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鸿郎 始宁,这个位于今曹娥江中下游;存在于汉、隋之间的古县,现在已差不多被人们所遗忘了,甚至,连权威的《辞源》、《辞海》均未收人,只有在志书或一些学术文章中,尚可见到她的名字。正因为如此,对其研究十分欠缺,从而,不少错误的论点未能得到纠正。 为此,有必要对该县的置废、县治、县城作些探讨。 一、置废 始宁县首见于《后汉书.郡国志》:“上虞,汉末分南乡立始宁县。飞晋书.地理志》,仅有“始宁”之名。记载最详数《宋书.州郡志》:“始宁令(大县曰令,小县曰长)。何承天《志》:汉末分上虞立;贺《续会稽记》云:顺帝永建四年,分上虞南乡立;《续汉志》无;晋太康三年,《地志》有。” 《后汉书》系南朝宋范晔(398—445)所撰,据《宋书.范哗传》,时在元嘉元年(424)冬,“左迁哗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在郡数年”之后,故《后汉书》署:“朱宣城太守范晔撰”,但实际上,至元嘉二十二年,他被杀时,书仍未竟。梁朝刘昭为《后汉志》作注,把晋司马彪(?—约306)的《续汉书志》里的八志补入,故《郡国志》实为司马彪所作。但上述《宋书.州郡志》已言:飞续汉志》无”,故今《后汉书.郡国志》中“汉末分南乡立始宁县”注于“上虞”之下,应为梁刘昭注入。 刘昭,《梁书》有传,其“天监(502—519)初起家奉朝清”,“初,昭伯父彤,集众家晋书,注《于宝晋记》为四十卷;至昭,又集后汉同异,以注范哗书,世称博悉。迁通直郎,出为剡令,卒官。集注《后汉书》一百八十卷,《幼童传》十卷,《文集》十卷”,故今《后汉书》署:“梁剡令刘昭补志”。从传中看,其注《后汉书》应在出任剡县令前;但也不排除他在作剡令时,对剡北邻县始宁的关注,始有此注。 按《宋书.州郡志》载,晋太康三年(282),《地志》已有始宁之名,而贺循(260—319)《续会稽记》更明确为“顺帝永建四年(129)”,置始宁县,此年,吴与会稽分治,会稽郡治自吴(今苏州)迁山阴(今绍兴)。贺循,山阴人,元嘉元年(307)曾一度出任会稽太守,疏凿西陵(五代钱锡始改西兴)运河,著有《会稽记》,早已亡佚。此段《始宁县》条目出自《续会稽记》,仅见于《宋书》,为始宁建县的确切时间留下宝贵史料。但可能刘昭未曾见到,仍注为“汉末”。 《水经注》载:“汉顺帝永建四年(129),浦阳江(时称曹娥江为浦阳江)又东北迳始宁县西,本上虞之南乡也,汉顺帝永建四年(129),阳羡(时属会稽郡,今江苏宜兴)周嘉上书,始分之。”不但重申了建县时间,而且记明了分县原由。需要注意的是:此周嘉非《后汉书》有传的周嘉,后者为王莽(9—23在位)、光武帝(25—36在位)时人,要远早于前者,且为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人,不可混为一谈。 至于何承天(370—477),为南朝宋灭文学家,曾著《元嘉历》,《宋史》、《南史》均有传,其年长于范哗,也曾撰《宋史》,惜未竟而卒。刘昭离何承天较近,注文引自何承天《宋书》的可能较大。 始宁废县,据《隋书.地理志》:“会稽,旧置会稽郡。平陈,郡废;又废山阴、永兴(今萧山)、上虞、始宁四县人。大业(605—617)初置郡。”“平陈”在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康熙《会稽县志》称:“大业元年,析会稽,复立始宁。”此他书所不见,又无再废的记载,疑为上述“大业初置郡”而引出的误会。 始宁县,建于东汉永建四年(129),废于隋开皇九年(589),存在461年之久。 二、县治 始宁县治,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所修的《一统志》称:“在上虞县(时治在今丰惠镇)西南五十里”,按今地图,丰惠至嵊州三界直线距离恰好为五十里,三界主街称始宁街,镇北有城隍庙、钟鼓楼遗迹;原有官巷,唐贞元二十一年(804)洪水泛滥,冲毁而为江河,见《嵊县地名态》;且三界在历史上为水运码头:《元丰九域志》载为会稽县五镇之一;嘉泰《会稽志》记为会稽县二镇之一;万历《绍兴府志》亦称“三界市……即汉始宁县地”;清《一统志》言:三界“旧属会稽县,明初设税课局,嘉靖十二年(1533)废,成化(1465—1487)中,割属嵊县”。据上述史料考之,三界曾为始宁县治无疑,但今人以为始宁自置至废县治一直在三界,恐不符史实。谢灵运(385—433)作于南朝宋元嘉二年(425)春的《山居赋》,有《始宁县志》之称,就有不同的说法:始宁故治在东山南(今属上虞上浦镇)。 |
|
来自: 新用户4214iQuv > 《待分类》