇室安全具有极端重要的作用,唐代前期多次发生的皇室内部鬭争几乎都决定于北门军的向背,这一点陈寅恪先生已有精辟的论证,无须赘述。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皇位的更迭,被认为与皇室休戚相关的北门军成员的构成,也不断发生变化。

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建成及齐王元吉被杀。当时弟兄争立,建成之太子宫率及元吉之齐王府兵较之太宗之秦王府兵,实居优势,而太宗所以获得胜利,即因沟通北门军将常何、敬君弘等,得以预先伏兵于玄武门,袭杀建成、元吉。而据守玄武门,便使尉迟敬德能持矛直入深宫,挟胁高祖,迫其下敕令诸军并受秦王处分。关于玄武门之变陈先生论述已详,不须多说。当时北门屯营兵是否尽如《家传》所云之元从父子军,不得而知。其中虽多太宗之党,但与太宗关系最密切的军队乃秦王府之兵而非北门军,秦王府的谋臣勇将如房玄龄、常何、张亮等多为关东豪杰,或出自关中,如杜如晦、敬君弘等,因此太宗得继皇位的元勛是秦王府将士。为了巩固已取得的胜利,事定之后,至少有部分秦府将士渗入北门军,并掌握了指挥权。《文馆词林》卷四五三褚亮撰《左屯卫大将军周孝范碑铭》:

武德五年(六二二)授秦王府右库直、车骑将军……九年六月改授太子右内率,仍检校北门诸仗、宫率精兵,见称历载,储闱御武,允光显职。奉鸡戟以趋侍,肃龙楼而巡警。其年授千牛将军,封宜春县公、食邑一千户。……贞观元年,授右屯卫将军,于玄武门领兵宿卫。仍以本职出使北藩,……使还,又领玄武门内左右厕仗。

按碑称周孝范为汝南人,曾祖及祖历仕梁陈,父仕隋朝,并官位显达。然孝范在隋出身齐王典签,为交趾郡仓曹书佐,疑上世官爵及郡望均非事实。他在武德五年已入秦王府,九年玄武门事变后,太宗为太子,他也迁任太子右内率,检校北门诸仗,太宗即位,他又以屯卫将军于玄武门宿卫。他官职屡迁,所领兵士大概一直是秦王府兵。自武德九年以后,周孝范即领秦府兵宿卫玄武门,所领兵也就成为北门屯营兵。这些出于秦王府的将士当然是太宗最信任的亲兵,我们相信玄武门之变后,北门警卫必然有一次调整,北门军的骨干应为原秦王府将士而非太原元从。

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四):北门军的发展(上)

唐自重建府兵后,南衙诸卫以府兵番上宿卫,北门军可能也有选自府兵,但不是主要组成部分。不过自武德以至高宗初年,北门屯营的兵士来源虽与南衙十二卫所领兵不同,名义上却一直隶属屯卫。北门屯营没有自己的将军和官属,统率屯营的将军各有本官。《唐会要》卷七二《京城诸军》羽林军条称:“贞观十二年(638)十一月三日,于玄武门置左右屯营,以诸卫将军领之,其兵名曰飞骑。”按玄武门屯营武德时已有之,贞观十二年或是分为左右,并命其兵为飞骑。但那时领屯营的仍然是诸卫将军,这是差遣,并无正官。我们知道武德时敬君弘以骠骑将军及云麾将军领屯营,贞观初周孝范以右屯卫将军于玄武门领兵宿卫,十二年仍如旧例而已。直到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屯卫为威卫,北门屯营始脱离屯卫成为独立的军事组织,号羽林军,设置大将军、将军等官。

羽林军的前身即是北门左右屯营,所领兵马为飞骑,溯其渊源亦可上推于武德之太原元从禁军,贞观初当渗入了秦府兵,但以后数十年间,兵士补代很难相信仍是世袭的父子兵。根据史籍记载,玄宗统治时期从卫士中选取,有时召募勇力之士,大致天宝年间,都是以召募方式选取身材、体力、武艺合乎规格的兵士。

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四):北门军的发展(上)

玄宗初年上承武周以来的发展,羽林军又分出了龙武军。龙武军由随从皇帝游猎的射生手所谓“百骑”发展而来。《玉海》卷一三八引《邺侯家传》以为百骑是高祖时元从禁军中选取,《唐会要》卷七二《京城诸军》羽林军条,《通典》卷二八《羽林卫》条和《新唐书》卷五〇《兵志》都以为太宗从飞骑,亦即从飞骑所属之北门屯营中选拔。《旧唐书》卷一〇六《王毛仲传》以为太宗从官户蕃口中选拔。记载不同,但原先只是百人组成的射生手,隶属于北门屯营,羽林军成立后,隶属羽林。高宗永昌元年(689)扩大为千骑,经历武周以至中宗,兵众日益增加,又扩大为万骑。由百而千,由千而万,在发展过程中兵士来源不可能从羽林军中选拔。一个来源如《王毛仲传》所云乃出于官户蕃口,《通》卷二一〇景云元年(710)八月条记“停以户奴为万骑”,胡注“户奴为万骑,盖必起于永昌之后”,虽然只是推测,可能是对的,但不可能扩大队伍全取之官户蕃口。我想羽林军大都出自召募,万骑亦当相同,但官户蕃口应占一定的比例。

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四):北门军的发展(上)

中宗时,玄宗为临淄王,蓄意结纳万骑营将领,玄宗家奴王毛仲可能是沟通玄宗与万骑将领间的重要人物。据两《唐书王毛仲传》,他本是高丽人,其父犯罪没官,所以王毛仲自己也就是出身于官户蕃口。中宗死后,韦后专政,玄宗在万骑将领葛福顺、陈玄礼等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杀死韦皇后,推立睿宗(玄宗父)。睿宗初登位即命平王隆基(玄宗)押左右厢万骑,万骑将领有功者加号“唐元功臣”,受到优厚待遇。万骑名义上仍属羽林军,实际上已独自成军,所以左右羽林与左右万骑并列为北门四军。至开元二十六年(七三八),万骑始自羽林分出,号为龙武军。睿宗景云元年已停户奴为万骑,以后扩大补充全都出于召募,而且几乎全都是长安居民。《旧唐书》卷一〇六《王毛仲传》:

及玄宗为皇太子监国,因奏改左右万骑左右营为龙武军,与左右羽林为北门四军(原误作北门四门军),以福顺等为将军以押之。龙武官尽功臣,受赐赉,号为“唐元功臣”。长安良家子避征徭,纳资以求隶于其中,遂每军至数千人。

按本传以万骑改号龙武军在玄宗为太子时虽误,然万骑既与玄宗有特殊关系,被视为最可信赖之亲兵,因而待遇加于羽林,应是事实。本传特别提到长安良家子为了避征徭纳资以隶其中,以入军为逃避征徭的途径,似乎很奇怪,其所以有这种现象,就因为北门军和投充色役一样,都是纳资以避役。

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四):北门军的发展(上)

《王毛仲传》所述虽是万骑,其实羽林军同样为避征役之所,可能由于万骑或龙武军地位特殊,隶身其中更为安全,待遇更为优厚,所以求入者更多。为了避兵役而当兵,显然这种军队是不可能真正用以作战的。《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武备。……惟边州置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老不闻战声。六军(按其时只有四军)诸卫(按诸卫此时已无府兵上番,当指彍骑)之士,皆市井白徒,富者贩(疑当作服)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木扛铁,日以寝鬭,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本条所述为天宝末长安禁军酣嬉忘战的情况,其实由来已久。如《王毛仲传》所云,睿宗时万骑已皆是长安市民避征徭之所。投军以避兵役诚是奇怪的现象,但这种奇怪现象以后还要继续下去。

唐初以来北门禁军固然在宫廷政变中起过重大作用,兵数却并不太多。据《王毛仲传》,左右万骑每军只数千人,左右羽林也大抵差不多。若如《邺侯家传》所说,武德时北门的元从禁军已有六万人,或如《兵志》亦三万人,乃是全部愿留不归的太原元从,非止宿卫北门之屯营军。

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四):北门军的发展(上)

安禄山兵陷潼关,北门军部分随玄宗入蜀,从者不过千人,留给太子(肃宗)的两千人,沿路逃亡,从入朔方的不满百人,当然也还有从命随驾而留居长安或逃还的。总之天宝十五载(756)五月玄宗西行后,北门四军便已瓦解,肃宗于灵武即位,改元至德,二年(757)置左右神武军,兵额两千人,虽说“先取元扈从官子弟充,不足任于诸色中简取”,实际上随从肃宗到灵武的文武官(包括四军军官)不多,所谓他色,当指自扶风到灵武沿路召募之众,左右神武军与左右羽林军、龙武以后同列为六军,肃代两朝,六军以外,新置军名甚多,虽多不记兵士来源,大抵从原有诸军中分置或出自召募,这些军名的分并废置,无关重要,史籍记载不详,也无须考证。安史乱后北门军的变化不外神策军的扩大,最后成为唐皇朝几乎是唯一的军事支柱,其二是北衙神策及六军由宦官掌握。这两点也是古今治史者所习知,这里只是稍为申述而已。

唐代军事制度的变化(四):北门军的发展(上)

如上所述,北衙禁军在唐代前期虽逐渐增多,至天宝末四军合计不过三四万人。武则天垂拱元年羽林军所领名为羽林郎,只六千人。天宝末定额一万五千人。唐初以来北门军来源随时有变化,总的倾向是出于召募,应募的至少不小一部分是长安避役市民,根本没有真正的战鬭力,除特殊情况以外,北门禁军基本上不出征。安史乱后,原有北门四军实际上已不复存在,肃宗时别置神武军,和重新组成的羽林、龙武号称六军,随后又设置一些六军以外的禁军。新置诸军也有如过去一样曾在宫廷政变中起作用,如拥立代宗的宝应射生,一般都没有作为真正的战斗力量使用。

(以上是本期内容,如果您喜欢,欢迎点赞、评论和关注,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